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亮剑》的朋友们都知道,该剧中除了独立团、新1团和新2团之外,还有一个非常低调的772团。
其实,772团不光是八路军386旅正规番号的作战团,更是抗战时期386旅的绝对主力,甚至就团级部队的对日作战战果来说,即便在全国军队中来说都是排的上号的。
全面抗战初期,129师很多漂亮仗都是772团主打的,比如本文所述的第二次长生口之战。
长生口位于河北和山西交界处,被称为冀晋交通之咽喉。
1937年,日军一路即从这里进入山西,八路军129师386旅对日首战就是在这里打响的。由772团的2个连击败了日军的1个中队,获得其对日作战的首胜。
1938年2月下旬,日军已占领山西大部,但自河北至山西一线,仍有大批日军通过,同时日军在重要地点设置据点,开始转入占领统治阶段。
129师决定统一协调385旅和386旅兵力,对井陉至旧关一线日军进行打击。
刘伯承师长部署作战,向来非常讲究计谋。鉴于129师当时的装备水平,决定采用围点打援的方式歼灭日军。
其部署是以385旅的769团佯攻旧关的日军,吸引井陉日军进行增援,然后部署得力部队将日军的援军消灭于中途。
担负打援任务的主力就是772团的2营,由团长叶成焕亲自带队在长生口一带设伏,同时派出了1个连在井陉南关监视城中的日军,另以771团1个连在旧关以西布防,以求堵截可能来自西方向的日援军。
2月22日,769团在旧关打响,井陉日军果然前来增援。
在整个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军的武器装备虽然比我国军队要好很多,但在工业化国家中却是属于比较弱的。尤其日军主要还是以徒步行军为主的,汽车只是配属于重点部队。
而这次前往旧关增援的日军配备了8辆汽车,总计有200余人,以兵力数来计有一个满编的步兵中队。从其配属的武器来看,还加强了重机枪和迫击炮,这是日军中队级分队所没有装备的武器。
所以这支增援的日军与其说是步兵中队,倒不如说是一支加强了的快速摩托化部队。
而八路军在主战场上只部署了772团的2营,这点兵力够用吗?
如今,很多人说起八路军的作战只知道有个平型关伏击战和百团大战。尤其对八路军伏击战的印象,多限于平型关之战。
一般理解中,平型关之战是八路军115师集中了师的主力围歼了日军一支1000余人的后勤部队,且双方伤亡差不多。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
当时平型关之战大的布局并非是打日军的后勤队,而是一场战役级的部署。
其大的部署是以国军一部坚守平型关正面,在9月25日当天由国军生力军一部向日军出击。日军无论后退,或者增援,都必须经过乔沟。115师集中了3个团的兵力在主战场,并非是仅仅伏击日军。而且还有伏击得手后,与国军主力一起消灭掉日军在平型关前线的三浦支队。
但计划赶不上变化,9月25日国军的出击并未进行,而且日军还突破了团城口的国军阵地。
而当天日军21旅团后勤队一部从灵丘方向开来,第6兵站汽车队搭载伤兵从平型关开入,两部日军都进入了八路军的伏击阵地。
所以当时在包围圈内的既有战力相对低的后勤队,还有日军的汽车队,另外汽车上搭载了不少日军战斗部队的轻伤员,其战斗力也很强。
115师在围歼这股日军时,日军还集结了未进入保卫圈的汽车队及警戒部队对八路军进行冲击,后来又抽调了1个步兵大队进行解围,但均没有成功。
而八路军在午后将包围圈日军全部消灭后,又向东跑池日军发起进攻,占领日军的高级司令部,缴获非常珍贵的作战地图及1门92式步兵炮并大量炮弹。
所以,115师在平型关并非是单纯的伏击战和打的日军后勤兵,而是一场伏击-攻击作战。只不过友军当天的配合出了问题,使得作战的战果仅限于毙伤日军1000余人而已。八路军的伤亡约为700余人,也并非是1:1。
而且此时由于是八路军对日作战的首战,很多战士以为日军会轻易缴枪,不少伤亡是这方面造成的。如果不是想着抓俘虏,当天的伤亡也不会那么大。因此平型关之战有了相关经验后,类似的伏击战就相对更拿手些了。
这一点在129师身上的表现也很明显,在1938年中期之前。该师的老八路对日军作战中,经常也是有3比1的兵力优势就敢动手。有时候兵力不占优势,也要主动出击。
772团的2营,按照当时的编制来说有4个步兵连,即步兵5连到步兵8连,另外营直辖1个机枪连。在部队改编之时,772团每个步兵连平均配置3挺轻机枪,营直属机枪连配置3到4挺重机枪。
772团对日军作战多次,当时已经缴获了不少日式武器,而且1938年2月前,772团尽管调出了很多老部队出来,但红军成分依然很高,其武器配置和人员状况都是很强的。正是因为有这个底气,才敢于用1个营就去伏击日军的援军。
其实,这次战斗与其说是伏击战,倒不如说是遭遇战性质。当然,这不是笔者自己说的,而是386旅旅长陈赓将军自己说的。
在《陈赓日记》中,将军这样记载:
此次战斗,优点为迅速、坚决、突然。此次战斗性质是遭遇战性质,先头部队刚到阵地,尚未部署,即与敌遭遇。我先头部队先占领要点,机关枪先敌开火,攻击迅速,完全合乎遭遇战要求。
也就是说在部署上,本来是计划打伏击的。但由于日军是汽车行军,比我们的速度要快。因此实际上,我们还没有好好部署就先交火了。
这也造成了一些缺点的存在,陈赓在日记中同样记载道:
这次战斗缺点亦多:一,包围部队动作犹豫;二,火力组织不好,无侧射火力的组织;三,暴露;四,参谋工作太差。
也是因为这个因素,这股日军没能被全歼,其遭到痛击后,有3辆汽车转头就跑,我们是徒步行军,而且缺乏重武器,没能追得上。因此陈赓日记中称:未能将其全部消灭,实为恨事。
对于陈赓将军这种优秀指挥员来说,未能全歼日军则引为恨事,但此战其实战果还是很大的:
摧毁日军汽车5辆,击毙日军130余人,其中包括1名少佐指挥官,俘虏1人。另外缴获的武器中包含2门迫击炮及2挺重机枪。
这一仗规模虽然不大,但干掉了日军1个少佐和5辆汽车,而且还缴获了重武器,可谓是捞到了“大鱼”。在当时,2门炮及2挺重机枪是非常宝贵的,要知道在后期八路军扩编出的不少新团队中,有1挺重机枪都算不错了。
此战772团付出代价也不小,伤亡战士134人,而随着抗战艰苦程度的逐年上升,到抗战中期,歼灭同样数量的日军付出的代价就不是这些了。
而772团这个英雄团队作为陈赓将军麾下的主力,此后一直活跃在抗日战场及之后的战争中,直到今天解放军的王牌部队中,依然有着该部的血脉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