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听上去是个很人性化的功能嘛
文/Left Foot
“这功能挺炫的,但除了最软和最硬,中间的部分没什么感觉,有点尴尬......”
一位参加完试驾活动的小伙伴,如此跟我形容一汽-大众新CC装备的15级可调悬挂系统。
这个功能是大众DCC(Dynamic Chissis Control)动态底盘控制系统的一个衍生功能。作为一辆主打运动气质的中级轿车,新CC装备这套系统,可以说是情理之中。但这整整15级的可调范围,实属意料之外。要知道,大众的精神图腾——高尔夫GTI,也只能“简单”地通过选择驾驶模式来改变悬架软硬。
15级,调的是哪儿?
大众DCC系统通过调节四条减震器的软硬,来实现对整车动态的控制。
从工作原理上来看,DCC的四条减震器与常规部件相同,都是通过内部油液的流动形成阻尼,影响车身上下摆动的速度。不同的是,DCC系统的减震器桶身的侧面,安装有一个电磁阀。
减震器在压缩和拉伸的过程中,内部的油液需要经过电磁阀来完成循环,所以,控制电磁阀的开合大小,就可以直接干涉油液的循环过程。
上图就是这个电磁阀的内部构造,给右侧的电磁线圈通电,产生的电磁力会将中间的推杆向左侧推,把另一端的阀门往左边顶,而油液在左侧的腔体流进流出时,产生的压力又会把阀门往右侧推。所以,油液流动的快慢,就看这两股力道谁更强了。
通过这个电磁线圈的电流最低0.24A,最高2.0A,以高尔夫GTI为例,在舒适模式下(Comfort),线圈通过0.24A的最小电流,电磁线圈放松对阀门的控制,让油液可以自由进出。
到了运动模式(Sport),通过线圈的电流增至最大,推杆推动阀门向左移动,减小油液流动的空间,阻碍其流动,就增大了整个避震器的硬度。
而在普通模式下(Normal),控制器会根据前后摆臂的运动状态、车辆的即时加速度(加速、刹车、转向)以及油门深度等信号,将通过线圈的电流控制在0.24A-2.0A之间,按需调整避震的阻尼值,调节速度达到了毫秒级。
所以说,跟舒适、运动两个模式相比,可连续调整避震软硬的普通模式,才是这套DCC系统的本来面目。
好了,扯回新CC的15级调整。通过上面的讲解,大家可能也大体明白了,所谓的15级可调悬挂,就是把通过线圈的电流范围分成了15份,化身为中控屏上可视的15个刻度,通过两边的加减号来随意选择。不过新CC上的DCC是第二代产品,最大和最小电流的具体数值还不得而知。
那,关ATS-L什么事?
通过改变避震桶上阀门的位置,来影响避震器中油液流动的速度,进而影响其硬度,这是市面上大多数带有软硬调节功能的主动悬挂系统共同的秘密。比如上一代别克君威GS的CDC连续减震控制系统、宝马的EDC电子减震控制系统,还有保时捷的PASM主动悬挂管理系统。
而在顶配版的ATS-L上,装备了通用汽车公司的MRC(Magnetic Ride Control)主动电磁悬挂系统,使用了一种截然不同的阻尼管理方式。
与普通的减震器不同,通用在避震器中灌入了一种奇怪的东西,这是一种由美国科学家J Rabinow于1948年发明的叫做“磁流变液(Magnetorheological Fluid)”的特殊物质。
这种物质在外界磁场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化,内部粒子重新排列,整体也从原来的液态慢慢向固态转变,变得“粘稠”起来。
这样一来,就可以控制施加在避震器上的电流大小,来改变磁场大小,进而改变避震内部磁流变液的粘稠度,最终从源头上改变避震的硬度。2002年,这项技术完成了研发工作,并注册“MagneRide”商标。
如今,MRC系统已经发展到了第三代,增加了一个电磁线圈,调节速度达到了每秒1000次。
除了凯迪拉克旗下的部分车型以外,其他厂家的一些产品也使用了基于MagneRide技术的主动悬挂系统,比如2018款的福特Mustang GT、雪佛兰 Camaro ZL1、法拉利La Ferrari,还有兰博基尼的Aventador。
另外,中国的京西重工在2009年11月1日,耗资1亿美元,整体收购了拥有MagneRide技术的德尔福底盘部门。所以,严格意义上来说,MRC现在也成了国货。
最后
那么,主动悬挂哪家强?无论是大众的DCC还是通用的MRC,都是通过某种方式来主动干预避震硬度,实现对车辆行驶特性的控制。
不过,与MRC相比,DCC的结构更加简单,成本也更低,有利于技术的下放。现在市面上一些2、30万左右配备主动悬挂的车型,基本都使用的是这种结构,比如一汽-大众的高尔夫GTI,还有广汽讴歌的CDX。而搭载MRC的车型,最低也要40万起。
所以,对于广大普通消费者来说,只有消费得起的技术,才是好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