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项和早期发展
早在波兰战役期间的1939年9月15日,在听取了国防军第二轻装甲师的战地反馈之后,第三帝国武器局六处总监提出需要开发一种全履带装甲侦察车辆,这将不仅是一种新型的侦察载具,而且还将成为德军标准化的侦察车辆。相对于速度而言,武器局更重视这种车辆的越野能力,以及在倒车时的转向能力。无论是轻型坦克还是轮履合一的设计形式,只要是满足地面侦察的要求就可以采纳。波兰战役时期的侦察车辆都严重依赖道路,并不适合侦察任务。新的标准化侦察车需要具备在道路之外越野进行侦察行动的能力,机动能力要和坦克类似。
最终,武器局和MAN公司签署合同,委托该公司对新型侦察车的底盘进行具体设计。这个项目的代号为VK 13.01,意为13吨这一级别车辆的第一个发展型号。炮塔和上层结构的设计工作则交给了戴姆勒-奔驰公司。MAN和奔驰这两家公司早在1938年就被选定开发二号坦克的升级版本,或者称为二号坦克新结构型(Pz.kpfw II Neue Art),代号VK 9.01。VK 9.01和1301的最大区别在于前者仍然保留了二号坦克既有型号的三人乘员组,而后者的乘员则增加到四个人。设计VK 9.01时候得到的经验应用到了VK 13.01的设计上,同时也直接运用用了一些原本为VK 9.01设计的零部件。
VK 9.01其实就是常说的二号G型,只完成了12辆,是第一种使用交错负重轮的二号车型。
在VK 13.01的设计之初,计划使用一台为轻型装甲车辆设计的迈巴赫HL 45汽油机,这是一种直列液冷六缸机,在转速为每分钟3800转时可以达到150马力的最大功率。同时还计划使用8速半自动变速器,三档速率的转向齿轮,以及带橡胶接地垫和滚针轴承的湿销履带(类似于Sd.kfz 250的履带,需要定期逐节上油润滑)。但后来发现带垫湿销履带的橡胶垫容易丢失,所以只能在1939年时将装有这种履带的车辆在硬质路面上的最高行驶速度限制在每小时50公里,导致丧失了相对于干销全钢履带的速度优势,所以武器局就不再要求使用带垫湿销履带了。
VK 13.01其实是二号坦克M型,和G型的区别仅仅是一些部位的装甲厚度不同而已。这两个型号都被认为不能满足武器局的要求,最大的问题就是速度太慢。
在具体参数方面,武器局要求VK 13.01这种11吨重的战车可以达到每小时70公里的时速,前装甲30mm,侧后装甲20mm,装有一门炮管长度为1.3米的2cm KwK 38车载机炮(注:约合65倍倍径,这种炮管一般见于高射炮,车载炮实际使用的是55倍倍径的身管,但两者可互换)以及一挺7.92mm MG 34同轴机枪。MAN公司在1941年7月时将VK 13.01的1号样车组装完成,并计划在该年秋季继续完成15辆样车,但后来计划取消,装甲组件被用来组装VK 13.03项目的车辆,但直到1942年8月都未能装出一辆完整的量产型VK 13.03,对此MAN公司的解释是其他项目四辆样车(VK 9.01和VK 16.01项目)的组装工作妨碍了完成VK 13.03的相关工作。值得注意的是,目前为止找不到任何有关VK 13.02这个项目代号的信息,这应该是个短命的项目,可能在动力系统、传动系统或者转向装置的设计上和VK 13.01存在差异。
VK 13.03这个项目代号最早出现在1941年8月份的一份档案上面,此时已签订了量产合同。武器局六处的总监坚持要求跳过实验阶段,直接进行量产车的生产工作。这个13吨级车辆的第三个发展型装有马力更强的迈巴赫HL 66P发动机,3800转时可发出200马力的最大功率。而装甲防护和武器装备则和VK 13.01没有区别。公路最大时速被设定在每小时60公里,而越野最大时速则为每小时30公里。
迈巴赫设计的8速半自动变速器在实验阶段暴露了很多问题,在短时间内很难一一进行修改,所以将变速器换成了ZF公司的SSG 48,这是一种带同步器的6速手动变速器。三档速率的转向齿轮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但却被保留下来。1942年4月时,完成了一辆软钢车体的VK 13.03样车。
1942年6月,VK 13.03样车,以及来自捷克的两种轻型坦克——BMM公司的Pz.38和斯柯达公司的T-15在库默斯多夫试验场展开了对比测试。VK 13.03样车行驶了2484公里,发动机和离合器都没有出现问题,但是离地间距过低的问题却非常值得注意。进行转向操作时不能太用力,否则就容易造成转向过度。最终,VK 13.03样车获得了最好的评价,这要归功于它略高于捷克轻型坦克的车速和更好的越野能力。
1942年8月,“山猫”(Luchs)这个名字被确定下来,并同时给予Sd.kfz 123的特种车辆代号。次年1月发布的K.St.N.1162b部队组织装备表中,该种车辆的前缀由战斗坦克(Panzerkampfwagen)变更为装甲侦察车(Panzerspähwagen)。而二号坦克L型(Pz.kpfw II Au)这个型号则是在现存车辆的炮塔和车体内部记载序列号的铭牌上面找到的。
山猫的技术特点
1.火力
山猫的2cm KwK 38 L55主炮是一种理论射速为每分450发的轻型机关炮,可以用来射击1200米内的软目标和1000米内的装甲目标,但在射击装甲目标时,距离最好不要超过600米。
山猫的主炮可以使用高爆弹,PzGr钢芯穿甲弹和PzGr.40钨芯穿甲弹。当使用穿甲弹,目标为60度倾角的均值轧钢装甲板时,初速和各距离的穿深见下表:
弹种 | PzGr穿甲弹,弹重0.18公斤 | Pz Gr.40 钨芯弹,弹重0.1公斤 |
初速 | 780米/秒 | 924-1050米/秒 |
距离100米时穿深 | 23mm | 40mm |
距离500米时穿深 | 14mm | 20mm |
在标靶为垂直的时候,使用PzGr 穿甲弹可以在100米距离内击穿37mm的装甲,可以对付大多数的轻型装甲目标。因为炮弹较轻,远距离射击时精度不佳。在实战中,从600米开外攻击2×2.5米大小的目标(大概就是山猫自己正面投影那么大的一个目标)时的准确率约为76%,但距离为800米的时候,准确率降到55%,所以综合考虑准确率、穿深、炮手素质等因素,将与装甲目标交战的距离定在了600米以内。
山猫车内可以储存32个主炮使用的短弹夹,每个弹夹容量10发,共计320发。机枪备弹为15条装在袋子里的弹链,每个弹链包含150发机枪子弹,共计2250发。弹药基数和后期型号的二号坦克接近。此外还有两组三联装的MP 40冲锋枪弹夹。山猫的武器俯仰角度在+18º~-9º之间,与之联动的是装在火炮右侧的蔡司T.Z.F 6/38火炮瞄准镜,倍率2.5倍,视野为24度。标尺可根据目标距离远近进行调节,主炮和机枪各有专用的刻度,标尺刻度划分单位为100米,范围在0-1200米之间。山猫的炮塔布局和其他德国坦克都不一样,反而和侦察车比较类似。炮手和瞄具布置在炮塔右边,而不是左边。炮塔内的各类操作装置的布置也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一点,首先,火炮瞄具尽量靠右,这样炮手就可以用右眼单目瞄准射击。其次,炮塔方向机手轮设置在炮手右边,这样常见的右撇子炮手就不至于感到特别别扭。火炮高低机手轮需要用左手操作,主炮的发射装置设置在这个手轮附近,而机枪的发射按键则布置在方向机手轮下面。
2.机动性和操作性
山猫战斗全重约为11.8吨,它的迈巴赫HL 66P发动机在转速为3200转时,功率为180马力以上,赋予了山猫15.3马力/吨的高推重比,加速和爬坡速度都比一般的坦克要快。山猫的操纵性也极佳,它的负重轮轮距和履带接地长的比值为1:1.04,这是所有量产坦克中最接近1:1的理想数值的一种。它的三挡速率转向齿轮也进一步提高了转向能力,但后来因为可靠性不佳,被换成了较为常见的离合制动式转向机构。235升的油箱容积可以保证它连续行动8小时,中间不必停下来重新加油。
机动性能简表 | |
公路最高时速 | 60公里/时 |
公路平均时速 | 45公里/时 |
越野平均时速 | 35公里/时 |
公路最大行程 | 260公里 |
越野最大行程 | 155公里 |
越壕宽 | 1.5米 |
涉水深 | 1.4米 |
越垂直墙高 | 0.6米 |
爬坡度 | 30度 |
底盘离地间隙 | 0.46米 |
对地压强 | 每平方厘米0.77公斤 |
山猫的全履带行走装置使得它可以开到很多轮式车辆去不了的地方,该车和二号系列的其他车辆不同,摒弃了板簧悬挂,以扭杆式悬挂和五对交错式负重轮结构取而代之,在第一对和最后一对扭杆臂上还配有额外的液压减震器。山猫的履带为360mm宽的Kgs 63/360/90干销全锰钢履带,要宽于二号坦克其他型号使用的280mm履带,有效的保证了较小的对地压强和较强的通过性。
3.装甲防护
山猫的装甲为经过表面硬化的均质轧钢装甲板,前装甲只能抵御20mm口径机关炮普通穿甲弹的直射攻击,侧后装甲则只能抵御7.92mm钢芯弹和炮弹破片。所以山猫在战场上的生存能力要完全仰仗它的高速、良好的操控性能,相对较小的体型(长4.63米,宽2.48米,高2.05米),以及充分利用地形地貌掩护自己。山猫并没有被设计成一种可以自己杀出一条血路的战斗车辆,但它的战斗力也足够对付防御水平较低的敌军,完全可以用来进行火力侦察和寻找敌军防线弱点的任务。具体装甲分布与倾角请见下面的示意图:
4.观测和通讯设备
山猫的四名乘员——车长(兼装填手和炮塔无线电操作员),炮手,驾驶员和机电员都有自己单独的舱门。在炮塔左侧的车长舱门上装有衬垫,在该舱门向后开启之后,车长可以把身子探出来直接坐在舱门上面。在关窗行驶时,驾驶员可以通过前方和左侧的观察窗来向外看,机电员则拥有前方和右边的视野。炮手前方有瞄准镜,炮塔右侧有一个观察窗,同时其舱门顶部有一个潜望镜,车长的舱门上装有一个可以旋转的潜望镜,但是他左侧的炮塔侧壁上没有观察窗。在驾驶员位置有个陀螺仪方向指示器,以帮助驾驶员保持正确的行驶方向。
所有的山猫都装有一台Fu.Spr车际语音电台,一开始安装Fu.S,1943年时改为Fu.S。这种电台的工作频率在24.11~25.01兆赫之间,在行进时通话距离为一公里。连长车、排长车和分队长车还装有一台Fu.12长程电台,包括一台80瓦特的发报机和一台波段在1120~2300千赫之间的中波接收机,在行驶时的语音通讯距离约为25公里(注:目前还没有看到不装Fu 12电台以及配套星形天线的山猫),摩尔斯电码传输距离80公里。除此之外,还有一套车内对讲装置。车辆之间的沟通还可以通过指示性射击,发射信号弹,做手势和旗语来完成。
生产历程
武器局和MAN一开始签订的生产合同中,订购了500台VK9.03,但在1941年8月的时候,又改成了VK 9.03和VK 13.03各250辆。为了跟上既定的生产计划,戴姆勒-奔驰组装了第一批15个炮塔,于1942年6月23日交付给MAN公司。武器局报告元首,为了支持即将在东线发动的春季攻势(即后来的城堡行动),将在1943年5月12日之前完成131辆VK 13.03。1942年7月1日时,武器局将订单增加到800辆,约定从8月开始交付。首批100辆为安装20mm机关炮的车型,从第101辆车开始,其余的都将装备60倍径的50mm炮这种车型将从1943年4月开始交付。但到了1943年2月,又决定在生产完首批100辆车之后,将不再生产后续的批次。
所以,最终只有100辆山猫在MAN公司的工厂里被组装完毕,底盘号在200100-200200之间,全都是装有20mm机炮的车型,装50mm炮的型号一辆都没有,因为那原计划安装50mm炮的第101辆车再也没有了走下生产线的机会。之前被认为是山猫装50mm炮改型的车辆,其实是VK 9.01的发展型——VK 9.03(二号H)。山猫是二号坦克系列最后一个量产型号,同时也是最后一种投入量产的德国轻型坦克。山猫的生产流程和其他德国车辆一样,都是由分包商提供零部件,统一运到总装厂进行组装,直至达到可以行驶的状态。山猫的底盘装好之后会先行进行测试,通过测试之后,武器局的验收员会检查底盘并进行验收。底盘通过验收之后,才会进入下一条生产线,继续安装上层结构、炮塔和武器系统。而这些部件则是在分包商处出厂之前就已经先期被武器局验收员点检验收过了。
除了作为总装厂的MAN公司之外,分包商包括提供发动机的迈巴赫,提供变速器的ZF,以及负责装甲结构焊接工作的德意志精炼钢厂(Deutsche Edelstahlwerke),负责上层结构与炮塔总装的戴姆勒-奔驰等。迈巴赫从1940年到1944年生产了193台HL 66P发动机,ZF在1942-43年间提供了165个SSG 48变速器。德意志精炼钢厂则在1942-43年间焊接了足够85辆VK 13.03使用的装甲组件(包括底盘壳体,上层结构以及炮塔壳体),其余15辆山猫则使用了之前为VK 13.01生产的装甲组件——之前MAN公司曾经为了按期完成山猫的交付,要求其他厂商配合其工作,所以就将戴姆勒-奔驰之前为30辆VK 13.01准备的炮塔和上层结构中的15组用在了第一批山猫上面,这导致这15辆山猫在外观上和其他的车辆有一些细微差异。
生产这100辆山猫的工作从1942年9月开始,到1944年1月才结束,拖拉了一年半的时间才算完成,每个月具体的产量请见下表。生产进度缓慢的原因是黑豹坦克在生产上享有比山猫更高的优先级,盟军的战略轰炸也造成了延误。1943年3月13日,盟军空袭了MAN公司厂区所在地纽伦堡,导致当时还未交付的73辆山猫不能按期出厂,生产计划差点就被取消掉了。
月份 | 产量 |
1942年 | |
9月 | 1 |
10月 | 7 |
11月 | 4 |
12月 | 4 |
1943年 | |
1月 | 3 |
2月 | 7 |
3月 | 5 |
4月 | 10 |
5月 | 0 |
6月 | 10 |
7月 | 13 |
8月 | 4 |
9月 | 3 |
10月 | 4 |
11月 | 10 |
12月 | 8 |
1944年 | |
1月 | 7 |
总计: | 100 |
生产中和服役中的改进
作为一种只生产了一个批次的战车,山猫在生产过程中并没有进行太多的改动,目前已知的改进措施如下:
·1942年10月增加冷却水加热装置。
·1942年12月开始,使用后门尺寸更大的炮塔(15个VK 13.01的炮塔壳体已用完)
·1943年2月,取消驾驶员使用的K.F.F 2剪式观察镜(原本用于驾驶员前窗关闭时向外观察),但为其预留的两个小孔未能从外侧填塞或取消。
·1943年2月,开始使用暗黄色(RAL 7028)底漆涂布全车。
·1942年9月-1943年5月间出厂的车辆,在炮塔两侧各装有一组三个烟雾弹释放器,可以通过电线在车内击发。5月之后出厂的车辆取消了这一装置。
·1943年6月-7月间,逐渐将原有的三挡速率转向齿轮换成较为传统的离合制动转向装置。
·1943年8月,取消右侧翼子板上面的博世光量管制灯,仅保留左侧的灯具。
下发到部队的山猫也进行了一些改动,例如重新定位了一部分随车工具,加装储物箱和油桶/水桶携行架,国防军第四装甲师的山猫还在首下装甲位置加装了间隙附加装甲,在首上装甲上方安装了一种弧形的附加装甲,有的车辆还在炮塔和车体上安装了额外的弹药箱。国防军第九装甲师的山猫后来全部将三档速率转向齿轮换成了离合制动转向装置。
服役历程和装备情况
仅有的两个成建制接收过山猫的部队分别是国防军第四和第九装甲师,两者的侦察营中各有一个连按照K.St.N.1162b部队组织装备表进行整编,并装备了山猫坦克。每个这样的连都有29辆山猫,其中一辆为连长座车,其余28辆车分配给4个排,每个排装备7辆。除此之外,在连部还配发有4辆在装甲侦察单位中常见的Sd.kfz 250半履带装甲车。
第九装甲师下属的第9装甲侦察营第2装甲侦察连是第一支装备山猫的部队,他们在1943年4月30日接收了29辆山猫及4辆Sd.kfz 250/1,并在次月27日奔赴东线,脱离上级单位,加入施玛尔战斗群(Kampfgruppe Schmall)参加库尔斯克战役,后在同年8月归建。1943年7月1日的战斗力报告显示这一单位还是齐装满员的,但到了8月17日就只剩下5辆山猫可以作战。9月1日,全连还剩下10辆山猫在册。到了9月26日,2连被暂时解散,所有山猫截至10月1日被送回MAN公司进行大修。在此之前,也曾经有一部分山猫被该单位除籍,并送回国内进行修理,其中7月1辆,8月3辆,其余25辆则在9月时候分批送走。导致全连的山猫都被送回去大修的原因应该是转向机构故障频发,但好在没有一辆被彻底击毁在战场上。
1944年时,经过重整的2连的番号改变成了1连,并在1月-3月间再次接收了25辆山猫,这些车中既有翻新车,也有刚刚出厂的新车。这一次按照1944年3月1日发布的,重新修订过的K.St.N.1162b部队组织装备表,每个排的山猫数量被缩减到6辆。
1944年6月1日时,1连拥有25辆山猫,到7月1日时则有26辆。第九装甲师后来被投入到诺曼底地区的反击作战当中,经过苦战之后,所有的山猫均宣告损失。在这一年秋季的时候,第9装甲侦察营的实力仅剩下两个连(原本有四个)。
值得一提的是,第九装甲师的山猫原本并不该属于他们,这些车辆本来是计划配发给武装党卫军第九“霍亨施陶芬(Hohenstaufen)”装甲师的。
另外一个全部装备山猫的部队是国防军第四装甲师下属第4装甲侦察营的第2连,同样按照K.St.N.1162b部队组织装备表进行整编,于1943年7-9月间进行训练并接收山猫,在9月回到东线,后来曾经在库尔兰地区长期作战。该单位各时期的作战实力见下表:
时间 | 在册车辆 | 可用车辆 |
1943/10/25 | 27 | 25 |
1943/11/1 | 27 | |
1943/12/1 | 25 | |
1944/1/1 | 22 | |
1944/3/1 | 22 | |
1944/4/1 | 25 | 21 |
1944/7/1 | 23 | 20 |
1944/8/1 | 21 | |
1944/9/1 | 19 | |
1944/10/1 | 19 | |
1944/11/1 | 16 | 5 |
1944/12/1 | 16 | |
1944/12/30 | 24 | 11 |
1945/2/2 | 20 | 18 |
1945/3/1 | 16 |
该营1944年的几次补充是有据可查的,分别在3月7日接收5辆,9月3日接收3辆,9月10日接收3辆,10月7日接收6辆。
除了第四和第九装甲师之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部队零星使用过山猫坦克。国防军第4骑兵旅在1944年12月30日时有5辆山猫,其中一辆尚可作战。“赫尔曼·戈林”伞兵装甲军也有一辆山猫。截至1945年3月,还有三辆山猫在训练和补充单位中服役。1945年时,一个向美军投降的德军单位有一辆装着山猫炮塔的Sd.kfz 234重型装甲车,应当是该单位自己拼凑起来的。
山猫侦察坦克无论是作为轻型坦克,还是侦察车辆而言,它的性能都非常优秀。实际上它并不是因为火力不足或是装甲薄弱而没有继续生产下去,而是因为更适合侦察任务的Sd.kfz 234重型八轮装甲车替代了它的位置。以其中的Sd.kfz 234/1为例,火力和装甲和山猫接近,但作为轮式车辆,其机动性和行程等指标都要好于山猫。这一系列车辆相对波兰战役时期那些不能长期离开公路行驶的轮式装甲车辆而言,无疑是一个跨时代的设计,成为了现代重型装甲侦察/输送车和轮式反坦克战车概念的先行者。严格上讲,山猫并不能算是二号坦克的改进型,两者之间并无太多的相同之处。它和二号的关系其实类似于E-75和虎王的关系,属于利用新技术开发的下一代产品。
全世界目前只有两辆山猫坦克被妥善保存下来,一辆在英国博文顿战车博物馆,底盘号200117,战术编号4121。另外一辆在法国的索缪尔战车博物馆,底盘号不明,战术编号4101,目前仍可以正常行驶。这两辆车都是第9装甲师在诺曼底损失的装备。
此外,美国科罗拉多州一个叫做Panzerfabrik的组织在2015-16年时按照博文顿的4121号完全复刻了一辆山猫坦克,使用了万国牌收割机的发动机,某些细节还是不大对劲。
山猫的诱导轮和其他德国坦克都不一样,装有分成六段的挂胶轮缘。这种轮缘有些别的用途,将会在下文提到。
山猫的驱动轮为前置,有23对驱动齿,德国车辆顽固的采用前置驱动轮的原因是这种布局的爬坡能力更强,并且能减少在泥泞地带转向时履带脱落的概率。
山猫的交错式负重轮使用外径为720mm,宽度为65mm的橡胶轮缘,每组负重轮为两片。悬挂系统为贯穿车体,交错排列的液压扭杆。此外,在每侧第一组和最后一组负重轮的悬挂摇臂位置还各安装了一个HT 60型液压减震器,以减少振动。减震器带有护板,以防履带掀起的杂物打坏减震器。
山猫的Kgs 63/360/90干销全锰钢履带,这种履带型号为其独有,不和其他车辆通用。
在部队服役的山猫一般都加装了额外的木质储物箱。
前牵引基座和底盘侧面装甲一体切出,备用履带挂架焊接在侧面装甲延伸到车头之外的部位内侧。
底盘号200164,炮塔序列号200143的山猫刚被缴获时的状态,这辆车目前陈列在博文顿博物馆。所有的车辆外设都不见了,翼子板也被炮弹毁坏。
首上装甲的两个观察窗之间还有一个用来吸引火力的假观察窗,前面的护罩是用来保护传动系统进气口的,车头灯的灯线从一个装甲基座之中引出。这辆车是第9装甲师的4135号车,底盘号200131,炮塔序列号200137。大概在1943年3-4月间出厂,曾经返回MAN公司进行大修。
山猫的驾驶员和机电员舱盖铰链在内侧,开启时需要向下开启,把手用来在车外关闭舱盖。可以看到在首上装甲上缘之后存在一条直线形的跳弹板。
山猫尾部排气管基座左侧有一个用四个螺钉固定的口盖,大概是用来调节发动机皮带的。惯性启动器的连接点在排气管基座下面,左下方的椭圆形口盖是用来保护冷却水加热装置的预留口盖的,在冬天热车缓慢的时候,可以从这个口盖将喷灯伸进去,直接加热冷却液管道。
动力室盖板上开有化油器进气口,进气口有装甲罩保护。这辆馆藏车辆的底盘号是200117,但不知为什么后来却按照200164那辆车的涂装方案,被漆上了2141的战术编号。
动力室两侧各有一个散热器,右侧散热器的旁边可以看见用来在车辆之间交换冷却液的转接阀(冬天使用,用已经热车完毕的车辆,通过交换冷却液的方式帮助其他车辆热车),燃油和冷却液的加注口也在这里。
和二战时期的多数德国战斗车辆一样,HL 66P发动机也使用油浴式空气滤清器。
空滤旁边的漏斗状开口为燃油注入口,盖子已经丢失。
车体上层结构右侧带有一个可以旋转的星形天线基座,一个筒状的装甲护罩保护着天线基座下面的绝缘陶瓷。
千斤顶固定位设置在动力室右侧,山猫使用的是较小的3吨千斤顶。
与200164相比较,可以看到山猫的发动机冷却气体出气口存在有无防爆网的两种情况。
博文顿馆藏山猫的排气管消音器已经丢失了,但弯管还在。后中央牵引基座上方的两个短杆是用来固定动力式低温启动器的。车体后部的两个牵引基座也是和底盘侧装甲一体切削成型的。
第九装甲师战术编号为4134的山猫,它的底盘号是200154,这辆车被送到了美国的阿伯丁,后来不知所踪。战术编号绘在油桶携行架上面焊接的钢板上。注意它的炮塔是后门较小的样式。
炮塔顶盖上面的小型舱门是用来发射信号弹和探出信号旗的。靠前面那个方形薄钢板结构的用途尚不知晓,可能用来放置毒气试纸或者用来充当某种测距装置的基座。
有十五辆山猫使用了原本为VK 13.01项目准备的炮塔,这种炮塔和VK 13.03的炮塔相比,最大的区别就是后门较小,且偏向右侧。
山猫的车长舱门设计非常精巧,较长的外置铰链使得这个舱门可以向后完全放平,舱门还可以通过一个锁止装置来固定在合适的开启角度,以防突然落下砸伤人员。安装有潜望镜的舱门内圈带有滚珠轴承,可以通过拉动手柄自由转动,这个手柄同时也是车长舱门的内侧锁紧装置。
山猫的驾驶员位置,这辆车已经被英国人换上了一个非原装的仪表板,K.F.F 2观察镜已经没有了,孔洞被从内侧封堵。
驾驶员的操纵装置包括左右两根用来转向的操作杆,左侧那根还整合了手刹的功能。靠右较高的操作杆是换档杆,脚下还有油门,刹车,离合器的踏板。
机电员位置,原来布置在变速器上面的Fu 12电台已经不见了,只剩下上方的两个固定点和通向右侧的线缆。
炮塔内的视角,机枪,瞄准镜,驾驶员和机电员的座位都已经不见了。在驾驶员一侧可以看到打开后垂挂下来的驾驶员舱盖。
武器系统的平衡装置为一根固定在炮塔顶盖内侧的螺旋弹簧,弹簧末端通过一个棘轮连接着一段链条,以此平衡整个武器系统的重量。在炮塔的左前角有两个固定位,分别用来固定防毒面具罐和信号枪。
同轴机枪通过一个基座固定在主炮左侧,弹链通过一个斜槽向MG 34机枪的机匣左侧供弹,发射后的空弹壳会落进右侧的袋子里。机枪通过一个复杂的连杆装置连接到炮手右侧的方向机手轮下面,通过一个类似于手枪扳机的装置击发。
左侧黑色的物体是车长一侧的通话装置转接盒,再往右则是望远镜附属物品储藏箱和耳机/喉部通话器收纳箱。
从打开的炮塔后门观察到的炮长位置,注意在座圈附近有一小块防滑板。
这张图中可以看到方向机以及驱动炮塔转动的齿轮。炮瞄镜的尾端连接在一个固定在炮塔顶部内侧,可以活动的枢轴上面。在方向机后面是两个防毒面具罐的固定位。
图中间的物体是炮塔右侧的观察窗,可以看到观察窗的固定结构底部被一块钢板垫高了10mm,这是因为这个观察窗原本是为侧装甲30mm的三号E型坦克设计的,然而山猫的炮塔侧面只有20mm,不能直接安装。左侧为放置资料的盒子和备用防弹玻璃块的储藏位,右侧则为容量为12发的信号弹箱。
方向机手轮在右侧炮塔座圈以下的位置,而高低机手轮则在火炮摇架下方,射击时要拉动旁边的拉杆。
星形天线基座的枢轴一直通到车内,在它左边是备用防弹玻璃块的储藏位置,右边则是放置主炮弹夹的弹药架。
右侧再往后的弹药架可以容纳10个主炮弹夹,K.F.F 2观察镜,一部分备用防弹玻璃块和备用潜望镜也储存在这里,画面最右的弯管是防火墙上的热风管,用来把动力室里面的热空气引入战斗室内,在天冷时为乘员取暖。
炮塔左侧靠后位置的天线基座为Fu.Spr语音电台的天线基座,这一装置安装在车长和炮长座位之间的位置。
山猫的排气管消音器截面呈半圆形,这辆车的动力室冷却气体出气口上面装有一块小导流板,以防止废气被倒吸入车内。
VK 13.03的软钢样车底盘。
这是1942年最早生产的15辆山猫之一,除了炮塔后门较小,尾部没有冷却水加热装置的口盖,炮塔两侧没有烟雾弹释放器,炮塔左侧缺少一个小型杆状物等特征外,诱导轮缘的形状也和后来的车辆不一样,同时还保留着示宽杆和前挡泥板。右侧翼子板上面的长箱子是用来容纳KwK 38的备用炮管的。
第四装甲师的山猫在1943年秋季-1944年初留下了很多战场照片,该师侦察营第2连的车辆大致特征归纳如下:
·和第九装甲师的四位数战术编号不同,该单位的战术编号为尺寸较小的两位黑色数字,使用漏喷模板喷在炮塔两侧和后部。
连部车:没有编号,可能有黑色令旗剪影
1排:11-17
2排:21-27
3排:31-37
4排:41-47
·迷彩图案为黄色底色上喷涂蛇纹或云状绿色迷彩,这种涂装在1943年的德军战车上非常常见。
·基本都有两个前灯,有的没有烟雾弹释放器。
·首下装甲加装间隙附加装甲,有四周带铆钉和不带铆钉两种形式。
·变速箱盖板上有时会放置备用履带。
·首上装甲上缘有独特的弧形附加装甲,这种附加装甲其实是使用若干个被替换下来的山猫坦克诱导轮轮缘组件排成一排焊接成型的,有的轮缘上面的挂胶并未剥掉,这使得某些山猫上面的首上附加装甲呈现部分或全部实心的外观特征。
·储物箱前后,间隙位置和炮塔后部一般会加装若干个可以容纳两个弹夹的弹药箱。
·某些车辆车尾左右翼子板上会加装储物箱。
·某些车辆两侧或右侧翼子板前部会增加小箱子。
·灭火器从车尾移至左前挡泥板,横置和纵置的情况皆有。
·一部分车辆仍有前挡泥板和示宽杆。
·少部分车辆没有附加装甲,怀疑是没来得及改装的补充车辆。
二战末期一个德军投降队列中的Sd.kfz 234,它安装了一个不带烟雾弹释放器的山猫炮塔,车体应该属于生产时期较早的Sd.kfz 234/2。
分别收藏在英国博文顿(上)和法国索缪尔(下)两家博物馆中的两辆山猫。
美国的Panzerfabrik组织按照博文顿的山猫制作的复制品,虽然很多细节拿捏得并不准确,但还算看得过去。
原创作品,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如需了解更多关于二战的详细资料,敬请关注公众号:尼伯龙根工厂(Niwerke)或同名头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