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和农民高烧主题创造营#
三伏天,在小书和大暑节气之间,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北方地区三伏天气温最高,降雨量少,空气干燥,风都很热,坐在家里一动不动,全身大汗,像失去了灵魂一样坐立不安。
在南方地区的三伏天,由于雨水偏多,地表潮湿,一旦天晴,在大太阳的照射下,地表水分开始蒸发,置身室内外,犹如蒸笼一样,闷热难耐,让人喘不过气。
三伏天我只想泡在水里,躺在空调的屋里面,吃着西瓜,连着WiFi。
三伏天,受天气影响,人们寝食不安,抵抗力下降,心火亢盛,再加上天热,食物也很容易发霉腐烂,暑热之气渐盛,很容易导致人体各种疾病频发。
“伏”的意思是指,阳气炽盛,阴气被迫藏于地下。也指的是,在最热的时候,人们要注意躲避热气,避免中暑。
每年的三伏天开始的早晚都不一样,时间长短也不一。今年的三伏天是四十天,炎热长长的伏天,令人不安。
三伏天分为初伏,中伏,末伏。
初伏和末伏都是十天,中伏因为庚日的原因,有的年份是十天,有的年份是二十天。
俗话说“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是夏天的第四个节气,夏至也表示者夏天最热的时期已经到来,从夏至开始,第一个庚日开始入伏,这个入伏的日子因为历法的关系是不固定的,也没有规律,想要知道夏至第一个庚日什么时候到来,只能去查查老黄历。
我国在很久以前使用的是天干地支纪日法,用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互相组合来计算时间,年月日时都是用的天干地支纪日法。
天干地支按照顺序组合,六十一轮,比如常听到的“六十一甲子”,就是甲子到癸亥,六十年一轮,周而复始。
比如,今年夏至那天是辛丑牛年,甲午月,庚子日。
由于今年夏至过后第三个庚日是7月11日,是庚申日,所以在7月11日才开始初伏。
末伏的计算也与庚日有关系,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是开始进入末伏,今年立秋是8月7日,立秋之后第一个庚日是8月10日的庚寅日,因此8月10日进入末伏,末伏十天到8月20日出伏。
因为末伏是立秋之后的第一个庚日的关系,阳历和干支地干纪日法所使用历法的不同,庚日出现的早晚造成中伏会出现十天或者二十天的情况。
今年中伏从7月21日开始到8月9日结束,持续时间为二十天,所以今年三伏天是四十天。
老话说“冷在三九,热在三伏”,三伏天为什么那么热呢?
夏至是一年之中,白天最长,夜晚最短的一天。
夏至以后,白天逐渐变短,夜晚最长,到了冬至以后又变成夜晚最长,白天最短。
夏至以前日照时间比较长,在我国大部分地区,夏至时期最长日照时间达到14个小时。
在夏至时,太阳运行至黄经90°,在夏至这天,太阳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整个北回归线太阳辐射最强。
在夏天的时候,我们觉着太阳在中午的时候几乎是垂直的与地表的,感觉太阳特别大,特别炽热刺眼,往往也是感觉是一天中最热的时候。
夏至虽然白昼最长,但仍然不是最热的时候,因为夏至以前地表所积累的热量还没有达到最高。
地表是会吸收热量的,也会散发热量。夏至以后,在长时间的日照下,地表附近的热量逐渐增多,长时间积攒的热量到了三伏天的时候达到最高峰,地表附近散发的热量不足,所以三伏天是最热的一段时期。
当立秋之后,日照时间变短,地表散发的热量慢慢大于吸收的热量,就会慢慢变得凉快起来。
在以前的农村,都是土房子,植被数量丰富,即使当时没有空调,也没有感觉到那么热,甚至夏至中午休息的时候还要盖被子。
现在工业快速发展,到处都是水泥混凝土,环境污染严重,夏天地表附近的路面,建筑物等吸收的热量远远高于以前水平,我们在夏天住在土屋和高楼大厦里面,行走在土路和水泥路都感觉都不一样,在水泥路面行走和钢筋混凝土大楼里面住会感觉到更热。
受厄尔多尼现象的影响,全球开始变暖,最显著的情况就是暖冬的出现。在冬天感觉到不冷,在夏天就会感觉更热,像今年在芒种前后,在北方很多地区甚至出现了38度以上的极端高温。
在三伏天热不热还受雨水多少的影响,当阴雨天比较多,天气短时间就会变得比较凉爽,最近几天全国大部分地区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感觉还是比较凉爽的。
今年三伏雨水多不多,我们从古老的俗语上能看出一些端倪,毕竟俗语都是经验之谈。
“夏至无雨三伏热,夏至有雨应秋早”,夏至这天如果不下雨,那么到了三伏天的时候,三伏天也会雨水偏少,天气晴朗,日照强烈,是比较热的。夏至有雨的话,秋天来临比较早,凉爽的天气也会比较早到来。
我觉着是因为夏至离三伏天很近,夏至无雨,预示着南方的暖湿气流比较强,持续北上,压制住了北方的冷空气,导致三伏天雨水偏少,容易出现高温干旱的天气。
夏至有雨的话,三伏天雨水也会比较多,雨水多,降温快,天气就会比较凉爽。
其实,每年的三伏天都很热,不然也不叫伏天了,今年又是四十天的伏天,再加上立秋之后的秋老虎,不由得让人感到夏天真难过啊!
天气真正凉快起来要到处暑以后,也就是8月23号以后,那时候早晚温差开始变大,也就中午的时候会热一点,整体气温是不断下降的。
三伏天,为了生活在户外劳作,一定要注意避暑,注意高温天气,预防中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