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系列网文⑨
革命理想高于天
写在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之际
■练红宁
10月21日,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检验真理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唤醒民众的伟大远征,长征是一次开创新局的伟大远征。长征这一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壮举,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就是红军将士用生命和热血铸就的伟大长征精神。这一惊天动地的革命壮举,是中国共产党和红军谱写的壮丽史诗,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巍峨丰碑。
我作为一位老兵和长征文化的追寻者,更加深切地感受到总书记讲话的内涵和分量,更加理解长征所体现的中华民族史诗力量。
80年弹指一挥间,那地球上的红飘带,那人间奇迹,那民族史诗,让越来越多的人去追寻去重走。他们去寻找的是一种精神,一种起死回生,一种变不可能为可能的伟大精神。
从2004年开始至今,我完成了孤身重走长征路、单闯长城、独行长江、独走运河、独闯万里边关等征程。十年长征十万里,真正是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字文。人生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信仰得到淬火,深刻感受到“革命理想高于天”“千锤百炼更坚劲”的大无畏英雄气概。
我的长征:缘于从军、缘于军报、缘于老红军
1985年底,我光荣入伍,成为一名军人,军营生活让我拓宽了视野,陶冶了情操,提升了境界。1986年从《解放军报》读到了在李先念、徐向前支持下重走长征路的老红军陈靖的书简,“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这句话不时地在教育我,熏陶我,启迪我。老红军离休后仍为老区建设发展出谋划策,他的举动深深地印刻在我的心中,让我重走长征路的念头从此萌芽,但此时也只能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说来也巧,到了2000年,聆听了一位老干部的报告,才知道他就是三次重走长征路的苗族老红军陈靖,八旬老人还在为贵州的发展东奔西走、牵线搭桥,与中央提出“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不谋而合,于是我写了一篇小报道投给解放军报社。军报的老师打电话委托我进行深度采访。我利用业余时间,与老红军陈靖进行了三个晚上的促膝长谈,聆听了他对长征和重走长征路的深情回忆。
1934年9月,当红六军团到达贵州瓮安县时,年仅16岁的苗娃陈靖加入红军。能歌善舞的他很快成为出色的文艺战士。他主演的四场小话剧《当红军去》,成了长征路上红军战士百看不厌的保留节目,他的戏让不少健在的老红军都赞不绝口。
2007年5月4日,练红宁(左一)独闯万里边关来到云南老山,战士向练红宁介绍老山第一烈士张大权。
1986年5月,徐向前元帅欣然命笔:“温故而知新,老马当识途”,为他壮行。1986年9月4日,年近古稀的陈靖离开南京踏上长征路,到1988年6月4日结束,为期21个月640天。长征路漫漫,重走耐思量。随时面临着死亡、伤残的威胁。陈靖正是用大无畏的红军长征精神,征服了15个省区、406个地市县乡的36000公里的路途。而且受伤后的陈靖不少行程是拄着双拐走过来的。当时的《解放军报》专门开辟《重走长征路》专栏,发表了陈靖从“前线”发回的书简74篇,随后编辑成20多万字的《重走长征路》文集出版。
1989年至1990年,陈老再度重走长征路;1990年至1992年春天,陈老三度重走长征路。他对长征历史上的上百个重大历史史实进行了考证。先后出版了《诗言史》一书和诗集《吼声集》。他的所见所闻所忆,成为长征史研究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我的文章《老红军陈靖的长征情结》一文在《解放军报》发表后受到好评。受到西部大开发大背景的鼓舞和这篇文章发表的激励,一直为老区扶贫努力的83岁老红军陈靖提出带着我四走长征路,继续为西部发展出谋划策。然而,2002年10日,老红军不幸因病离世,留下了深深的遗憾。
2016年2月15日,练红宁来到山崖上的“赤化全川”巨幅石刻标语前。
我的长征:不忘初心不懈前进不断延伸
2004年,当年国家红色旅游发展纲要即将推出。当时有各行各业的人重走长征路,特别是英国人马普安、李爱德千里迢迢来中国重走长征路,深深刺痛着我的心,老外总是抢先,国人更要争第一。当时,惟独没有一位现役军人孤身重走长征路,而且能拜访到的健在老红军越来越少,时不我待,于是我萌生了去“闯一闯”的大胆设想,承载老红军的遗愿,独自一人借着休假的机会悄悄踏上了征程。
第一次长征(孤身重走长征路):经过四十天的步行车颠、长途跋涉,沿着上海、南昌、瑞金、于都、遵义、大草原、会宁、延安、西柏坡、北京一线的革命路线(包括长征路)走了一回,经过17个省市区90多个城镇,行程11160公里,终于完成了人生的第一次长征。一路访战地、看旧址,吊英魂、读历史,感变迁、拜前辈,聆听教诲,抒写随想。后来我将游记、报道和建议还汇集成《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一书,成为军旅人生的“毕业答卷”。
第二次长征(单闯万里长城):2005年是抗战胜利60周年,长城是中华民族抵御外寇的象征。于是,我又沿着济南、青岛、丹东、山海关、北京、武威、嘉峪关、库尔勒一线,行程近9000公里,经过11个省市区,70多个城镇,实现了单闯万里长城,中间还专门对平型关、狼牙山、冉庄、太行山等晋冀主要抗战故地进行了巡访。途中对中华儿女的不屈不挠精神所震撼。
2016年2月15日,练红宁在四川通江县拜访98岁的老红军任群和他91岁老伴黄凤祥阿姨。
第三次长征(独行万里长江):2006年正好是我转业待安置期间,我一边准备安置考试,一边进行长江行,从上海溯行而上经苏、皖、赣、鄂、湘、渝、川、滇、藏到达青海格拉丹东长江源,行程106天,近13000公里,还拍摄了18000多张照片,12盘录像,走过110多座长江大桥,并写下100多篇日记,记载了长江两岸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文化。
第四次长征(独走京杭运河):因为运河与长城一样,都是中华民族的奇迹。脱下军装仍是兵,2007年已经转业后的我利用周末的时间,实现了从杭州到北京的京杭运河行。一路上,我考察了古运河的文化包括军事文化,写下了游记和诗,拍下了照片,更读懂了中国这一工程的巨大价值和意义。
第五次长征(万里边关行):2007年5月1日从广西防城港东兴口岸启程,之后利用休假时间分段进行,沿内陆边疆辗转广西、云南、西藏、新疆、甘肃、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9省,直到2014年10月8日到达辽宁的丹东,穿越8年总共历时106天,行程3.3万余公里,完成万里边关行。一路上,以老兵的视角寻访英雄连队,了解边关文化,敬祭革命先烈,用独特笔触抒发边关情、军民情。
练红宁万里边关行,2013年10月4日在神仙湾哨卡。
第六次长征(红二路线二走长征路):2008年春节,我来到武汉和洪湖地区,开启了第六次长征——沿着红二方面军路线的二走长征路,后利用休假到贺龙故里桑植,经过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甘肃、宁夏,2015年10月到达会宁、将台堡,行程约7000公里。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元旦和春节假期,我又从大别山区红军故乡安徽六安、湖北红安、河南新县、信阳开始了三走长征路(红四方面军)的征程,并推进到了四川省通江县。
2015年9月26日,练红宁二走长征路(红二方面军)参观迪庆红军长征博物馆。
十年长征十万里,我以十多年业余时间的坚持,既行又写,以“红军”的万丈豪情,以老兵的刚毅坚持,实现了独访长江、长城、长征、运河边关和二走长征路的“六长”梦想,抒写着中华文明、军事文化、民族记忆的正气之歌,抒写着讴歌英雄、关注边防、关爱老区的红色之歌,抒写着强国富民、兴军强兵、军民融合的固防之歌。
十年来,我两获徐霞客奖,被媒体誉为“长征哥”、“独行侠”、“新长征人”和“当代徐霞客”。迟浩田、向守志、李水清、傅奎清、周克玉、方祖岐、魏巍、高玉宝、罗开富、张云泉等老前辈和徐洪刚、公举东等青年英模分别赠字鼓励。
我的长征:传承基因感受情怀砥砺人生
走万里路,读万卷书,写万字文。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长城和运河是中华民族的丰碑、长征是中华民族的史诗,边关则是中华民族的屏障。一次次“长征”的成功,让我充满了信心;一次次刻骨铭心的洗礼,让我终生难忘。
一路上,走进无数的纪念场馆、烈士墓园,读历史、祭忠魂,精神得到激励,人生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2013年10月5日,我从新藏线主路走了大半个小时,才到距路边2公里山坡上我国最高的烈士陵园——康西瓦烈士陵园祭扫烈士墓,与开车路过拐上来“看”烈士的人们一道,献上水果和香烟,参加独特的祭奠仪式。在新疆西部,拜访了小白杨哨所后就来到江苏泰州籍女英雄孙龙珍烈士墓前献花和鞠躬,聆听“孙龙珍”传人的讲解……
2006年7月7日,练红宁(右一)独行万里长江时在三峡段乘坐轮船。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累不累,想想革命老前辈。
俗话说,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没有了精神就失去了人生的支柱。在我的远征中,遇到的困难不可想象,多少次与危险、痛苦甚至生死擦肩而过,许多地方崇山峻岭、人烟稀少、甚至高寒缺氧。长征行时凌晨四点半到达了川主寺,走到一处有灯光的宾馆,轻手轻脚进去没敢打扰保安,那时的我不知道高原的寒冷,坐在沙发上大气不敢出,穿着短袖冻得瑟瑟发抖,靠捏着膀子“取暖”,而睡着的保安一身羽绒服、两件羊毛大衣,还开着电烤炉。
边关行时,从人迹罕至的怒江边到察隅县城时,搭上驴友的汽车翻雪山、入原始森林、走悬崖峭壁,多少次发生滑移,多少次历险通过,我两手紧握车门,做好了随时跳车的准备。从墨脱返回波密的最险路段,遇上车辆大灯不亮无法修复的窘境,司机先是跟着一辆摩托车灯光追行,后跟着由后上前的车灯一路挪到80K处,第二天进入海拔3700米的嘎隆拉隧道一片漆黑,又是藏族司机打着手电穿越3.6公里通过的;在高原离开备用氧气罐是很危险的,一旦发生情况,叫天不应叫地不灵,在5200米珠峰大本营过夜时不小心将氧气嘴弄掉装不上去,夜里睡觉感到缺氧难受,幸好后来又装上去。后来到5380米的神仙湾哨卡途中竟然忘记带氧气,一百多公里,来回六个小时的车程,一旦发生情况真是不可想象。
从西藏阿里狮泉河到新疆叶城,一路上,我坐过拖拉机、骑过摩托车、搭过三轮车,无路可走就步行。一路上的苦难和险阻犹如山路上的石头,踩过一块又一块,更遇到过撞车,遇到过断路、断桥,走过许多悬崖峭壁,那次从云南水富乘“摩的”进入绥江县境,司机要把我丢在两县交界处。我一时头脑发热,低价买下了那个摩的,将大背包捆在车后座上。
图为练红宁重走长征路图片展现场。
从未开过摩托的我,在车主简单辅导下就出发了,哪知S型路段一边是金沙江,一边是山峦,时而下俯,时而上冲,路越骑越难,不时熄火,面对这个大重物我弄得全身汗流浃背,好在路上车子较少,才没有出事,不过每一次在车辆交会时,都会吓出一身汗来,至今都感到后怕,30多公里路程骑了3个小时,到了县城后才知前方断路、崎岖更难行,不得不转卖掉,真正领教了滇东北路难行胜过川蜀上青天。
无独有偶,从四川金阳县去云南巧家县的金沙江边,我所乘的大客车中途抛锚了,这是当天的最后一班车,司机修了将近三小时都没有修好。前不搭村后不靠店,我们车上仅有的5个乘客只有苦等,几乎看不到过路的车辆,如果不走的话只能在车上过夜等到第二天早上的客车顺路带走。
最后我下定决心往前推进,于是在司机帮助下拦住了一辆过路的当地摩托车,请他帮助沿金沙江边捎到20多公里的村庄再想办法。没有想到这个小伙仅开过一个月的摩托车,且骨瘦如柴,只有七十斤,捎着160斤的我和我背着的四五十斤的大包,摩托车起初开得摇摇晃晃,加上山路起伏,凹凸不平,乱石遍地,险象环生,稍不留意就可能开进金沙江里,我只能紧紧地抱住小伙的身体并寻求背包的平衡,全身的神经崩得紧紧的,汗吓得一滴一滴的往下流。一些路段还只能下来攀越过去……
练红宁万里边关行,2011年9月30日向抚远东方第一哨哨长闫石赠书。
传播红色文化,凝聚梦想力量。我的长征追寻也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反响,包括人民日报、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等许多媒体进行了报道。遇到媒体约访的,我积极配合,通过报道展示长征文化、传承红军精神,让正能量占领舞台阵地,让人们勿忘长征。
练红宁2004年5月31日在江西泰和拜访91岁的老红军女团长王泉媛。
我的长征:百姓是父母,为民是本色甘做播种机
重走长征路,百姓是父母。军队打胜仗,人民是靠山。我的远征得到各地群众的支持,特别是长征路上他们像待当年的红军一样待我。时间是短暂的,老区人民和各地群众的情谊是永恒的,这让我感到十分甜蜜。在江西瑞金,市老干局的林有生同志骑着摩托带我到长征时任周恩来四大警卫员之一、与邓颖超互有救命之恩的94岁老红军顾玉平家拜访,老前辈为我写下“长征精神代代相传”八个有力的大字。
在江西于都,“摩的”司机把我送到长征第一渡,并找到老红军杨仁照的家,没有想到在我离开后的9月老前辈就过世了,当天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的钟南昌馆长为我题字,讲解员钟敏、李小芳热情为我讲解,我才知道红军长征是在于都集结多日之后,才渡过于都踏上漫漫长征路的,于都成了当之无愧的红军长征总出发地,于是我写下《万里长征起于都》一文,从而校正了过去不准确不全面的观点和定性,并逐步被人们认识。现在举行长征纪念出发仪式活动一般都在于都进行,当时我提出在第一渡建纪念馆的愿望也实现了,而且第一渡纪念碑也进行了重建。
在四川古蔺太平渡,一老师傅将贴有双喜的新房让给我休息;在云南禄劝县城,车站的同志打手机通知当天唯一一辆已开出半小时的中巴车在中途车站等我,并让我迅速乘另一辆中巴车赶过去;在川滇交汇处的大青山,我路遇正好来皎平渡参观革命纪念地的四川攀枝花市副市长郑钢淼,他的越野车带我走过27公里山路;四川乐山的一位货车司机将我从冕宁一直带到大渡河边石棉县城……
重走长征路时,一路上所有纪念馆都免费为我开放,还无偿提供资料,瑞金中央革命根据地纪念馆副馆长黄忠优赠送我论文资料;扎西会议纪念馆馆长郭璋琼给我邮寄了一摞图书;甘肃迭部县党史办的藏族工作人员给曼和卓玛拿出了当地的历史风情资料;山西阳泉党史办主任高喜存捧上了自编的党史书籍;北京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研究部主任唐晓辉赠送了“七七”事变画册;在延安中共七大会址,北京电影制片厂的一位高级摄影师帮我照像……
2004年6月19日,练红宁在云南金沙江皎平渡拜访长征时送红军渡江的92岁老船工张朝满。
一路行走,老兵本色不能丢,虽做不到“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也常常帮人拿包提物、搀扶一把、助人为乐。在金沙江边出现塌方路堵时,我跳下车和群众一起搬石头;遇到路断后又帮助群众搬物资。在珠峰大本营,看到脸上满是高原红的武警小战士吃力地喊着,我本能地招呼大家依次进行边防登记,很快杂乱的人们有序排队一个一个进入帐篷……
长征是宣言书、宣传队、播种机。传承长征精神,争做红军传人。我还走进原南京军区司令部、南京大学、南京政治学院、解放军理工大学、江苏省军区、南京凤凰书城、南京雷锋讲堂等军地单位和学校传播长征精神和国防文化,以军人的气质,详实的资料,新鲜的见解征服听友和学生。
练红宁2006年8月3日独行长江早晨5时半经过四川德格5000米的雀儿山。
2016年6月27日,我在南京市万名中小学生“重走长征路共筑中国梦”启动仪式上激情演讲,一张张照片、一句句话语,一个个故事,共享重走长征路的收获和感悟,勉励年轻一代不忘长征、不忘红军、努力学习、报效国家,赢得了在场的领导、老师和学生的热赞。
随着历史的久远,老红军们百岁高龄,我们将接过前辈的话筒,用自己的经历和从老红军身上学到的“红色基因”,继续传承红军长征精神和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我将举办“十年长征十万里”重走长征路图片展,吸引更多的人行走中华,品读历史。以后还将推出四走长征路(红二十五军)、黄河行、海疆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一书,封面为练红宁2004年重走长征路时在红军长征总出发地江西于都。
《西游记》主题歌唱道: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作为一名曾经的军人,惟有坚守着绿色的梦想和红色的情怀,才能走出不一样的人生。我以一首诗自勉:自信人生永向前,国防情愫志弥坚。兵言军语励奇劲,圆梦中华气胜天。
2005年6月4日,练红宁在北京金山岭长城上。
作者简介:
练红宁,号“新长征人”、“当代徐霞客”等。江苏省泰州市姜堰区人。1966年生,1985年入伍,2006年从原南京军区司令部转业,现在南京市双拥办工作。入伍至今已在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发表稿件多篇,多次获得解放军报征文一等奖、南京军区新闻质量奖、中国晚报新闻奖、长江颂新闻奖等新闻报道奖励。2004年以来,出版了《一位现役军人的长征》《仰望珠峰》《不懈长征》等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