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里采摘促增收,人工移栽稳产量,产业链延长增效益,吉林省深度探寻开发与利用路径——山野菜“下山”路正宽。
山里采“金”
农民巧增收
春暖花香,百草欣欣,又到了采摘山野菜的季节。
进入五月,敦化市大蒲柴河镇的腰岔村每天都有村民三五成群进山采菜。早上7点,姜学习和老伴李秋芬已经吃过早饭,把背篓、布袋装上三轮摩托车,准备向距离腰岔村5公里的东山进发。
山路蜿蜒但不崎岖。约莫十多分钟,姜学习将摩托车熄了火,停在路边。
“村里人一般都在这片山挖菜,菜量大,种类还多。”姜学习说,山野菜能采摘一个月左右,采完的山野菜卖给菜贩子或者当地的加工厂,一个月下来能收入4000多元。
在大蒲柴河镇,收购了10多年山野菜的农民潘明海对记者说:“山野菜是纯绿色食品,时令性非常强,近几年很受欢迎,不愁卖。村里很多人都利用这段时期上山采菜卖,收入很可观。”
在敦化市中心农贸市场,循着一阵阵吆喝声,一车车、一堆堆、一捆捆刚刚采摘下山的刺嫩芽、蕨菜、大叶芹等山野菜吸引着市民前来询价、购买。“卖得可快了,市场刚开门不久,就卖出去100多斤了。”市场摊主陈海燕说,现在正是山野菜销售旺季,是市场上的“紧俏货”。
不仅在敦化,放眼全省,林地资源丰富的地区都为当地带来丰富的山野菜资源,农民靠山吃山,多了条增收的路子。
人工移栽技术成熟
渐成规模
最近几天,李俊祥忙得不可开交,200公顷林地里的山野菜开始采收,每亩近千斤的产量需要雇人采摘,“这片林地种的是蕨菜和薇菜,销路不愁,特别是薇菜,是山野菜中的上品。”
蛟河市乌林乡富太村,从2014年开始种植山野菜。“山野菜移栽有一定的技术要求,头两年不懂种植技术,种不活,反复尝试也不行。”为此,李俊祥特意到韩国学习山野菜种植技术。如今,山野菜产量稳定,种植效益每公顷可达3万元。
在蛟河市前进乡三河村,山野菜专业种植合作社的负责人薄玉英扒开田里松软湿润的土壤,稍一用力,野薇菜便拔土而出,“山野菜不用年年播种,长出来就是钱。”据薄玉英介绍,目前全村发展山野菜种植200余亩,年产值约200万元。
人工露天移栽山野菜,让山野菜的产量有了很大的提高,但仍受季节性的限制,为此,利用大棚反季节栽培山野菜正在悄然起步。
前进乡三河村山野菜种植专业合作社野薇菜长势正旺。
前进乡三河村山野菜种植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薄玉英为客人介绍自家种的广东菜。
舒兰市七里乡黄泥村智慧合作社在当地小有名气。42栋大棚,刺五加、刺嫩芽、婆婆丁、柳蒿等品种的山野菜在大棚里长势正旺。
“合作社刚结束柳蒿的采收,正在进行刺五加的种植。”合作社负责人邵忠臣说,为错开山野菜生长期,合作社一年四季不间断种植不同的品种,柳蒿一年三茬,其他品种一年一茬。
2015年,合作社注册了商标,3斤装的礼品盒夏天卖到80元,冬天卖到150元。据邵忠臣介绍,山野菜采用直销、批发,以及散卖和礼品盒等多种销售方式,合作社年收入50多万元。
品种单一
产品开发需多元
作为经营山野菜加工近20年的行业“老人”,潘成海对山野菜的收购、加工、销售驾轻就熟,“一年可以加工生产200吨左右,一部分在吉林省内销售,一部分出口。”潘成海介绍,山野菜加工主要以腌渍、罐头以及速冻为主。在加工厂内,30多名工人分别在腌制线、速冻线、包装线忙碌着。
在敦化市大蒲柴河镇,像潘成海这样的山野菜加工企业还有很多。对于日渐成型的山野菜加工产业,潘成海却并不乐观,“目前消费者对山野菜的认知度还不够,山野菜的消费习惯仍须培养和加强。作为销售和出口的农产品,山野菜还是以初级产品为主,附加值较低。”
对山野菜加工市场同样抱有忧虑的还有桦甸市吉元土特产有限公司董事长刘丽霞。“近两年,企业的山野菜加工量正在逐渐缩小,去年加工生产了1千箱,主要是山野菜干制品。”刘丽霞说,吉林省内的山野菜加工多为粗加工,产品开发主要是腌制、保鲜以及干货,加工过程中,山野菜的一些营养损失较大,而且品种单调,档次较低。
“比如制作野生蔬菜汁、野生蔬菜粉,山野菜还是介于菜、药之间的蔬菜食品,可研制开发开胃、健脾、消炎等功能性食品。”刘丽霞说,山野菜加工应该根据市场导向,在提高开发技术含量、丰富产品种类上多下功夫。
业内专家认为,山野菜营养丰富,是无化肥、无农药残留的天然绿色食品,内含的胡萝卜素、硫胺素、核黄素的含量比一般栽培蔬菜都高,绿色、新鲜和功能是山野菜产品发展的主流,应该积极引进先进技术,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破解当前的山野菜的加工瓶颈。
记者 陈沫
策划 孟繁杰 石巍
编辑 初慧 迟瑞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