与战略实施的顺利相比,眼下的销冠似乎并非目标本身,只不过是一汽-大众一直做正确事情的一种额外奖赏而已。
作者丨田草
出品丨汽车人传媒
已经过去的6月份,10万辆(月销)俱乐部拥有四名“会员”。如果将门槛升到20万辆,“会员”就只剩下一个:一汽-大众。
一汽-大众6月销量214255辆,同比增长45.5%,环比增长39.8%。一洗4月份因疫情长春工厂停产导致的郁闷(4月份销量只有8.1万辆)。
5月份复工之后,就达到15万辆,这仍然不是“满血”的一汽-大众,6月份的才是。
信心源自实力
一汽-大众上半年的销量构成则是这样的:大众品牌销量49.24万辆、奥迪品牌销量(包含进口)31.70万辆、捷达品牌销量7.67万辆,合计88.6万辆。一汽-大众声称,有信心实现全年200万辆的目标。
有人认为,6月份政策面的刺激计划,成全了一汽-大众。但这么说并不公平,减税是针对所有车型的利好。
一直以来,新能源车有减免购置税,燃油车没有,双方就不在一个层面上竞争。现在燃油车减半征收购置税(条件是不超过30万元及2.0L排量),相当于部分燃油车原来“让两子”,现在“让一子”。这里尚未考虑“双积分”规则、几年来的新能源车生产补贴等因素。
如果从6月份数据来看,对燃油车释放利好,似乎只有一汽-大众借此爆发出强大动能。这其实仍是产品力和品牌力的表达。有的时候,消费决策的起念和实施,就差一点点推动作用,哪怕是象征性的。这让我们有机会看到,一汽-大众拥有广泛的受众基础。
市场上新能源车的浩大声浪,都让人轻视一汽-大众的实力。当全年200万辆不需要任何理由,就正常发挥,居然还有人觉得一汽-大众常年霸榜缺乏说服力,这其实是对真正的实力缺乏感知。
即便在蛰伏期,即4月份疫情对生产端的抑制,一汽-大众都只是欠缺一个点燃业绩的理由。
新车型如期发布
一汽-大众自从2019年夺回销冠之后,宝座从未旁落,以至于被视为理所当然。今年上半年经历的严酷考验,充分检验了冠军成色。
很多舆论都认为,一汽-大众长盛不衰的产品阵列,是其坐稳头把交椅的保证。看起来也的确如此。
捷达、大众、奥迪,从几万元到60万元以上的细分市场区间,几乎填满。轿车从A0级到D级,SUV从紧凑型到中大型再到大型,豪华车、新能源的插混和电动,在所有赛道上,都能看到一汽-大众的身影。
所有的车企都可以扬长避短,甚至宣布不做某些品类,但一汽-大众无法回避,必须做全产品,穿透整个乘用车市场。
A级轿车当中新宝来,B级轿车中的迈腾、奥迪A4,C级轿车中的奥迪A6,SUV中的奥迪Q5、探岳,都是常年畅销车型,有的居于主流市场的时间长达二十年。
一汽-大众基于通用平台兑现的研发实力,还没有遇到可以完全匹敌的对手。竞争对手可能拥有一两个爆款,足以挑战一汽-大众的对应车型,但至今无人可以在所有层面、所有产品上构成足够的挑战能力。这恐怕就是“冠军相”。
稳扎稳打,不需要出奇制胜,产品节奏都在意料之中,既不突兀(譬如起一个飞天遁地的名字),也不追求一惊一乍的造星运动。
如果用一个词可以形容企业的气质,适合一汽-大众的恐怕是“淡定”。
2022年初,一汽-大众宣布要在当年投放6款产品,新宝来、新速腾、新探岳、新迈腾以及尚未透露名字的中大型SUV和中大型纯电轿车。
虽然北京车展推迟,但所有预定的时间节点,新产品都在当时的节点推出。而尚未露面的新迈腾和后两款未透露名字的产品,在时间上也不会有拖延。“跳票”这个词,一向和一汽-大众无缘。
平台体系发挥作用
车型研发来自平台技术支持。作为平台的“发明者”,大众的车型平台谱系全球最为齐全,没有之一。
MQB(MQBevo)平台,发展出MQB27(A0级)、37(A级)、37A(A+)、48(B级轿车)、41B(B级别SUV)等亚平台。
MLB(MLBevo)平台,拥有MLB49(A4、A5)、42A(二代Q5)、58(A6、A7)、53A(Q7、Q8、途锐、卡宴)、65(A8)以及e-tron的纯电SUV平台。
而MEB纯电平台,则衍生出ID.3、ID.4/5、Q4 e-tron等车型,是目前电动产品密集发展的平台。
除此以外,MSB、PPE、MMB、MSS平台等,都比较小众,用于性能车和高端车。
可以看出,大众公司的众多产品,井然有序地分属在多个标准平台之下。在标准平台的基础上,衍生出众多亚型平台;在亚平台基础上,产生换代车型。而标准平台的生命力可能长达10年。标准型、亚型平台和车型之间,形成充分的标准化,供应和采购体系随之简化。
因此,大众的产品虽多,但采购压力和供应链的管理压力,并不如人们想象的那么大。这也是大众竞争力的来源。
供应链全链自建
在今年上半年,经历本地疫情之后,一汽-大众需要从停产转向复产,进而恢复到满负荷生产。在此过程中,可以充分证明一汽-大众生产和供应链管理的韧性。
一汽-大众抓了三件事:符合安全标准的复产团队;建立快速响应机制;防控监督体系全覆盖。
在疫情最严重的时期,一汽-大众严防疫情不扩散,稳住基础生产,为快速复产赢得机会。
而供应链管理则凸显了一汽-大众的管理能力。在上海的200多家供应商中筛选出26家重点供应商,即很难替代的A类供应商,与后者建立点对点的供应机制。
不仅如此,一汽-大众甚至做到采购员直接与供应商员工联系,征集供应商员工返工意愿,以“防疫方案”移植的方式,帮助供应商复产。只有供应商稳定了,主机厂的供应才有保障。
一汽-大众生产管理部门,重点解决“零件能生产出来,还得运出来”两件事。
以前不是问题的运输环节,当时成了大问题。对供应商库存和复产状态建立精益管理,对进口零部件实施口岸作业监控。在整批准时到达无望的时候,采取小批量、多批次、多路径运输,重点是减少在途滞留。
一汽-大众能做到从全国调集车辆,集中到华东集散中心,自己保障物流。这相当于自行建立了完整的物流体系。尽管是临时性质的物流链,也显示了一汽-大众强大的资源管控能力。
有决心、有资源、有手段、多线程,在非常时期,一汽-大众以一己之力,建立并实现了供应链全链循环体系。此前依靠社会服务的几个环节,都由自身资源替代并全程掌握。这就是能力。
在一个月时间内,一汽-大众长春基地就实现产能近乎100%恢复。
“数字化”体系发挥作用
在这两年,舆论并未普遍注意到一汽-大众悄然实施的“数智化”转型。
2021年,一汽-大众实施了包括成立DTO数字化办公室,与华为、阿里展开合作,培养数字化人才;以用户为中心,重构端到端的业务流程;OTD在线定制车扩展至大众、奥迪全系,并将交付周期缩短近30%。
一汽-大众投资12亿元,建立新能源中心和新技术开发中心,利用数字化手段梳理业务,以及对研发数字化的投资。当时的意图,是提升未来一汽-大众技术创新领域的优势。
任何人都没有想到,在非常时期,在关键零部件(譬如芯片)保障供应上,数字化体系能力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目标是效率优先,但意外收获全链管控能力;目标是产品迭代速度,却意外收获用户体验优势。
有的时候,战略目标只是宏大的未来,并非具体的终点。只要实施的方向大致正确,就可能产生多重收获,并非每一个收获都在设想范围内。
独特的平衡与“混合战略”
在健全体系、标准化平台和新的供应链体系支持下,一汽-大众已经建立了覆盖燃油车、新能源车的业务主体。两者(燃油车和新能源车)都代表现实盈利性增长,而非前者负责赚钱,后者负责“未来的想象”。
在一汽-大众的战略设计当中,电动车引领软件和新技术,然后向燃油车灌注新技术。因此,我们看到一汽-大众的燃油车,智能化的工业设计水准,仍然处于第一阵营,完全无惧新势力对手。否则,就难以解释一汽-大众的销冠地位。
而燃油车作为利基市场,一汽-大众并未将其简单地看做“技术跟进单元”,照样向其投入研发资源,从而近乎完美地平衡了燃油车与新能源车的产品力,两者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偏废一侧。
一汽-大众有信心,继续完善混合业务模式,即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不分开经营(营销有区分)。组织结构变革后,一汽-大众不但保住了经典车型的竞争力(这是很多合资对手没有保住的领域),还加速了纯电动、数字化、智能网联汽车和服务的开发和交付。
一汽-大众既能和电动企业竞争电动产品,也能和合资老对手们竞争燃油车的利基市场。在业务运营模式、人才选用和组织架构上采取“不分家”、“强联合”的运营模式,并未削弱一汽-大众的固有优势,反而令其正在拥有电动时代的新竞争工具。
在快速转型时期,一汽-大众没有不理智地抛弃大企业的禀赋优势,去和小体量的对手打对攻;也没有慌乱地单纯押注新能源,抛弃利基市场;更没有坐守老摊位、不思进取,对新赛道视而不见。
在大变局纷乱的形势下,一汽-大众维系了燃油车的规模效应,同时追上了新能源车的发展节奏,以及推动了服务转型,这是车企面向未来的本钱。一汽-大众同时做到了这三者,这一点不但保证了它是现实的王者,也是未来的巨头。
与战略实施的顺利相比,眼下的销冠似乎并非目标本身,只不过是一汽-大众一直做正确事情的一种额外奖赏而已。【版权声明】本文系汽车人传媒原创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