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如意:与中国机车一起走向世界的80后“机车神医”
中工网记者 葛文琦
中车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机车分公司里的“机车神医”——张如意。中工网记者 葛文琦摄
张如意在调试“和谐号”空气压缩机。中工网记者 葛文琦摄
被誉为“机车摇篮”的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大连机车”)加速冲向世界的背后,有一代代职工的激情与梦想,张如意和他带领的劳模创新工作室就是公司机车调试的中流砥柱。
80后的张如意,开朗、健硕、朴实、热忱,充满激情与活力。如今,80后已经扛起了时代赋予的使命,肩负着崭新一代工人的担当与责任。
“把好机车出厂最后一道关。”张如意对工匠精神这样阐释,这是他与自身工作相结合而得出的具体回答。“虽然工作时间长,步骤复杂,不能因繁琐工作而忽视细节,把机车故障降到最低,保证机车无故障、零缺陷出厂。”
经验丰富,技能过硬,熟练掌握各型机车的电气原理和调试工艺规程,攻克上百次技术难题,避免经济损失和机车运行隐患,节约资金近千万元······
情缘火车 十年苦练终成钢
幼年,张如意的听觉神经对火车的声音都十分敏感。9岁与火车的亲密接触,便让他与机车结下了终生情缘。
“父亲带我去青岛探亲。”张如意记得当时坐的是老式绿皮火车,速度很慢,大概时速七八十公里。车厢内人多拥挤,过道里、靠背上都是人。喝口水,上个厕所都是难事,最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是火车运行时的噪音和颠簸感,但是大而长的火车依然是他的最爱。
2000年8月,以优异成绩从大连机车技校毕业后,18岁的张如意带着儿时的喜好和梦想,走进了大连机车车辆有限公司成为机车车间试运班一名机车电工。
刚到车间,处处虚心好学,老师傅们很喜爱他。不久,张如意被分配到试运班担当起机车试运调试工作。机车调试是整个机车生产的最后关键阶段。
“真正的机车远不是拆卸火车玩具那么简单。”一台机车,上万个零部件,电气系统如同人的大脑中枢神经般复杂,里面密密麻麻的线路仿佛人的神经系统千条万条,任何一个细节出现问题,都会影响机车的正常运行。
从车体、转向架、柴油机、电气柜、微机,从接线、测量、故障诊断,他潜心研究机械原理,心无旁骛逐一攻克技术难点。他从生产实践中学,及时归纳总结并记录,逐步掌握了机车调试技能。
“面对疑难困局,就像探寻迷宫出路一样,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刺激感。沉浸其中,从未觉得枯燥。”张如意与大部分的80、90后没有太大差别,都对生活与工作充满热情与希望。但大多数的80后都喜欢玩游戏,而在王刚的手机上只能找到新闻客户端,电脑上只能找到学习与研发的软件。
担任我国首批HXD3B机车的调试主力,参与了首台机车的北京环铁实验。而这,也是张如意自身“冶炼成金”最有力的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