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戏班组织的发展
随着戏班组织的发展和戏班规模的扩大,戏班内部的管理机制也越来越完善,分工越来越细,越来越严密。如那时较大的戏班在管理机制上一般都设有“管班”、“班长”、“大簿”、“检场”、“打杂”、“催场”、“炊事”、“洗衣”等。
“管班”:即班主,是戏班内部的最高的当权者。主管戏班,总理戏班内部事务,包括招聘和解雇艺人。
“班长”:是管班(班主)的助手,负责外联事务。有的戏班称之“外管班”。
“大簿”:专管经费收支。
“炊事”:专管煮饭、买菜、烧茶水。
“洗衣”:收洗戏衣,兼看守演员住地。
过去,戏班中专职的舞台工作人员一般只有四个半人,大型戏班也不过六、七人。不论人多人少都统称为“四箱打杂”。“四箱”泛指专职管理戏箱的管箱人。打杂是打杂与检场的统称。过去,检场由小锣手兼任,习惯算作半个人。
四箱是指大衣箱、二衣箱、头盔箱、旗包箱。其中,大衣箱设管箱1人,管理大衣箱五只(每箱有小箱2只),其主要职责是管理文扮戏衣和部分随装杂物,如扇类、朝板、圣旨等。此外,小修小补戏衣;按戏单事先把戏衣一一准备好;演出时帮演员穿、戴;上台接应演员从场上当场脱下丢向台内的戏衣等。同时兼管中图、吊壁、招牌等门帘台幔和大小帐、桌帷、椅披等。
二衣箱设管箱1人,管理8只二衣箱(每箱有小箱2只)和一只戏鞋箱。其职责是管理、修补、洗晾武扮短衣和袄头、托肩等汗污戏衣;选配当场穿用的戏衣和帮演员穿、戴;帮扮演特殊体态的角色的演员垫衬造型,如《洛阳失印》中帮扮演驼背陶洪的演员垫背;《瞎子观灯》中帮扮演大肚孕妇柳树精的演员垫肚等。此外,兼管戏鞋、旗、伞等。
头盔箱设管箱1人,管理头盔箱二只、须毛箱1只,翎筒1个和大镜1面。其职责是按戏单准备好当场演出需用的各种头盔、须毛、翎尾、仙扫、朝珠等;协助演员插翎、戴帽和接应演员从台上抛出的盔、帽等。
旗包箱设管箱1人,负责管理旗包箱、杂物箱各1只和刀枪桶2只。此外,还要负责布置戏台、装拆大小帐的帐杆、插杆筒和收挂门帘台幔等。
打杂1人,主管写水牌公布当天上演的剧目、调配角色;催促演员化妆、出台,并配合演员表演中的“内问”、“内答”等事项;此外,还要管理演员的化妆用品;供应台上的茶水、洗脸水等。
上述分工机制对不同的戏班不尽相同。如抗日战争时期成立的“龙汀剧社”,班主曹丙连为“内管班”,另聘其徒弟谢柏良为“外管班”。这一时期成立的“双洋剧社”(漳平双洋)对此安排又有所不同,其班主赖正秉为“外班长”,负责外联事务,总揽剧社财务;另设“内班长”,协助管理内部事务。
闽西汉剧《双凤镜》剧照
演员按艺术水平分一手、二手、三手演员或副手、下手演员。一手演员演主角,二 三手演员或副手、下手演员演配角或龙套。聘金亦因演员艺术水平和承担的角色不同而有所差别,一手演员最高,二、三手次之。这些,一般都在招聘时议定。这类招聘制度不吃“大锅饭”,不搞平均主义,有利于促使演员努力去提高艺术水平。合同一经议定,招聘和受聘双方都得遵守,不得随意撕毁或更改合同,不得随意辞班或解雇艺人。
班主招聘艺人的时间一般为上半年的六月二十四日和下半年的十二月廿四日。一年两次。之所以规定这两天为招聘时间,据说前者六月廿四日是戏神田相公生日,艺人们要在这一天聚会,正好趁这机会由班主与艺人之间商议招聘事宜,包括职责、聘期、聘金;后者定十二月廿四日是因为在即将过年之前议定招聘事宜,各自好安心过年,并在年后抓住正月的大好时机到各地演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