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不断有业外企业进入重卡行业,但曾经风光的这些重卡“新兵”们一度沉寂。那么……
英国作家狄更斯的小说《双城记》中有这样一段话: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场景转换,环境变迁,一些人和物都在发生改变,重卡行业也是如此。
■市场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
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日前发布了2017年最后一个月的产销数据,同时对2017年我国重卡车辆的产销做了详细总结:2017年全年重卡销量111.69万辆,同比大幅增长52.38%。
111万辆,这个数字一扫我国重卡前期颓势,刷新了2010年创下101.74万辆的纪录,达到历史销量高峰。
在整个市场赚得盆满钵满之际,有个别企业被遗忘在时光里,黯然神伤。湖北三环、一拖重卡、河北长征等企业全年只有两位数销量,甚至零销量,这与当下重卡市场形成反差。有人称,这个成绩还不如经销商一个月的销量水平。
市场是公平的,也是残酷的。在当前大好形势下,有企业从中看到了商机,以“入侵者”身份抢夺市场、前赴后继;也有的企业从此折戟沉沙。关注商用车行业多年的业内资深人士杨再舜向记者表示,生产重卡不是儿戏,也不是为了博眼球,如果拿不出真正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那么注定会被市场边缘化。
■新晋者走到最后的又有几个
细数这些年加入重卡行业的“新兵”,从大运重卡投产开始,到2009年广汽日野产品下线,同年集瑞联合卡车启动,到2014年力帆重卡发布,2015年徐工重卡和中航长征重卡问世,2017年上海车展庆铃巨咖重卡、江铃重卡推出等。
曾经风头正盛的上海汇众、春兰汽车、南汽菱野、一拖重卡也都为行业关注。
在采访中,一位从业三十多年的经销商向记者表示,在重卡行业里待久了人们会发现,不管是产能过剩还是产能不足,这个行业永远都不缺乏竞争者,每年都会冒出几个新的重卡品牌,但能走到最后占据市场的又有几个?
■风光过后的沉寂
为什么从当初进入时勃勃雄心,到后来默默无闻,有的企业如日中天,有的企业日渐惨淡甚至消亡?
记者在查阅相关资料时发现,一拖重卡和河北长征就是明显的例子。
早在20世纪60年代,一拖重卡就已经开始涉足重卡。据介绍,在当时“缺重少轻”的年代,一拖重卡1966年生产出我国第一辆军用重型卡车——东方红LT665。“从一定程度来讲,一拖重卡不算是市场新兵,曾经的东方红重卡在当年重卡市场中也占有一定份额。”山东重工集团的一位专家告诉记者,可惜由于车型、售后、渠道的弱势,以及计划经济体制束缚等多重因素影响,没能让这位重卡“前辈”挺到最后,倒在半路上。
据介绍,一拖重卡2005年重卡销售了307辆,2006年销售919辆,这也是东方红重卡的巅时期。再看现在的产销数据,2017年的一拖重卡销量不足百辆,平均月销量只有个位数。
一拖集团以拖拉机起家,并有重卡制造经验,最后却在重卡项目上屡遭失败。追溯其中的原因,业内普遍认为,拖拉机与重卡毕竟是完全不同的两个平台,隐含在其中的矛盾和问题是导致其失败的根本。
同样,与一拖重卡有着相似遭遇的企业也不在少数,河北长征就是其中一家。
在2016年春节期间记者走访长征重卡时,长征重卡的一位车间主任向记者介绍,河北长征是中航工业旗下、河北省重点发展和支持的汽车整车制造企业。自1950年成立以来,公司从零部件生产起步,逐步建立起重型卡车及零部件制造体系。1958年,公司开始生产第一辆XD250型越野汽车。1983年,开始引进捷克TATRA技术,生产T815系列产品,具有三桥全驱动,摆动半轴、独立悬架、中央脊骨梁等独特结构,成就了长征系列重卡超强的越野性能、爬坡性能和平顺性能。同时,长征汽车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逐步开发出公路用重卡系列,可以说有雄厚的重卡基础。
2015年9月11日,长征汽车重新上路,牵引车在河北邢台下线。据当时媒体报道,长征汽车是河北省“百家央企进河北”的首个开工奠基项目,该项目从2012年6月底正式开工建设,目前项目一期第一阶段工程已经完成,完成了总装生产能力包括底盘组装、总装等11个标段的设备及动力公共配套设施的安装调试。按照“边生产经营、边建设改造”的方针,该公司正在实施一期第二阶段工程建设。届时,将形成年生产能力2.5万辆体系完整的制造经营能力,产后预计可实现年销售收入230亿元。此外,长征汽车生产基地还将形成中重卡、特种车底盘生产制造产业,并以此带动上游核心零部件产业和下游特种装备及各类专用车产业,实现特种车底盘业务、军用专用车业务、民用专用车业务及特种装备4大板块业务。
如今才过去两年多,这些当初的雄伟规划和目标仿佛还十分遥远。2017年重卡行业的高速增长,让昔日的新进入者们看到市场机会。而这些沉寂的重卡“新兵”想从市场中争得一席之地,重新崛起,就要付出更大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