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走了,妻子颤抖着手,从额头、眉毛、眼睛,一点点抚摸着他的脸,不忍放开;
他走了,儿子跪倒哭喊:“爸爸,你快起来呀”;
他走了,武汉市“招才顾问”、泰康保险董事长陈东升连夜飞来武汉,送上最后一程;
他走了,社区的老党员们结伴而来,未语泪流;
他走了,扶贫点的乡亲们在灵前叩首,长拜不起……
他,再也起不来了。
他静静躺在花丛中,身上覆盖着鲜红的党旗。
人们不愿相信,做事风风火火、走路带风的他,就这么走了。
9日下午,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汉军突发心脏病倒在办公室,因公牺牲,人生定格在55岁。
家人不敢告诉他93岁的老父亲,老人至今还翘首等待儿子的归来。
武汉招才局成立大会现场
凌晨两点,他在机场迎接雷军。复兴大武汉时不我待,招才引智,他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心中有责 拼搏赶超
4月8日,武汉市聘请陈东升、雷军等16位知名人士为“招才顾问”“招才大使”。
聘任会前夜,杨汉军彻夜未眠——
加班到深夜11点多,他匆匆赶到武汉会议中心,迎候陈东升。
细心的他,叮嘱工作人员在房间准备塑料拖鞋、欢迎卡片,让“招才顾问”有回家的感觉。安顿好陈东升一行,他又马不停蹄赶赴机场迎接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
凌晨2点,雷军乘最晚一班航班抵汉。
“怎么是您?这样的待遇,头一次!”组织部部长深夜接机,雷军深深感动。
今年1月23日,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陈一新在武汉市第十三次党代会上,发出振奋人心的号召——全面开启复兴大武汉新征程!
这是时代的召唤。
靠谁复兴?人才!
武汉市成立招才局,整合涉才工作,杨汉军兼任局长。
“如果过去是作为武汉市民的自豪,从现在起,作为武汉市的干部,我更多思考的是如何为大武汉发展作出应有贡献。”2015年4月30日,就任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见面会上,杨汉军动情地说。
杨汉军在武汉城市合伙人高端论坛上致辞
拼搏赶超,时不我待。他像陀螺一样连轴转。
基层调研,他曾一天“一口气”带队考察华工科技等7家企业;
全球引才,他曾随代表团10天行程1.8万公里,参加24场公务活动和人才座谈会,为节省时间,坐了3趟红眼航班;
出国引才回汉当天,30多个待批文件夹,垒起两尺多高,同事劝他回家休息,他来不及倒时差,硬是连夜把文件签完。
“有人打听我的爱好,我的爱好就是工作。”他说。
带着坐不住的紧迫感、等不起的责任感,他长年披星戴月地工作。
招才大会后,雷军多次来汉,小米第二总部极速落户武汉,从签合同到交付使用仅5天。
5月26日,杨汉军见签成立武汉校友资智回汉产业引导基金
坚韧拼命,感动的不只是雷军。
俄罗斯科学院院士、光纤光学中心主任季阿诺夫正在研发新一代光纤放大器技术,我省长飞光纤公司想与他合作,苦于没有合适方式。
“中国官员不远万里来邀请,我很感动。”8月6日,赴俄罗斯招才引智期间,杨汉军专程拜访季阿诺夫,让这位白发苍苍的老教授倍感温暖。
“引进一名高端人才,就能集聚一个创新团队,甚至带动一个创新产业。”辛苦忙碌中,杨汉军为和他共同奋斗的组工干部鼓劲。
办公桌上,一份关于张俐娜院士科技成果转化的报告还打开着,眼镜平放在上面,仿佛时刻等待着它的主人回来。
但是,他不会回来了。
解放公园路的大楼里,再也不会有那个不知疲倦的身影了。
他走了,把事业追求写在城市成长的年轮里,为时代立起一种精神:心中有责,拼搏赶超。
杨汉军在武汉市新洲区调研精准扶贫和灾后重建工作
以公心识人、以公心用人、以公心待人。为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的城市党建,他呕心沥血——
心中有党 公道正派
《永远有颗狮子般的进取心》,今年6月,这篇人民日报的评论员文章刷了屏。
“深化改革,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朝受命、夕饮冰,昼无为、夜难寐,勇于排雷,善除荆棘。”文章对武汉市选任狮子型干部,给予赞赏。
怎么选?如何用?
“不论年龄、学历、资历,只要能干事干成事,这样的干部就要用到实职岗位。”市委组织部部务会审议狮子型干部拟提拔人选时,杨汉军强调。
“他始终以公心识人、用人、待人,从不看关系背景,让干部心服、信服。”省委组织部党员教育中心周艾茗评价说,这也是杨汉军在省委组织部工作26年形成的职业追求。
“每天看微信,你们工作开展不错,明晚再研究下!”7日,出访回来的杨汉军,没来得及放下行李,就给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余从斌布置工作。
杨汉军出访还惦记的工作,是市委全力推进的“红色引擎工程”。“红色物业”为其中一项,即择优选聘一批党员大学生进入物业服务企业任职,加强物业党建。
对党的事业,杨汉军既是虔诚的信仰者,更是理性的行动派。他常说,墨守成规、四平八稳,日子虽过得轻松,但党的事业难以发展,就是不负责任。
“组织部管党建管干部管人才,怎么又来管物业?”不同的声音传来。
杨汉军与武汉市民之家人才服务专员交流
“社区越建越多,有的党组织进不了门、入不了户、说不上话。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百米,把组织关怀送到居民身边,才能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交心谈心中,杨汉军为干部们拨开思想迷雾。
考试、培训,“红色物业”迅速展开,郑州、南京等7个城市来学习。
“全国看武汉,武汉怎么办?”杨汉军说,“我住在水果湖没有物业的老小区,要从我身边看到变化,但不能只抓我那个点。全市红色物业全覆盖,自然蔓延到我家,才算抓到位了。”
那晚,两人就推进“红色物业”谈了一个半小时,意犹未尽。
11日,得知杨汉军因公牺牲,江欣苑社区的30多名党员居民代表,自发到殡仪馆悼念。
“杨部长多次到社区,推进红色物业。”84岁的老党员邱连保说,居民刚搬进江欣苑时,楼道养鸡,脏乱差。如今,党组织引领社区建起非遗传承园,民间绝活儿引来游客、带动就业,党员大学生上门做物业服务,居民都叫好。
“有思想,有温度,有色彩。”7月中旬,全国城市基层党建工作经验交流座谈会上,武汉市“红色引擎工程”获中组部点赞。
“坚定选择、不负城市,红色物业大有可为;坚定信心、不负青春,扎根基层创新有为。”刚上岗“红色物业”的大学生段文琦说,她永远记得杨汉军的勉励。
但是,他不会回来了。
社区里,再也不会有那个充满干劲的身影了。
他走了,把对党忠诚落实在具体行动中,为我们诠释一种信仰:心中有党,公道正派。
杨汉军查看凤凰镇脱贫产业基地茶叶种植情况
他像亲儿子般握着郭婆婆的手,说有事随时找他。百姓的眼泪很金贵,却一次次为他眼里含泪——
心中有民 公仆本色
11日10点半,3位汉子扑倒在杨汉军灵前,不断磕头。
“凤凰镇老百姓舍不得您呀!”他们眼里含泪,长跪不起。
百姓的眼泪很金贵,也很慷慨。群众在你的心中有多重,你在群众心中就有多重。
3人分别是武汉市新洲区凤凰镇党委书记汪剑波、镇长兰永康、毛冲村支部书记程纲全。
那一刻,村里的孤老、87岁的郭桂荣正在家里抹泪,“这么好的人,怎么说走就走了,该我这个老婆子替他去的啊!”
毛冲村,市委组织部的精准扶贫联系点。
一年前,该村还是武汉脱贫攻坚的一块“硬骨头”,村集体穷得叮当响。
郭婆婆是杨汉军的包保户。
“您身体还好吗?”去年1月28日,杨汉军去看望她。
看灶台、揭锅盖、摸铺盖……他像亲儿子一样握着老人的手,嘘寒问暖。看到土坯房四处漏风,他临走又留下电话,嘱咐有事随时找他。
5个月后,郭婆婆搬进新居。她把杨汉军来家看望的照片,挂在了堂屋墙上。
如今,在组织部帮扶下,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过去的贫困户年人均收入突破5000元。
“如果不按我们农村礼数磕头,这辈子都会遗憾。”程纲全说着,眼眶又红了。
杨汉军常说:“官当得再大,终有一天要退下来。回首往事,最令人欣慰的不是当年有多大权力,而是你为党和人民干了几件实事。”
今年,武汉市为留汉大学生提供人才公寓。
好政策落实了吗?
7月4日,杨汉军不打招呼,随机暗访,当日即召集人才公寓建设推进会。
7月13日,杨汉军再次不打招呼,扮成家长,陪4名大学生办理落户、申请人才公寓手续。
“武汉体院毕业生李波已申请到沙湖社区人才公寓;中国地大毕业生张淼已落户余家头社区……”8月9日中午,市委工作人员欧阳俊给杨汉军发了一条短信。
他没想到,这竟是发给部长的最后一条短信。
没事的时候,郭婆婆会坐在家门口,盼望杨汉军的身影。
小村口,再也不会有那个走路带风的身影了。
他走了,把党员干部对人民群众的爱体现在点滴细节中,留下一种情怀:心中有民,公仆本色。
儿子没工作、爱人生病,他从未向组织开口。共事多年的同事,都刚刚知道他家里这么困难——
心中有戒 慎权律已
“他有爱、有情、有义、有担当。”说到丈夫,妻子姜枫泣不成声。
孩子身体一直不好。上世纪90年代初,每天下班后,夫妻俩用自行车推着孩子去坐轮渡,到汉口接受康复治疗。瑟瑟寒风中,杨汉军搓热双手,捂住孩子小脸蛋。
亲戚劝他们再生一个。他拒绝了:“再要一个,对这个孩子的关爱不免减少,对他更不公平了。”
妻子身体也一直不好。“我住院时,无论多晚下班,他都会到病床边,陪我说几句话。”
“他常说,即便家里缺少一点健康,但不要缺少快乐。听说好玩的地方,他都会记在心里,想将来自驾带全家去玩。”
老父亲93岁了,只要有时间,杨汉军会下厨为老人煮面条,端到床前。
比爱和孝,更让人震撼的是律已之严。
身处高位,他时刻秉持敬畏之道。
孩子29岁了,没有工作。身为组织部长的他,从未跟组织开口。
外甥符波在武汉上大学,毕业时,征求舅舅意见,是留在舅舅身边还是外出发展。杨汉军勉励他,好男儿志在四方。符波深知,舅舅不会动用手中权力,为亲人谋私利。此后,符波和弟弟妹妹,都到外地发展。
“很震惊!”得知杨汉军的妻儿身体不好、一家人至今还住在一套老房子里时,身边的同事都难以置信。
“他永远把困难留给自己,把关爱留给他人。”欧阳俊说。
“我回来啦!”深夜,武昌区水果湖一老小区里,总有一家人熄灯很晚。
听着楼道里匆匆的脚步声,欢快的招呼声,门开了。丈夫进门,妻子递鞋,儿子接包,一家人有说有笑,这曾是一家最开心的时刻。
楼道里,再也不会有那个温情的身影了。
“情未了,像春风走来;爱无言,像雪花悄悄离去……”这是杨汉军生前最爱听的歌曲《爱在天地间》。
燃尽生命,许党爱民,他把最深沉的爱,留在了天地之间!
生命的最后13天
记者 刘娜 江卉
“部长晕倒了!”9日下午6时许,一台救护车停在武汉市委1号楼前,市委常委、组织部长杨汉军被紧急送往最近的六医院。
经过4个多小时的抢救,医生宣布:心源性猝死,医护人员奋力抢救,仍无力回天。
55岁的杨汉军就这样离开了他最爱的工作岗位。
在大家的追忆中,记者还原了这位组工干部生命的最后13天。
最后一天
9日上午8:15,杨汉军提前到岗。当天,他要主持研究干部工作。
“今年上半年,干部调整频次高,汉军同志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好中选优、宁缺毋滥,努力为市委决策提供科学参考。”武汉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张海涛回忆,“大家一直讨论到中午,走出办公室已是12:30。”
选拔“狮子型”干部,是今年市委干部工作的重点之一。杨汉军带领市委组织部创新干部选拔机制,组织开展百名“狮子型”干部调研选拔工作,发现掌握和选拔使用了一批忠诚干净、思想解放、思路开阔、敢于担当的优秀干部。
中午在食堂吃饭时,江汉大学党委书记、校长李强偶遇杨汉军,杨汉军提醒他,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正在举办资智回汉活动,作为市属高校,要迅速行动起来。
中午1:16,杨汉军收到市委组织部干部欧阳俊发来的短信,了解了几位大学生办理落户和人才公寓情况。在办公室略做休息后,下午3点左右,他开始批阅文件。下午5:40左右,被发现晕倒在办公室。
杨汉军在莫斯科做推介
出访归来
7日上午11时,杨汉军随省人才工作代表团出访归来,抵达武汉天河机场。从莫斯科到武汉,航程近8小时。他来不及倒时差,回到家中换身衣服,就赶往办公室。
下午,郑州市党政代表团来汉,陪同考察;晚上,向市委汇报招才引智和干部工作。直到晚上10点多,才离开办公室。
“没有片刻休息,他回来即投入工作。”武汉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郑东随同出访,他用“无缝对接”形容杨汉军的工作状态。
8日,杨汉军又是一天连轴转。上午研究工作、签批文件,中午1点半部务会,下午2点半书记办公会,接着是市委常委会。
“常委会后,汉军同志就跟我们商量红色引擎工程如何深化,红色物业如何让老百姓感受到变化,一直谈到很晚,随后他又工作到凌晨才下班。”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余从斌回忆。
海外引才
7月28日,杨汉军随省人才工作代表团出发,从北京转机飞赴第一站波兰华沙。
辗转波兰、以色列、俄罗斯三国,代表团几乎次次乘坐的都是红眼航班。
“无论是一对一洽谈、集中恳谈还是拜访考察,汉军同志推介最多的还是三大引才计划。”对此,一同出访的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孙志军印象深刻,参加24场公务活动和人才座谈会,除去路上时间,平均一天3场推介、恳谈,两天换一个城市。
武汉市委组织部人才处处长郑东介绍,10天时间里,杨汉军辗转华沙、托伦、特拉维夫、圣彼得堡、莫斯科5个城市,接洽会见了包括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阿龙·切哈诺沃教授在内的3名诺奖级、院士级战略科学家,以及10余个海外产业领军人才团队,推动富邦科技股份公司、长飞光纤公司、博大投资控股集团等重点企业与海外管理技术团队达成投资和合作协议。
新时期组工战线的标兵——社会各界追思杨汉军同志
记者陈会君 江卉
13日,一位党的好干部、人民的好公仆,走完了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武昌殡仪馆天元厅,武汉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杨汉军遗体告别仪式在这里举行。
江城秋雨淅沥,空气氤氲。
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排着长队,送他一程。
老同学来了——
“大学五年,他是我们的好班长。”
“同学聚会,他总是因忙工作没法抽身。”
老朋友来了——
“那年我在通山出车祸,第二天,他就出现在我的病床前。”
“几次遇到他服务的对象,对他都是称赞。”
老同事来了——
“对工作中的难点,他总有独到见解。”
“他以一个老大哥身份跟我分享经验,工作要求严一点,生活要求简单一点。”
泪眼涟涟,哀思绵绵。
此刻,他正安详静躺,身披鲜艳的党旗。这是党和人民给予一位好干部、好公仆的最高荣誉。
人们肃立默哀,向杨汉军同志深深三鞠躬,作最后的告别。
这是一个令人心碎的时刻。
远远望去,挽联上写着:“三十春秋选贤任能殚精竭虑耀组工,半个世纪爱党为民鞠躬尽瘁铸忠诚。”
一份6页的《杨汉军同志生平》小册子,在前来吊唁的嘉宾中,手手相传。文中说:他是武汉市践行“两学一做”的榜样、是发扬改革创新拼搏赶超精神的先锋、是新时期组工战线的标兵。
他因公牺牲的消息传开后,社会各界缅怀的留言在网络流传。湖北日报两微一端,收到几百条读者、网友的深情留言。
读者“张凯凡”留言写道:“君失骄杨哀伤,吾别汉军断肠。同学梦,游一场,醒来泪湿衣裳。”
读者“陈青”撰文:“汉军,我能遥感你那一份殚精竭虑。汉军,我深信,你这一世,从未忘初心。汉军,我唯愿你父母已然过世,不必承受这一份大痛。流星划过,观者惊叹未息,已然了无痕迹。然而,你我知道,流星燃烧的光与热在宇宙间永恒存在。”
回忆他生前的点点滴滴,江汉大学校长李强写下《一枚杨树叶凋零了》。他说:“ 一枚杨树叶凋零了,在立秋后的第三天。一个与热爱、执着、奉献有关的人生故事,传开了。”
省委党史研究室退休干部李辉为昔日同事送行,写下:“搏命倒征途,牺牲立全身。”
省监察厅退休干部马世永留言:“好兄弟,一路走好!好楷模,永驻人心!”
湖北日报微信网友登科说:“道一声‘部长,走好’,吾辈必当承遗志更努力!”
……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没有气壮山河的豪言。杨汉军就这样深深烙印在送别他的人们心中。(全媒体记者 周芳 刘娜 江卉 陈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