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暴疯语粤语电视剧推荐经典】国际语言与本土情结-香港电影人双线发展策略

共29张

1905电影网专稿有这样一种说法,伴随着CEPA十多年的推进,以及内地电影市场的井喷式扩张,香港电影人一度处于一种尴尬的境地:似乎要跟内地合拍,就要牺牲本土特色;而坚守所谓的香港情怀,就要舍弃内地的广阔市场。那么事实是不是这样呢?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期间,1905电影网对话多位香港电影人,探讨了他们在当前环境下的未来之路。

大市场呼唤大格局 寻找国际语言有益无害

首先,外界提到香港导演北上淘金这一现象,常常会有些为五斗米折腰的伤感——因为要面向整个华人市场,就不能再局限于只有香港观众才能体会的本土风貌,甚至要努力适应内地观众的口味,毕竟他们才是最广泛最有力的消费群体。事实证明,香港导演们在经历了短暂的身份尴尬之后,已经能够在内地市场中找到风格权衡:光看今年鲸吞17亿的春节档,排在前面几名的电影,都是出自香港导演之手:王晶、李仁港、鲍德熹、叶伟信……往前看到贺岁档,票房冠军也被《智取威虎山3D》拿去,徐克都能拍红色经典了,香港导演还有什么不能做的?这对香港电影人来说究竟是不是好事?市场的胜利就一定意味着情怀的流逝吗?很多香港电影人不这么认为。

“其实《澳门风云》也是很港片的,他跟王晶以前的拍戏方法是一模一样的。”《消失的子弹》的导演罗志良说,看一个香港导演的风格,不是看电影中的小细节,而是他的整体手法,“不是说香港导演拍的电影在内地票房好了,就证明它没有香港导演的风格了。”不出意外的话,今年八月底《消失的凶手》就要在内地上映了,是《消失的子弹》的续集。自从罗志良自己当导演以来,他就没拍过内地不能上的电影,这跟他热衷的侦探片类型有关:“我要表现的就是我的价值观。有人问我《消失的子弹》里谢霆锋死掉是不是为了送审,其实我要做的是一个梦幻,虽然公平和公义很难,但我有这样的愿望,这跟在哪里上映无关,这就是我的价值观。”

罗志良同时还是《暴疯语》的监制,而该片的导演李光耀也认同他这位监制的观点:“我觉得电影是一种国际语言,我们会看伊拉克的电影,看印度的、美国的电影,好的电影应该是到哪里都可以,你可以有一些接地气的东西,但整体结构、人性的描写在全世界都是共通的。”

回归到前期制作的层面,市场的容量直接决定了制作的规模,无论何时何地,电影行业的前进都需要有更先进的技术和更奇观的视觉享受。在这次的香港电影节上,陈嘉上拿出了他和郑中基联合执导的《神秘宝藏》,号称要打造中国的《加勒比海盗》。像这样的大制作,博纳的投资给了他一座很好的靠山:“因为我们这次的战船都是用模型拍的,等于说要造一艘船出来,这样给演员的表演也很有帮助,因为你站在船上跟站在绿背景前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也有人问我为什么不用电脑特效,但海战这种东西有很多细节不实拍是很难到位的,比如帆船的水波和动力船的水波就不一样,当然这样就需要更多的钱,好在于冬很相信我,他能够认同我的理念,所以老板的信任也很重要。”

陈嘉上说他很久之前就有一个愿望,拍一个张保仔的故事。用黄子华的话来说:“我相信所有的香港男演员,听到张保仔这个名字肯定都会去演。”原因很简单,张保仔是家喻户晓的香港历史人物,而对于陈嘉上来说,如果他蜗居在香港电影市场的小圈子里,他这一辈子或许都没有机会实现这个愿望了。

诚然,现在有很多香港导演都会选择在北京定居,比如对内地俏皮话门儿清的彭浩翔。《冲锋车》的导演刘浩良也已经在北京住了四年,是个“很会坐地铁的人”。他说,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味道,但无论身在何处,他也都忘不了自己的港人身份:“有监制提点我,你在北京住那么久,可以拍一个北京的故事,但是我第一个戏还是想拍广东话,我也没有刻意卖弄什么港味,我就是在香港长大,是一堆香港导演带大的,可能就有那个味道吧。”

本土阵地出现人才尴尬 小情结需要小野心

事实上,说香港电影人进入内地资本后就不再香港了,这个理论并不成立。内地资本对于香港电影人的影响其实是在另一方面:香港电影发展局主席马逢国告诉我们,很多有能力的行业精英长期在内地工作,在香港拍摄、主要用香港的从业人员的电影相对数量小了,这对香港电影人的更新换代其实是很不利的。毕竟,不管是合拍片还是内地独资的电影,并不是所有的新人都能够得到这样的机会。

针对本土人才流失的现象,香港政府也在2015年至2016年度财政预算案中提出了“发展创意产业、再向电影发展基金注资2亿元”的新政策。这个数据乍一看还算可观,但仔细想想,如果要拍张艺谋的《长城》那样的电影,2亿算得了什么?博纳投资的那些警匪片也要动辄七八千万的投资,就像李光耀说的那样,香港才七百多万人,怎么跟内地的十几亿比?这就又回到了一个市场野心的问题,作为香港电影人,如果你有更大的野心,就不要舍不得自己的本土情结,陈嘉上说:“现在内地的电影市场形态决定了什么样的题材能够大卖,不是只有香港本土电影在内地不会卖,中国那么大,有那么多的省,好像几年前的《万箭穿心》,就是用武汉话拍的,这样的电影本身就不商业,这不是香港电影人自己的问题,全中国的导演都有的问题。其实香港算是幸运的,因为它至少拥有一个自己的阵地,可以让想拍本土电影的人去拍。”

所谓的香港本土电影,一部分说的是语言和生活背景专属于香港、单纯拍给本土市场看的,还有一部分是由于审查的原因,根本就进不了内地院线的,例如鬼片、三级片等。而这一部分阵营其实还是有一定数量的香港导演在坚守阵地。由邱礼涛执导,蔡卓妍、任达华主演的《雏妓》,就在本土市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蔡卓妍在影片中的大尺度演出也广受赞誉,但可惜的是,就目前的审查制度来看,这样的电影在内地上映的机会小之又小。但这并不影响电影本身的价值。邱礼涛说:“我并不反对年轻人去追求大制作和大市场,但是一个电影工业里面,应该是什么样的电影都有,大制作、小制作,内容丰富才是好的。”

邱礼涛还认为,本土风格其实是一直在变化的,“现在一些年轻人拍的电影,跟老一辈人拍的也不一样了。”这几年,像黄修平的《狂舞派》、麦浚龙的《僵尸》等片,也都获得了广泛的肯定,今年的香港电影节上,他们也有新动作,《差一点我们会飞》和《风林火山》都受到了广泛关注。“我之前跟我剧组里的一些年轻人聊天,他们也是内地的小孩子,像《僵尸》啊、《红van》啊这些片子他们也都很喜欢。”这是罗志良的切身感受,同时也是我们不得不回避的一个问题——盗版。很多内地人对香港电影和香港电影人品头论足,说什么原来的香港电影如何如何辉煌,但那个辉煌也未必就是市场上的辉煌,至少不是眼下内地市场上的辉煌。“其实香港电影一直以来都有人看,香港电影最发达的时候,内地的影迷也未必是去电影院里看,而现在的电影院里可能没有那么多香港本土电影,但是他们在网络上还是会看,只不过这些人不足以构成大众娱乐片的消费群体罢了。”罗志良说。

结语

不管是在内地还是在香港,香港电影人都在努力地实现自身的升级换代,这也体现出香港电影文化熏陶出来的电影从业者们顽强的生命力和创作能力。一味地寻求风格上的地方保护,并不是香港电影人最好的出路,内地市场的扩大正在带领着华语电影走向一个大融合的趋势,连台湾的蔡岳勋都能拍《痞子英雄》系列了,香港导演为什么不可以?中国电影走进新的资本时代,华语电影人都在探索自己的未来,而摆在香港导演面前的有两条路,一个是学会拍让更多华人看得懂的电影,走向更大的受众格局;另一个就是从内部优化本土电影,珍惜自己的市场阵地。等到华语电影迎来彻底开放的流通环境,观众们也不会忘记香港电影所作出的贡献,更加不会忽视香港电影人的才华,一些悲观论者也可以适当第宽宽心了。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