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图:杨佳 |
“好不容易在药店排队买到一包口罩,回家一看生产日期是2071年……”“拿到的口罩特别轻,拆开一看,只有薄薄两层,中间根本没有熔喷布……”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口罩作为个人防护的“第一道防线”,成为紧俏的防疫物资,随之而来的是各种市场乱象。从销售终端的“问题口罩”,到上游原材料市场的价格暴涨,再到口罩机市场的一系列纠纷,各地维权事件也不断发生,平台和监管从全产业链进行整治,如何维权也成为关注热点。
▶▷乱象一“三无”口罩投诉多
出门戴口罩是疫情期间的标准配置,但口罩供应紧张,关于“问题口罩”的投诉层出不穷。
记者整理了1月21日—3月11日关于口罩的280多条报料热线,其中关于口罩涨价和口罩质量问题的投诉占了多数。市民吴先生告诉记者,他在海珠区一家药店排队购买的N95口罩,拿回家后才发现标签上生产日期印着“2071年”,到底是假冒产品,还是厂家仓促生产出错,吴先生无从得知,也不敢给家人使用。
市民陈先生则告诉记者,前段时间口罩异常紧张,他经人介绍与微商联系购买2万只口罩,对方一天一个价,并要求提前付款、出示单位公函才能有货,否则“货就被抢光了”。最终陈先生拿到的口罩包装外面全是英文,“是不是合格产品?无从查起。”
“三无口罩”“二手口罩”被查处的新闻频见报端。1月26日晚,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宝安监管局接群众投诉举报,在深圳市瑞草堂大药房有限公司立业路分店现场,发现带有“K310”“NIOSH N95”等字样的口罩产品内有黑斑和较为明显的泥黄色痕迹,且内外包装均无厂名厂址、合格证明和中文标签。另在店内发现库存有500个标示“Surgical Face Mask”(外科口罩)等字样的口罩,内外包装均未见厂名厂址、产品合格证明和中文标签。
2月17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疫情防控新闻发布会上公布的信息显示,截至2月15日,全省各地共查处药械类案件338宗,其中经营“三无”、无合法来源的非法医用口罩案件共81宗,查扣问题医用口罩120万余只,移送公安机关案件19宗。
关于口罩的投诉在全国范围内都呈上升趋势。安徽省消费者保护委员会发布的数据显示,1月24日至2月26日,安徽省各级12315共接医疗器械类投诉、举报、咨询共计24849件,其中97.84%涉及口罩,消费者反映的主要问题包括:销售假冒或“三无”产品、高价销售、捆绑搭售、强制下载APP、无证生产销售、超范围销售、网购口罩不发货等。
▶▷乱象二上游原材料熔喷布价格飞涨
“现货医用熔喷布,十吨起定量,要的速度下定……”黄先生的朋友圈最近从卖口罩转向卖各种口罩生产的原材料,包括熔喷布、鼻梁条、额温枪的传感器等等。“价格涨得太快,一天一个价。”相比口罩买卖,上述原材料的涨幅惊人,其中熔喷布从2万元/吨,上涨到至少20万元/吨以上,报价三四十万也不出奇。
熔喷布是口罩生产的关键材料,以聚丙烯为主要原料,是口罩能过滤病毒的“核心”。医用外科口罩一般采用多层结构,内外侧为单层纺粘层,中间为单层或多层的熔喷层,熔喷布就是熔喷层的最佳材料。根据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统计,2019年我国熔喷非织造布总产量约5.5万吨,产品主要用于过滤材料、吸油材料、吸音保暖材料、电池隔膜等领域。正常情况下,每年用于口罩生产的熔喷布需求量在1万吨左右,市场需求一直比较平稳。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口罩需求量暴涨,据国家发改委2月29日介绍,当前全国口罩产能利用率已达110%,全国口罩日产能达到1.1亿只,日产量达到1.16亿只。与此同时,熔喷布需求爆发,产能却无法快速增加。中国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协会资料显示,熔喷非织造布设备投资大,建设周期长,通常至少3—4个月,正常要超过半年,加上调试,正式达产的时间更长。
随着全面复工复产到来,为缓解口罩紧缺状况,不断有非口罩生产企业转产口罩生产。但这些企业没有或者缺少固定的熔喷布供货渠道,不得不通过各种渠道寻求购买,间接给中间商层层加码炒卖高价留下空间。
3月10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消息,口罩生产核心原料熔喷布价格出现一定异常波动,市场监管总局第一时间部署开展熔喷布价格专项调查。市场监管总局公布了五起哄抬熔喷布价格违法行为案件,其中层层加码现象非常典型。例如,东莞市大成过滤材料有限公司在上游原材料价格未明显上涨的情况下,生产5.5吨熔喷布,将价格抬高至每吨18万销售给中间商饶某。饶某再以30万—35万元每吨的价格销售给深圳市缤纷时尚运动用品有限公司等多家公司。深圳该公司随后又以45万元的价格销售给深圳一家纺织品公司。原价格2万元一吨的熔喷布,几经转手,就炒卖到了20多倍的高价。此外,还有企业按期货方式以每吨9万元的价格购进一批进口熔喷复合无纺布,再分别以每吨16.5万、17万、26万的价格向外销售。
对此,国家市场监管总局表示,将联合公安部依法查处扰乱熔喷布市场价格秩序的违法行为,坚决斩断哄抬熔喷布价格的违法链条,上述企业和当事人均已被立案调查。
▶▷乱象三口罩机就地涨价起纠纷
口罩紧俏、熔喷布涨价,作为口罩生产必备的口罩机也成为抢手货。
佛山的吴小姐最近就很郁闷。半个月前,她向深圳市一家公司购买10台口罩机,约定48万元/台,交付了250万定金。但近期该公司却终止合同,退回了款项。“我们收到的消息是,这家深圳公司私自将口罩机涨到了200万一台对外竞拍销售。”吴小姐告诉记者,她已经与惠州一家转产口罩生产的企业签下合同,对方已经准备好厂房、招聘了100多名工人,不能按期交付口罩机,她要赔偿20%的违约金。而深圳该公司退还款项后,按照此前签订的合同,违约金只有0.5%。“深圳该公司的员工在销售群里说,低于60万的报价全部退款,要竞拍销售。”吴小姐还表示,目前有此遭遇的远不止她一个,维权涉及总金额达到数千万。
记者查询发现,近期涉及口罩机的维权纠纷不断。3月6日,有媒体报道,苏州泽尔塔自动化有限公司投诉深圳市德富莱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收款后拒绝交付设备,也未退还货款,涉及金额近3000万元,苏州公司目前已向警方报案。而一家主营锂电池制造的公司,转产口罩机生产后,短短十来天接到近2000台订单,远远超出了公司的生产能力,造成无法履约的情况。
有业内人士指出,虽然口罩产能增加,但在全面复工复产以及全球疫情扩散的形式下,作为消耗品的口罩,需求量仍然非常巨大,不少企业纷纷转产口罩生产,对于口罩机的需求量也大增,平时10多万一台的口罩机,翻了好几倍的价格。一些企业也看准时机转产口罩机生产。“但口罩机毕竟存在一定的门槛,有的企业买回去的口罩机根本无法运转。”有媒体报道,甚至有厂商从网上下载了图纸,就对外宣称自己有能力制造口罩机开始收订金。
深圳医协一篇文章指出,目前包括医用口罩等在内的医疗器械生产都存在产业链问题,如口罩机的核心配置超声点焊机处于缺货状态,点焊机的缺货又来自核心部件压电陶瓷片等配件的短缺。同时,除了上游零配件的问题,口罩生产线的质量也有隐患,市面上部分供应商的口罩机是在疫情后紧急开发的,预计后期相关口罩质量问题会集中爆发。
律师说法
线上交易维权并不难,需要警惕微商交易
针对口罩市场的上述乱象,广东省律师协会信息网络与高新技术法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广东大篆律师事务所律师胡仕波接受记者采访时认为,首先,对于哄抬价格的行为,根据价格法相关规定,经营者将受到行政处罚,严重的还将承担刑事责任。其次,对于在微信、电话中达成的交易,属于法律上的“口头合同”,构成要约和承诺,经营双方同样要遵守合同法的相关规定。如延迟交货或拒绝交货,则要承担守约方的损失。至于在付款后拉黑对方,则涉嫌诈骗,已经属于刑事犯罪的范畴。
胡仕波律师指出,目前老百姓有个误区,以为合同必须要白纸黑字才作数,但实际上,口头约定、通过微信约定等均属于合同,受到合同法保护。对方违反约定,市民可以通过提供微信截屏、聊天录音、邮件往来、资金支付备注等履约证据来主张自己的权利。“事实上线上交易并不是维权的难点,相反互联网过处留痕更容易保留相关证据。”胡仕波律师指出,电子商务实际上是最安全的交易方式,在电子商务交易过程中,聊天有记录,付款有记录,整个动态交易过程清晰可查,证据也相对完整。难点在于,网上交易通常涉及的金额比较小,维权成本高,这也给公众造成了网上交易维权难的印象,但其实线下交易也同样存在类似的问题。此外,目前网上交易的第三方平台通常审核非常严格,商家修改记录也会留下痕迹,消费者要取证维权胜诉都并不困难。但目前个人微商交易监管不到位,难度在于一没有资质审核,二没有保证金制度,有点类似线下的“跳蚤交易市场”,市民要注意其中的风险。
至于像吴女士遭遇的口罩机毁约事件,胡仕波认为,如果厂家产能被政府征用,属于不可抗力,可以免责,但如果以此为借口,将产品在市场上高价出售,则属于明显违约,需要承担相关法律责任,承担守约方受到的相关损失。
消费提醒
如何购买合法又有防护作用的口罩?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离不开口罩、防护服、额温枪等防护医疗器械。对此类防护产品的需求短时间内急剧增加,也使得这些产品成为紧俏货。虽然在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下,一些上下游企业纷纷转产,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供不应求的市场状况,但是由于疫情防控的需要以及老百姓个人防护意识的提高,这些防护产品还会热销相当长一段时间,于是就有不法商家打起歪主意,生产和销售不合法的防护产品,既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也对消费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危害。所以,如何识别这些不法产品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就显得十分重要。
不要购买来历不明的口罩
广州市民李先生于2月21日在番禺区某店铺花费一万多元购买了6000个口罩,回到家中却发现这些口罩封袋上没有注明任何信息,甚至出厂时间和地址都没有,怀疑这些口罩都是假的,在询问商家得不到满意回复后,李先生觉得自己受骗,于是选择了报案。
除了上述案例以外,还有不少消费者由于“求罩”心切,网上摇号又没摇中,看到微信朋友圈中有人卖口罩就“病急乱投医”,结果也中了圈套,买回了假口罩。
据广东省市场监督管理局相关人士介绍,医用口罩作为一种医疗用品,属于第二类医疗器械。根据相关法规,第二类医疗器械实行产品注册管理。也就是说,从事医用口罩生产经营的企业应向所在地设区市的市级人民政府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备案。电子商务经营者若从事医疗器械网络销售,需依法办理市场主体登记,还应当取得相关行政许可。因此,销售医用口罩不仅需要营业执照,还需要《第二类医疗经营备案凭证》,个人没有取得相关执照是不能销售医用口罩的。
选购口罩须买符合国标产品
那消费者怎样才能买到合法又有防护作用的口罩?据天戟卫士口罩生产基地负责人、广东天戟生物医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志量介绍,消费者购买口罩前先要了解一下口罩的分类和用途。目前市场上的口罩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过滤效率较低的棉布口罩;一类是过滤效率稍高、无纺布材质的一次性医用口罩,包括普通医用护理口罩和手术室级的医用外科口罩;还有一类就是过滤效率较高的医用防护口罩,也就是人们常说的KN95/N95口罩。目前消费者购买口罩的主要用途是为了防控疫情,隔绝病毒传播,就应该首选“医用外科口罩”和防护口罩。
消费者在购买“医用外科口罩”之前可以确认一下在包装上是否有YY0469-2011的字样,选择防护口罩则需确认符合GB 19083-2010国家强制性标准的才是合格的口罩。
“消费者要到有相关经营资质的药店或商店购买,最好选择可靠厂商生产的品牌,选购时看清包装上是否有厂名、厂址、执行标准和生产日期等信息,如果连这些信息都不全,那么口罩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了,更不要在不了解情况下随便在朋友圈购买。”
相关
额温枪价格飞涨,工业用产品混入市场
复工复产,口罩之外,额温枪成为必备的复工“利器”。南方日报记者调查发现,医用额温枪正成为紧俏的疫情防控物资,无论是上游元器件还是成品,市场售价均猛涨数十倍,相关的诈骗案件时有发生。
额温枪,又称为红外线测温仪,工作原理是任何物体在高于绝对零度(-273℃)以上时都会向外发出红外线,额温枪通过传感器接收红外线,得出感应温度数据。由于非接触、操作便捷,额温枪成为疫情防控中最受欢迎的测温仪。
1月30日,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联防联控工作机制医疗物资保障组印发通知,指出体温检测是疫情检测的第一关口,红外体温检测仪在公众场所对疑似患者甄别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打赢疫情防控战的重要装备。2月2日在工信部新闻发布会上,工信部原材料工业司司长王伟预计全国全自动红外体温检测仪需求6万台,手持式测温仪55万台。
医用额温枪的生产链条较长,需要ABS塑胶外壳、PCB电路板、IC、电阻、电容、红外传感器、LCD、背光源和电池线扣等上百个组件。其中,传感器和MCU两种核心元器件是整个行业目前最为紧缺的器件。
记者发现,目前医用额温枪的市场价格已经达到300元—500元,比疫情之前的价格上涨10倍。上游传感器等核心元器件价格也出现猛涨,原本3—5元一个的传感器,目前涨价达到10倍—20倍。有中间商表示,日本产的某传感器,近日价格达到68元一个,这一价格已经超过疫情之前整个额温枪的造价。
额温枪市场紧缺,由此产生的诈骗案件也层出不穷。如2月18日、19日,河南长垣市三名市民先后报警称,在微信群里看到有人发布出售额温枪的消息,添加对方好友转付定金后,卖家迟迟不发货且将三人拉黑,三人被骗13万多元。上海一名市民网购口罩和额温枪,结果到货后发现是一团废纸,警方抓住嫌疑人发现,短短几天内该嫌疑人已经通过朋友圈倒卖上述防疫物资获利56万元。
价格猛涨之外,额温枪市场也出现乱象。首先,按照规定,医用额温枪的生产和销售均需要有二类医疗器械相关资质,但朋友圈微商炒卖额温枪流行,给市场监管带来挑战。
其次,体温枪热传感器医疗级别为±0.2度,工业级别的材料是±0.5度,用于人体测温的体温枪必须采用±0.2度的医疗级别传感芯片,体温枪制造商必须持有医疗生产许可证和计量证。有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因为人体测温枪供应紧张,部分工业测温枪流入市场。工业测温枪是工业用途,对温度误差要求不高,很可能对疫情防控产生误判,造成漏报等情况。记者调查时也发现,在京东、苏宁、淘宝等网购平台上,工业测温枪的销量近日大涨,不少用户留言表示会用来测量人体体温。
此外,业内人士指出,我国是额温枪出口大国,在疫情期间,大量用于出口的非正式资质产品转而销往国内,也导致市场上“三无产品”的出现。
本版采写:南方日报记者 严慧芳 欧旭江 实习生 莫茵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