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长沙市第一家出租车公司“长沙市客车出租公司”成立,当时办公环境简陋。组图/受访者提供
2001年,长沙市出租汽车公司建了宽敞明亮的第三代办公楼,前坪停放了很多蓝色的出租车。
“师傅,踩一脚。”这句长沙人生活中的口头禅之一,已经在城市的大街小巷活跃了几十年。1978年,改革开放初期,长沙街头出现第一批出租车,仅有20台。2018年,宽阔的马路上川流不息,地铁、城铁、磁浮、公交、出租车……四通八达的交通网覆盖着长沙的每一个角落。
时光穿越四十年,变化的是城市模样,不变的是人们对出行越来越便捷的渴望。那些泛黄的照片和难忘的记忆,会告诉我们城市曾经的速度和风光。
回忆起三十多年前刚开始在长沙开出租车的场景,今年59岁的王军军仿佛有着说不完的故事。1978年,长沙市第一家出租车公司“长沙市客车出租公司”成立。1979年,王军军作为第一批对外招工的员工进入了公司,“那时候整个长沙市都没有出租车,好多人都羡慕我们的工作,路上执勤的交警看到我们都敬礼。”
本报记者黎棠长沙报道
第一批的哥
培训跟车两年半,才分到第一台属于自己的车
王军军说,出租汽车公司筹备时,是由原城建局车队的十几个人,加一些杂牌车组建而成,成立之初只有20台车。“那时还没有小轿车,最好的车就是吉普车了。”王军军说,他记得当时的杂牌车有吉普车、解放牌卡车、天津面包车等等。公司正式成立后,才买回来好多新车,各种品牌和型号的都有。王军军掰着指头回忆,有上海小轿车、北京旅行车、常州大客车、上海大客车等等,车队感觉一下子从“杂牌军”变成了“正牌军”。
车辆增加了,人员肯定也要增加,王军军就是公司第一批对外招工的30名员工中的一员。王军军说,当时他们30个人都不会开车,进来后被分配到各个岗位学习,有学开车的,有学维修保养的。“我学了一年的修理,然后去路桥公司学了一年开车才拿到驾驶证。”王军军说,但他依然没能开上车。按照公司的规定,学成回来之后还要跟车半年,跟着师傅到处跑长途,“主要是跑湘西、常德以及洞庭湖一线,经常一跑就是半个月。”王军军说。
半年跟车结束后,公司安全科还要对驾驶员进行考核,考核合格才能分配到车。“一条小巷子,刚好一辆小轿车那么宽,车开过去不能有刮擦。”王军军说。1982年,通过考核后,他终于分到了一辆15座的北京旅行车。公司还有统一的制服——一套浅灰色的中山装,“穿起来那叫一个精神,别人看到了都羡慕我们。”王军军说。
创纪录月薪
跑长途多就挣得多,月收入最高的一次近两百元
40年前,出租车不像现在这样满大街跑。“那时候出租车都停在营业点或营业处,由公司统一调度统一安排。”王军军说,最开始只有一个营业处,后来慢慢增加了四个营业点,营业处在五一路的老火车站(原湖南旅行社)那里,四个营业点分别位于东塘、烈士公园南大门、火车站出站口、河西麓山宾馆。“每个营业点大概停三四辆小轿车,其余的车都停在营业处。”
“当时也没有打表计费一说,都是按里程数来计费,上海小轿车起步价2.5元,每公里0.5元;面包车起步价8元,每公里0.8元,40公里30元;大客车包车40公里120元,40公里以外每公里1元。”王军军说,“在当时,出租车的费用是比较高的,一般人承担不起。”王军军说,那时候长沙城大多数人出行还是会选择自行车或者公交车,比如从溁湾镇到太平街,公交车才4分钱,出租车却要3元。
“八十年代初,一般工人每个月大概三四十块钱,我们的基本工资也差不多。”王军军回忆,“不过我们还有出车费,这与每个司机跑的距离和时间有关,经常跑长途的会多一点。”王军军说,一般每天在长沙市区跑四五单,每个月出车费只有几十块钱。有一个月,他因为跑市州比较多,拿到了公司最高的出车费150元,加起来月收入有180元,“所以当时我们大部分人都爱跑长途,只有肯吃苦才能赚更多,这在当时还是让一般人比较羡慕”。
到了上世纪90年代初,出租车开始装上打表计价器,由“守株待兔”模式变成上街巡游“主动出击”模式。“当时另外一家出租车公司中创成立了,他们的车都装了计价器,所以我们也开始打表计价。”王军军说,一开始大家都很不适应,一方面是工作量加大了,每天都得开车去街上转;另外一方面他们也不知道该去哪里找客,坐出租车的毕竟只是少数。
最特别乘客
服务会务、剧组等为主,曾和《边城》剧组共度几个月
最早的出租车用车必须提前一天预约登记,出车也要有记录。从哪里去哪里,什么时候、什么人用车,都要写得清清楚楚。“那时候的出租车主要负责中央、省、市在长沙召开各种会议的用车,以及外宾、华侨旅游等出租业务。单位用车、新闻采访、剧组拍摄也会租用。“单位用车是比较大的一个业务,比如省文联、省变电站、湖南电视台等租车。潇湘电影制片厂是当时公司的大客户,一个任务少则十天,多则几个月。”王军军说,个人租车业务量比较小,一般人家里只有接送病人、结婚等比较紧急或者重要的时候才会租车。
王军军当时开的是15座的北京旅游车,剧组拍摄用车和办喜事用车比较多。“我还跟着《边城》的剧组去拍过两三个月的戏呢!”王军军说,大概是1983年,有剧组要去湘西拍电影,租用了他们的车,演员坐他的旅行车,导演坐小轿车,还有专门用来装道具的车。“后来才知道那是北京电影制片厂凌子风导演在拍《边城》。”王军军说,他们当时跟着剧组一起在湘西待了两三个月,每天接送演员,吃和住也在一起。后来看这部电影的时候,他总能想起当时在湘西的回忆。
上世纪80年代的路也不好走,现在开车只要几个小时的车程,在当年要开上一整天。比如从长沙去衡阳、株洲、岳阳都要开上一天,去益阳也要开六七个小时。“在外面待得久,修车工具、零配件、油桶都得带在车上,车如果出现什么问题,驾驶员也就成了维修师傅。”王军军笑着说,“所以最开始一年的修理也不是白学的。”
观察
出租车和网约车为出行提供多样化服务
长沙理工大学交通运输工程学院教授胡列格是土生土长的长沙人。他回忆,1978年大部分人的出行方式为步行、自行车或公交车。胡列格对长沙的出租车有印象时已经是上世纪90年代初。“那时候比公交车高级一点的交通工具是中巴车,一块钱一次,已经有不少人觉得贵了,但出租车比这还贵。”胡列格说,“感觉当时特别有钱的人才会打出租车,打一次出租车的钱够坐几次中巴车了。”
胡列格说,由于费用高昂,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出租车没办法作为人们的日常交通工具。后来,随着人们收入水平渐渐提高以及出租车普及,车辆的数量、档次及服务水平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公交车不能点对点运输的弊端也慢慢暴露出来,人们遇到急事或者恶劣天气时对出租车的需求量明显上升。
现在,随着城市公共交通的进一步发展,以及私家车的普及和网约车的出现,出租车的发展面临新的冲击。“智能手机普及以后,年轻人越来越爱叫网约车。”胡列格表示,网约车比出租车更便利,但出租车和网约车可以满足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为乘客提供更多的选择和更多样化的服务,整体服务水平在不断提高。记者黎棠
时间线
1951年长沙市公共汽车公司成立,拥有公共汽车11辆。
1978年长沙市客车出租公司成立,是长沙市第一家出租车公司。拥有各类车辆20辆,包括吉普车、两轮摩托车等,质量参差不齐。当年长沙的私家车数为零。
1985年长沙市客车出租公司更名为“长沙市出租汽车公司”。
1993年长沙市出租汽车公司推出“蓝灯计划”,打造“蓝灯”品牌。
1997年长沙202路空调巴士专线正式开通,这是长沙公交系统首次出现空调车。
2008年底长沙市拥有28家出租车公司,各类出租车6000多辆。拥有私家车290783辆。
本报记者黎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