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潮流时尚

【江歌案是什么回事】奸杀少女逍遥法外30年,我们对正义的要求能不能别这么低

这篇文章的照片来自网络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现在听这样的电影有点害怕。

比起虚构的故事,那些曾经真实上演的人间悲剧,总是能带来更切身的无力和绝望。

而另一方面,也正是因为真实,它对社会与人性的拷问往往更有力量,它所折射出的人性光芒也更加动人——《以女儿之名》。

影片以倒叙的形式展开,一开场就为我们交代了故事的结局。

一位名叫邦贝奇的法国男人被捕入狱,罪名是绑架、非法监禁、蓄意伤害和教唆犯罪。面对警察和检察官,他表现的非常镇定,没否认,更不慌乱。

这时旁白响起——“我从来没想过要亲手制裁,只是看不下去法国司法的懦弱。”

怎么回事?一切还要从头说起。

邦贝奇原本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妻子丹妮貌美如花,一儿一女乖巧可爱。

一家四口日子温馨平淡,直到有一天,邦贝奇发现妻子出轨德国医生迪特。

起初他选择了原谅,但接下来妻子的再次背叛让他忍无可忍,于是毅然提出离婚。两个孩子由邦贝奇在法国抚养,而丹妮则追随迪特移居德国。

很快,邦贝奇和丹妮都适应了新的生活,他们的两个孩子也渐渐长大。

直到1982年的一个夏天,14岁的姐姐卡琳卡带着弟弟去德国看望妈妈,一直忙于照顾孩子的邦贝奇,也因此得以和新交的女友享受甜蜜的二人世界。

然而没过多久,他就接到了女儿意外死亡的消息。

于是邦贝奇立刻马不停蹄地赶到德国,向前妻和迪特询问事情的经过。

做医生的继父说,卡琳卡睡了一觉便没再醒来,死因可能是中暑。

但随后发布的尸检报告却显示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首先,卡琳卡的手臂上有针孔淤青,生前似乎被注射过某种药品。

其次,她的下体被发现有撕裂伤和白色粘稠液体。

这些线索放在一块,其实指向已经很明显了——卡琳卡很可能遭遇过性侵。

而最重要的嫌疑人,当然就是女儿的继父迪特。

带着怀疑,邦贝奇找到前妻,但前妻却觉得关于性侵的猜想完全是无稽之谈。

因为女儿整晚都在屋子里,屋里除了孩子只有她和丈夫,而她无比相信自己的丈夫。

死者生母不想追究,医生继父又在当地颇有名望,于是只经过简单调查,官方就草草结案了。

但这样的结果,做父亲的邦贝奇无法接受。

他不甘心女儿死的不明不白,他想查出真相给九泉之下的女儿一个交代。

但此时他根本没想到,自己非常合理的一个诉求实现起来竟会遇到那么多的困难。

而造成诸多困难的非常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这是一起跨国案件。

邦贝奇和女儿都是法国人,但女儿死在德国,他想指控的迪特也是德国公民,所以本案理应首先由德国司法机关处理。

于是邦贝奇就找了德国律师,想让德国警方介入重新调查此案,但当地检方却以“缺乏物证”为理由拒绝了他。

眼看着司法机关不作为,邦贝奇又想到了发动舆论的力量——他走上德国街头,分发传单,一遍遍向路过的行人们诉说着女儿的悲惨遭遇。

结果女儿的案子未见起色,他却先被逮捕了,罪名是“扰乱公共秩序、侮辱藐视法庭和对迪特的诽谤”。

如果邦贝奇继续留在德国,他很有可能被判重刑。

无奈之下,他只好返回法国,一边继续把为女儿请愿的传单逐一寄给案发地的居民,一边恶补法、德两国的法律。

而经过不懈的努力,邦贝奇终于在法国刑法中找到了适用于女儿案子的一条——旅外法国公民遭遇犯罪,可以在本国国内控告外国人。

于是邦贝奇又找了有名的跨国律师,正式向法国法院提起对迪特的诉讼。

这次法院没有推脱,但迪特拒绝出庭。

为了让案件有进展,律师提出搜集物证以证明卡琳卡生前真的遭遇过性侵。

如何搜集?开棺验尸。

然而验尸的结果却让所有人大吃一惊——卡琳卡的下体器官全部被摘除了。

这一结果进一步印证了邦贝奇的猜测——尸检的时候,迪特就在现场,而他是唯一有动机做这件事的人。

此时距离卡琳卡的死亡已经过去整整3年,性侵的证据基本是找不到了。案件再度被搁置,邦贝奇也只好继续四处奔走。

又过了3年,卡琳卡死因的结果终于出来了——跟生前迪特为她注射的药品直接相关。

也就是说,尽管性侵再难坐实,但邦贝奇可以通过谋杀罪起诉迪特。

而一旦法院宣布他有罪,根据国际通缉令,德国司法机关有义务将他移交给法国。

于是在卡琳卡死亡多年之后,案件终于迎来了转机——法院宣布谋杀罪成立,判处迪特15年有期徒刑。

尽管在邦贝奇看来这样的判罚太轻了,但毕竟多年的努力有了结果。

而律师告诉他——该知足了,你不懂法国面对的外交压力,我还担心会判无罪释放呢。

父亲也劝他——是时候收手开始新生活了,别忘了你还有个女友呢。

就这样,邦贝奇并没有继续对刑期提出质疑,他听从父亲建议开始回归正常生活。

然而命运又一次捉弄了他——由于德国施压,法国想避免外交困境,根本没有去落实国际通缉令。

邦贝奇只好再度出马,他找到媒体,结果法国司法部门表示:德国不引渡我也没办法。

那真的就只能任凶手逍遥法外了么?

就在这时,德国传来了迪特性侵另一名少女的消息。

一名女患者在法庭上声泪俱下的控诉:自己在就医时被迪特注射药物,陷入昏迷后遭到强暴。

而听到受害者对性侵过程的描述,女儿死亡的始末在邦贝奇眼前也更加清晰了。

虽然证据确凿,但迪特辩驳说是两厢情愿,法庭又一次偏袒了他——除了不得继续在德国行医,他只被判两年缓刑。

判决显然不够公正,而希望也不是没有。

邦贝奇想到,既然迪特不能在德国继续行医,那他很可能去周边国家找工作,于是他走遍各个边境的警署,散发迪特的国际通缉令。

功夫不负有心人——3年后,迪特在奥地利被捕。

终于成功了?不。

因为德国率先介入,迪特再次被释放了。

而法国司法部门的回应依旧是——我们也没办法。

但此时邦贝奇仍然没有放弃,他先后给法国司法部长、总理、总统写信,一次次地控诉、质疑,也一次次遭到回避和拒绝。

于是他又疯狂地查找资料,发现法国其实早就和德国达成了免除迪特刑罚的共识。而在法官们之间来往的信里,更是把邦贝奇称为“疯子”。

而在其他人看起来,邦贝奇接下来想做的事或许更疯狂——他要控告所有渎职的法官。

可这样的官司怎么可能打赢呢?

一路陪伴他多年的律师也放弃了,决定退出。

走投无路之下,邦贝奇最终决定孤注一掷:

2006年,也就是卡琳卡死亡的24年后,他变卖家产,来到德国。

2008年,他查到迪特的住址,并指使人将迪特绑架到法国。

于是便出现了电影开场邦贝奇被捕的一幕。

被捕后他坦然承认了罪行,面对蜂拥而至的记者从容地说道——我很感谢那些绑架者,代替法国司法完成了这件事。

2012年,又经过多轮谈判磋商,案子终于有结果了——迪特因过失杀人被判15年,强暴案不成立。

邦贝奇也因绑架被判一年。

再次强调,这是一个曾真实发生并震动整个法国的故事。

所以我想首先表达对邦贝奇先生的敬佩。

我敬佩他的勇敢,他的坚持,还有更难得的理智与隐忍。

尽管一次次被伤害,尽管他就是杀掉凶手替女儿报仇也就判个二三十年,但邦贝奇始终没有逾越心中的道德底线。

就连最后的绑架,也只是为了让迪特能够到法国受审服刑。

30年来,因为执拗,交往多年的女友和他分手了,他亲手创办的公司解散了。30年后,他自己又将面临一年的牢狱之灾。

而所有这一切,都只是为了无论如何都无法复生的女儿。值么?

邦贝奇的回答简单而坚定,值——尽管路途崎岖,牺牲了漫长的岁月,我丝毫没有后悔。今天,你(邦贝奇的女儿)就四十四岁了,我很想你。

以前有一句话曾被反复提起,说“正义可能会迟到,但永远不会缺席”。

听起来似乎挺正能量的,但看完本片相信大家都会产生深深的质疑——迟到的正义、需要当事人付出如此大的代价才换来的正义,还真的算是正义么?

或许对于旁观者来说,正义迟到一会没什么;但对于受害者和亲属来说,每一秒都是煎熬和伤害。

说到这,又不禁让人想到前段时间被热议的“江歌案”。

女儿死亡,跨国犯罪,执着惩治凶手的家长——它和本片中的案子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当然,各种细节不尽相同,时代也不一样。

邦贝奇还要走上街头发传单唤起公众关注,而如今只要一台手机就能掀起舆论的浪潮。

从案发到现在,各种情绪已经够多了,在未掌握更多真实信息的前提下——我不想再添油加醋,只想为公众的同情正名。

日本新闻做出的江歌遇害报道

其实不只是“江歌案”,你会发现每一个重大社会案件的讨论都会渐渐分成两派:

多数“公众”表达情绪,少数“精英”批判公众的非理性。

再加上各种别有用心的人带节奏,两者的对立又在社交媒体上被放大。

我觉得实事求是没错,但过分贬低情感就有失偏颇了。

正如本案中,我在大部分公众身上看到的是一种朴素的善良与正义感,真正重要的是,如何让公众的善良成为解决问题的推手,而非制造另一场悲剧的帮凶。

总之,比起满腹狐疑并因此置之不理,我更尊敬朴素的善良,哪怕这种善良有时带着盲目。而有情绪也不等同于不客观,在一些情况下情感可以成为抵达客观的手段。

就像《以女儿之名》,最终促使公义到来的,正是父亲的坚持。而这份坚持又源于爱。

从女儿被害到凶手受到制裁,邦贝奇花了30年,到目前江歌妈妈也已经奋战了300多天。

正义不缺席只是个基本要求,而我希望这次它别再迟到那么久,希望我们的社会,对正义的要求和标准不要这么低。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