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结构
禅与摩托车维修艺术这本书终于看完了,从11月开始到上周差不多花了3个月,说句实话这本书是一本挺“难看”的一本书,也许这就是哲学的乐趣,似懂非懂,每个不同的时间去品读都有不一样的感受。
嗯,这本书第一遍看完的时候其实是真没有看懂啥,前面也出过三篇感受笔记,也是看到某个点特别有感触,有感而发写了点东西,这次全部看完后,想以一个理工人的逻辑去仔细拆解书中结构,或者说作者写作的逻辑,花了一些时间把书整体重新理解一遍,很遗憾我整理不出来。
作者以自己感性逻辑整理出书的内容,有时间上面的顺序(旅游时间过程),也有回忆曾经那个自己思想的历程(斐德洛的经历),整个过程写法很随性和感性,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逻辑,你可以翻阅书的每一个章节,每一处都有作者人生哲学,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也许会有一种顿悟感觉。
他用这把刀划分这个世界,架构自己的理念,几乎每个人都在使用自己的刀子。我们观察周遭成千上万的事物-这些不断变化的形状,被太阳照耀的马路,发动机的声音,每一块岩石,野草。。。
你知道有这些东西存在,除非出现某些奇特的或是我们容易观察到的事物,我们几乎不可能全部意识到这些东西,而且把他们记住,否则,我们心里就会充满了太多无用的细枝末节,从而无法思考,从这些观察中,我们必须加以选择,而我们选择自己所观察到的,永远不一样,因为经过选择而产生了变化。
我们从所观察的事物当中选出一把沙子,然后称这把沙子为世界。
作者的一些背景和我现在生活的一些状态其实是有一些相似的,理工科背景,从事的是一份需要高度抽象和逻辑的工作,平时的工作内容就需要理解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场景流程,理解各类人物,然后把他们工作场景、流程和特定问题变成一个个很具体、标准的流程,并给这些流程赋予特定规则和要求。
这就是我的工作:一个需要高度概括和抽象逻辑的一个工作。
然后,作者在书中讲到的各种理性的工作方法,各种科学的工作方法,我都是非常感同身受,但是我个人的天生性格特质非常感性的、敏感、细腻。
早上出门听到随口一句:“每个人的背后都有不为人知的辛苦。”我可能已经眼圈泛红了。
如果你是“理工人”可以读读这本书,告诉你理性的环境更需要保持感性的特质,如果你和我一样本来就感性,看完这本书你会为自己感性找到正确出路,理性和感性如何更好的融合。
他研究逻辑,这是古典系统中的系统,主要是讲述系统的思想的法则和过程,依靠逻辑才能架构分析知识,研究彼此之间的关系。
一辆摩托车可以根据他的组件和功能分成两大部分,组件又可以进一步细分为:动力产生系统、动力传动系统。
这样你就会明白,我们每划分一次,就会产生更多的肢节,最后变成一座巨大的金字塔。然后你看到我划分愈来愈细,就好像在建立一种结构。
这种观念的结构称为体系,自古即为所有西方知识的基本结构。
王权、帝国、教会、军队,所有这一切都曾经成为一种体系。现代的企业也是一种结构。
参考资料的内容,机器的组合,电脑的软件,所有学科和科技的知识都是运用这种结构,所以像生物这一类的知识就产生了纲目属性的体系。
学习成长
今天的这篇文章作为一个终结篇读书笔记,其实我想了很久要写啥,感觉好像已经空了,我的知识体系里面这块本来就是贫瘠的,我已经没有特别好的内容输出了。
但是没有输出说明我的输入还不够,我的学习不够充分和感受还不深,回顾为什么要写笔记初心,其实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倒逼自己成长、感悟。
热力学第二定理:熵增加原理,在封闭的孤立系统中,体系与环境没有能量交换,体系总是自发地向混乱度增大的方向变化,总使整个系统的熵值增大。任何一个系统都始终处于“熵增加”的趋势,除非有能量被用来维持秩序(即减少混乱)。
第一个将物理学“熵”的概念引入管理领域的是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他说:管理要做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如何对抗熵增。在这个过程中,企业的生命力才会增加,而不是默默走向死亡。
那么如何对抗熵增了,有没有“反熵”的办法?前面在讲熵增定理时是有一个重要前提的“在封闭系统内”,所以反抗熵增的最有效方法就是,建立一个能和外界不断进行能量和物质交换、流动的开放系统。
同样这个道理适用于个人成长,构建个人知识体系、有序结构,这个本来就是反抗熵增的过程,天性人的所有知识就是散落无序的一个个点,我们需要让这些知识脉络联通,打通任督二脉。
如何做呢?
就是形成一个知识开放系统,不断输入新的知识,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知识体系联通,让自己有更开放的心态,同时不断修正知识体系,开放,包容、进取。
这几个词好像不是我一次说啦。
不断的输入,输出的感受,通过笔记的形式变成更深入的收获。
那看完这本书我的的收获是什么呢?
收获感悟
想了思考好久,理工人思维,结构化思维,以及习惯这样结构化方式进行总结,我整理两点:
1、更开放的心态看待问题
2、希腊哲学发展过程逻辑关系。
这本书教会了更多样性的认识世界。
其实没必要去偏执的去看待一些问题,作者通过与过去的自己的对话介绍过去的观点,以及现在的一些认识,过去的一些观点其实现在看来已经不认同了。
在过去因为自己性格的执拗,造成了自己对于问题看法的执着、偏见,同时把自己的人生引入了一个很偏执的一个状态——偏执型精神病的状态。
人活在世上总会不断遇到问题,对于我们启发意义在于,如何处理以及看待日常的问题、矛盾。
作者将很多矛盾和问题放在更深层次上进行了统一,虽然不是作者独创,但是更加直白且容易接受。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你也许会经常因为意见不合与他人争论,经常因为事不遂心而懊恼,但是当你静下心来,追寻矛盾之中的统一时就会发现问题的本质就是“没有完全一致,追求矛盾的统一”,从而消除困扰。
如果你只是在追求胜利与成功,而忽略了过程是让人放松愉快的途径,就会失去良质。作者把这归结于人民大众接受了“理性”的教育后形成的不良习惯,而你要做的是试着浪漫一点。
其实我们每个人,在自己的心理或多或少都有一些心理疾病,就是一些精神上的一些偏执,谁敢说自己百分百没有任何精神上的执念吗?
至少我不敢这样说,在我女儿小的时候,一次小的事故,然后她的脸上留下了一个疤痕,然后就是因为这个疤痕,我陷入深深的一个执念,长期以来我一直会陷入自责和愧疚当中。
在我的认知里面,我觉得疤痕它就是不漂亮的,可能会影响到女儿的未来生活,影响他未来的工作?我以自己思想上的一些认知,一些执念来构建未来一些假设,看完这本书我突然明白:
我对疤痕的认知其实不一定就是我女儿的认识,我的想法不一定就能代表她的想法,并且疤痕会影响生活这个完全是我的意淫。这个我心理上的一些疾病,别人帮不了我,只能自己改变,
我需要跳出我固有的认知。
所有的问题,所有的痛苦,所有的纠结,其实都是自己造的,自己强加给自己的。结合生活中问题、执念,本质上来说只有自己能够让自己解脱,别人帮不了你,解脱的方法也只有改变自己现有认知。
你的认知也不一定是就是正确的,但是你怎样去跳出这个认知的执念?
这个就是这本书教会我的,开放,包容、理解,辩证看待一切。我们所有认识的东西都不一定是正确的,学会去换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不要一直执着于自己的内心,偏执的一些理念、认知,跳出去你将会得到一番新的世界。
也许对于未来生活中所有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都能有另外一番天地来启发自己。
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带给了很多普通人哲学思考,让更多人去思考可以推动人类进化的“良质”,无异也是良质的一种,从这个角度来说,发行这本书是必要的,因为他让更多人进行了更为高级的精神思考,这个思考过程本身就有意义的。当然不希望人们在思考这个问题时像作者一样过于偏执到疯狂。
其次通过就要一本书,我对于哲学思想史发展过程有了一个整体但浅显的认识,从黑格尔,康德、亚里士多德这些这些哲学史上伟大的思想家,作者以他的方式介绍他们的哲学思想的一个演进过程,伴随自己哲学思想改变过程,提到对他影响很大的哲学思想家,他的思想是受前任的一些哲学家的启发,加上自己个人的生活的感悟和思辨,然后得出了自己的哲学观,这篇我就不展开讲解古希腊的哲学发展过程,后面专门开一篇慢慢说。
今天笔记结束了,生活的苟且还远远没有结束,高得离谱的房价,吵闹任性的娃,也有诗和远方,还有很多想看还没有抽出时间看的书籍,运动继续,学习继续,所有这些都证明我还努力活着,一起来抵抗熵增。
最后祝大家新年快乐,2021年我们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