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6年的今天,宝马车内异味频发再次出现在大众视线内。据车质网统计,宝马品牌异味问题的投诉中有57%出现在进口车型中,超过了华晨宝马的车型占比。
从乘联会公布的销量数据看,5月车市持续低迷,但是,好口碑又省心的车型依然取得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例如:荣威i5、轩逸、凯美瑞、雅阁。真是应验了“质量才是企业生存的法宝”这句话。
当前,消费者早已从90年代有车真好,到2000年后有车就行,演变到今日的理性消费,买车不再仅仅是为了面子,而是对车辆的经济、实用、安全等多方面有了较高的需求,且这种趋势越发明显。但对于车辆的安全,大众的认知多数停留在安全带、防撞梁上面,岂不知在看不见的空气中,也隐藏着危害车主健康的杀手。早在2013年“3·15”消费者权益日上,央视便以《豪车里的怪味》为题,曝光了奔驰、宝马车里使用了含有挥发性致癌物质的沥青阻尼片,这些污染物严重影响了车主的身体健康。
时隔6年的今天,宝马车内异味频发再次出现在大众视线内。据车质网统计,宝马品牌异味问题的投诉中有57%出现在进口车型中,超过了华晨宝马的车型占比。这其中又以宝马1系(进口)最为突出,且这些投诉者全部为宝马1系(进口)2012款和2013款的车主,其中最早发现异味的时间可以追溯到2012年,车主们反馈认为,隔音棉和防火墙是导致车内异味严重的罪魁祸首。
虽此款车型的上市时间已长达6年之久,但是,笔者通过查阅各大汽车论坛可以发现,不少宝马1系(进口)均出现车内异味现象,并且长时间乘坐会令人产生咳嗽、咽喉痛、甚至头晕呕吐等症状。针对这种状况,全国各宝马4S店一直以“这是新车味道”为理由不予处理。正因为新车异味问题持续不断的发酵,消费者对于宝马1系(进口)的信任逐步下降,导致其销量逐年下滑,最终沦为豪华品牌紧凑型车队伍中一名无足轻重的看客。
实际上,如果只是新车导致的异味并不足以引起广大车主的强烈反响,关键原因在于异味迟迟难以消除,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来自江西的车主刘女士在投诉中爆料,自己在2013年购买的2013款宝马1系(进口)车内味道刺鼻,时间长了容易导致乘员胸闷恶心,使用6年后,这一状况仍没有得到缓解。刘女士在今年4月份使用仪器检测“苯”指标时发现,车内“苯”浓度严重超标,最高浓度达0.639mg/m³,超标近五倍。
尽人皆知,不管是甲醛还是苯,都是有毒气体,长期接触还会引起记忆力衰退和视物模糊等情况,严重可导致死亡。由于此前央视对此做过报道,目前已有宝马1系(进口)车主,通过第三方对车内异味问题进行了治理。在处理过程中车主发现,驾驶室地板所采用的阻尼板确实为沥青材料,更换新阻尼材料后,该车主明显感觉车内异味得到较大改善,因此怀疑阻尼板为宝马1系(进口)车内异味的主要来源之一。
对于频频曝光的新车异味问题,各大品牌鲜有正式回应,多采用打太极的方式推脱责任。针对这种问题,笔者认为,汽车行业协会必须加强技术标准研究,会同主机厂、供应商,引导企业改进产品设计和标准,推动车内空气质量安全水平整体提升。
同时,也需要有关部门加快机动车召回立法进程,搭建机动车召回法律支撑体系,建立机动车召回中的线索举报等配套制度规范;加强对车企生产经营的监管,利用行政措施提高车企违法违规成本,维护消费者的切身利益。
其次,还需要消费者提高维权意识。从市场监管总局发布的《关于2018年全国汽车安全与召回状况的通告》中可以发现,2018年全国汽车产品缺陷信息采集系统共收到2.48万条消费者提交的汽车产品缺陷线索报告,主要集中在发动机总成、传动系统、电气设备等硬件方面,车内空气质量投诉数量微乎其微。
炎热的夏季,车内温度高达50摄氏度,有害物及塑料的异味就会变得更加明显。一般情况下车辆内饰含塑料粒子越多,塑料味就会越强烈。鉴于此,针对有异味的车辆,建议消费者也要学会如何减轻异味带来的危害,比如经常开窗通风、行驶状态中开启空调内循环、使用竹炭吸附有毒气体等。
小编有话说
一直以来,不少车主都饱受异味问题的困扰,而进口宝马也难逃重灾区,罪魁祸首的矛头一致指向隔音棉和沥青阻尼片。在“异味”面前,消费者们一次又一次寄希望于企业能作出合理的解决办法,根治异味,但从事件发生后企业的态度来看,可谓“无关痛痒”。作为消费者,我们属于弱势群体,只能寄希望于政府部门负起责任,同时,也希望车企和行业能够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