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三松正在修车
靳三松是南召县人,身子骨显得很单薄,说话时小腔小调,他说他做的事都像“柴米油盐”一样,小得不能再小,只不过出来二十多年从没干过昧良心的事,修十多年车子从来没坑过人。令他高兴的是,每一个月总要和一些公益团体参加七八天公益活动,这也算是对他父母的安慰和交代。
“纯粹为了钱就没意思了”
近日,记者来到城区白河大道滨河村靳三松的修车铺时,忙里偷闲的他,正坐门口和两三居民说话。“三松在我们这里修车十多年了,他人好,我们居民区的人都和他很熟,摩托车、电车、自行车坏了都在他这里修。”一居民告诉记者。
“这几天生意差,也许是天热的缘故,一天有时只挣十几块钱,也趁这个机会歇歇。”在只有五六平方米、连住带修车堆满油浸浸车子零件的屋子里,靳三松乐呵呵地告诉记者,这房子租金每月一百多元,没有卫生间,上厕所要到一二百米外白河大道旁边的厕所。他说自己21岁出来打工,已经二十多年了。17年前干上现在的行当,此前修自行车,后来也修摩托车,现在还修电动车。“有人嫌修自行车不挣钱,修摩托车费事,只修电车,这些人是光看到了钱。”靳三松告诉记者,他啥都修,没钱也帮助修,干这个活是替别人帮忙救急的,纯粹为了钱就没有意思了,在这个世界上谁都会遇到难事!
“修车子也能修出快乐人生!”
“三松,你看我这电动车咋一直在叫?”一个居民骑着电车停下叫三松,三松看看车把,摆弄了几下开关,车子不响了。“好了,走吧!”那人笑嘻嘻骑上就走。刚坐下,一个女士说她的电车没气了,三松说天热他帮她打。打完气,那位女士说上一次补胎钱没给,问多少钱,三松说3元,那女士说太少了,有点不好意思,把钱递给三松高高兴兴走了。
在记者采访的一个半小时里,来的第三位修车的是一个老人,他的电动车是闸出了问题,骑着死沉,三松用钳子扳手修了一阵说好了,老人说了声谢谢骑着走了。
三松说,现在房租贵,以前他在路边租的门面房,刚开始每月300元,慢慢涨到500元。为了减少开支,他往里面搬了一些,但还是涨个不停,去年涨到每年3万元,他实在没办法,就搬到了居民区里头修车子。现在过路的人不知道他这个修车铺,活有点少,每月能挣个两千多元,够他和女儿生活。“虽然挣的钱不多,手里存不着钱,但我心里很高兴,生活得很快乐。”他说,现在自己和女儿过,女儿已经12岁了,再开学就上初中了,把女儿供上大学是他最大目标。
“不花钱也能做公益,不是跟风是一种精神追求”
“有钱可以做公益,没钱也可以做公益,不是有这样一句话,叫作有钱出钱,没钱出力吗?”三松说,好多人对他做公益不理解,说他又不富裕,日子紧巴巴的,但他认为整天高高兴兴,只要身体好,不得病就不需要花多少钱,她女儿上学也花不了多少钱,要那么多钱干啥?再说,一个人吃饱了也得有精神方面的追求,否则,就跟别人说的行尸走肉没啥区别!
“他参加了海之源、蓝天救援队等爱心公益团体,每个月都有七八天甚至更多时间参加公益活动。”海之源爱心团队里一个姓李的先生告诉记者,前些天,他参加了蓝天救援队组织的活动,在雪枫桥下河中打捞溺水者,接着20日、21日连续两天又冒着酷暑参加公益活动,担负保安工作。干这些都纯粹是公益,搭时间还赔钱,饭钱都是自己出的。
“我得病住院期间,三松不管再忙,每天晚上都会来到医院伺候我,最令我感动的是给我擦屎刮尿。”本报曾经报道过的南阳市第一届道德模范有“坚强公益哥”之称的雷德聚提起靳三松更是赞不绝口。现在,三松每个星期还要去他那里看他三两次,帮他打扫打扫卫生,做一顿好吃的……
“做了好事心里得劲,不管啥时候,我都会随喊随到。”记者离开时,三松笑着送记者出门说,套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为他人服务,他永远在路上。
( 图/文:南阳晚报记者 杨长坡 编辑:李蛟龙飞 冯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