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娱乐休闲

这位评书里蒙冤到虐心的功臣,却是明朝堪称完美的开国神将

作者:我方团队成员张嵚

从古至今英雄辈出的战争年代,总会被脑洞大开的民间文艺工作者们,加工出各种评书演义。典型如如《明英烈》,塑造了一群大明开国超级英雄,就连金庸老先生写《鹿鼎记》时,都顺手把吊儿郎当的韦小宝,安排成忠诚粉丝。

当然要较真历史,就发现这评书的三观,确实黑得离谱。就连明朝史上出名温良贤惠的马皇后,都给丑化成阴险毒辣的恶毒婆娘,专业坑害开国忠良三十年。而明朝开国功臣李文忠的遇害,更是这故事里十分虐心的一段。

照着评书里的编排,战功卓著的大英雄李文忠,因太过正直,得罪了把持朝政的马皇后。结果傻乎乎被算计进宫,硬被诬陷与朱元璋的宠妃勾搭,最后悲愤自尽证清白。这一悲情桥段,由于高超的艺术水准,一直感动不明真相听众,导致朱元璋夫妇被骂很多年。

而对照真实的历史,这各种不靠谱的评书里,倒还有一条靠谱:真实的李文忠,与评书中的人物一样,同样是位男神级人物,放在群星璀璨的真实沙场上,更堪称媲美徐达,定鼎江山的战神级人物。

在舅父明太祖朱元璋的记忆中,当年与外甥李文忠的那一次重逢,也更是他交织着权谋死亡的苦难创业史上,难得充满温情欢笑的一幕。

一:外甥找舅舅

李文忠,元朝至元五年(1339年)生,安徽凤阳东乡人,母亲朱佛女是朱元璋家的二姐,父亲李贞家里广有田地,比起朱元璋家吃了上顿愁下顿的苦日子,真可算是幸福家庭。

而这幸福家庭对于童年朱元璋来说,更是一种特殊的暖。姐夫李贞为人乐善好施,二姐朱佛女更是嫁人不忘娘家。对小弟朱元璋,姐夫一家更是格外疼爱,甚至就连读书学习,一度也都供过,有点好吃的更想着他。

如此浓厚亲情,后来朱元璋出门闯天下时,依然刻骨铭心。有次朱元璋在郭子兴麾下犯了事,被关禁闭断粮,妻子马氏放心不下,冒险送了几张大饼进来,饿坏了的朱元璋狼吞虎咽啃了几口,却突然放下大饼哇哇大哭,说我突然想起二姐来了。

可天有不测风云,至正十年,一场空前的自然灾害再次席卷了凤阳地区,父亲李贞拼得倾家荡产,把家里的牛羊全杀了分给乡亲们,却还是度不过荒年。朱佛女更感染瘟疫,悲情溘然长逝。

于是,十二岁的李文忠,跟着父亲李贞踏上了外出逃荒的路。之后的苦难流浪,明代各类文献笔记中,却也提及的很多。

后来李文忠名震天下,自家的四表弟,日后的永乐大帝朱棣,曾经十分羡慕的请教,说您这军事眼光与果敢风格咋练出来的。答:逃荒要饭练出来的。

以朱棣的回忆,李文忠当时是这样给他解释的:饥一顿饱一顿的要饭路,必须要时刻注意蛛丝马迹,才不至于稀里糊涂送命。就算是要饭,也要选对靠谱人家:样样全是考验眼力的技术活。后来的战略眼光和任何绝路下从不放弃的胆气,就是这么磨练出来的。

在经过了几年相依为命的流浪后,李文忠父子终于听闻了一件振奋人心的消息:娘舅朱元璋已是农民军枭雄郭子兴麾下干将,此时正驻兵滁州,于是咬紧牙关,从淮东一路赶过来投奔。

联系下当时元末农民战争的形势就知道,这一路走的有多难?每走几步就有人打仗,还一度悲催给乱军抓了当民夫,幸亏李文忠机灵,才冒死侥幸逃出来。

最绝望的时候,被土匪困在山里出不来,父亲李贞绝望得仰天长叹,还是李文忠开动脑筋,声东击西引开土匪,带着老爹闯过来。等终于见到朱元璋时,爷俩身上满是血迹伤痕。

十四岁的李文忠,更是瘦成一把骨头。

顺便说一句,也有好事者考证:爷俩踏上找朱元璋的道路时,朱元璋正捧着大饼想着二姐哇哇哭。如果这考证靠谱,必须说这是心灵感应。

而历经九死一生后的这场重逢,更是朱元璋心头挥之不去的温情一幕,瞧着外甥的眉眼,全是慈祥朱佛女的模样,往事历历在目汹涌上心头,立刻悲从心头起,抱住骨瘦如柴的李文忠就是一阵嚎哭。

反反复复就说一句话:吾甥尤吾子也。

孩子,今天起你就跟着舅舅,你就是舅舅的亲儿子。有舅舅一口吃的,就一定要你过好日子。

自此之后,李文忠更名为朱文忠,成为舅舅朱元璋的养子。对这亲上加亲的爷俩,朱元璋也关怀备至,从衣服到钱物,每月都给得特别优厚。尤其是对李文忠的教育,更是绝不马虎,受命担任李文忠老师的,正是当时正在朱元璋麾下混饭的俩位元末国学大师:胡翰与范祖乾。

一时之间,李文忠与父亲,成了军营上下人人羡慕的人物。闹得老实巴交的李贞,也常给儿子嘟囔。以《明实录》的说法,就是“所依恩幸之厚,其何以报?”你舅对你这么好,咱怎么还啊。

其实朱元璋还真没想要他们怎么回报,他只想一门心思把这孩子培养成才,以对得起二姐在天之灵。但很快他就发现,这位千里迢迢来投的外甥,却是一个能助他扫平天下的奇才。

二:天生军事奇才

朱元璋最早发现这外甥不简单,是从俩位老师,胡翰与范祖乾诉苦开始。

这倒不是李文忠调皮捣蛋,相反这孩子心态极好,平时里话极少,对老师格外尊重,是绝对的勤奋好学先进少年。

可这看似沉默的孩子,却是惊人的聪明。从四书五经到诗词歌赋,都是轻松融会贯通。以《明史》的话说,就是“颖敏如素习”,这样的天才人物,自然令老师烧脑到抓狂。

朱元璋也十分惊讶,自此之后,李文忠成了舅舅的重点培养对象,还手把手教习武,弓马骑射都很快名列前茅。就在李文忠茁壮成长的这些年里,朱元璋的事业,也在一步步坐大坐强,一直被朱元璋当心腹培养的李文忠,也以舍人的身份,统领了朱元璋的精锐亲兵。

到了李文忠十九岁那年,跟随朱元璋出征的池州大战上,这位从来不显山露水的孩子,第一次震惊了大家:面对老对手陈友谅麾下的悍将邹普胜,小菜鸟李文忠毫无压力,拔马就冲向敌阵,一番玩命拼打,竟把这传说中的猛将打得崩溃,一口气扫来了四个县,漂亮立下头功。

自此以后,李文忠戏份不断加重。开始让对手感到威胁的,更是独特的作战风格:表面上是个愣头青,交过手才知道厉害。每次战阵上观察几番,就能准确找到对手的漏洞。敌人还没站稳阵脚,就给打的满脸开花。这种迅烈如电的风格,就这样叫不同的对手,总是吃到苦头。

至正二十五年的浙江新城大战,更成为李文忠早期极为辉煌的杰作:面对张士诚二十万人重兵压城,李文忠仅率麾下万余兵马,在清晨浓雾中庄严宣誓:“我不敢贪生而死于三军之后!”

然后身先士卒对敌人发起决死发冲锋。这支士气暴涨的突击队,竟然好似怒涛巨浪,一下就把敌人打得一溃千里。张士诚最压箱底的王牌,就这样被李文忠打废了。

新城大捷的捷报送来,朱元璋欣喜若狂。还专门把他从前线召回来,设盛宴款待,特赐了宝马华服。为啥这么隆重?这正是朱元璋和陈友谅决斗的关键时刻,却正被张士诚抄了后方,倘若李文忠有失,朱元璋的命运,那真个不堪设想。正是这智勇双全的外甥,才保证朱元璋赌赢这关键一战。

至此,短短几年间,李文忠这颗闪亮的军界新星,已然红透了江南大地。

而除了有勇有谋的作战风格外,李文忠带兵的最大特色,竟然是有情怀。

跟那些大老粗军将不同,李文忠的文化水平极高,修养更特别好,待人接物从来彬彬有礼,行军打仗的闲暇,最爱吟诗写词。倘是有点空闲,还爱找场子看杂剧。在很多野史笔记记录下,战场上杀伐果决不留情的他,跑到剧场看戏,竟常能看得抹眼泪。

而他的军队冲锋陷阵出名,但军民鱼水情深却更出名,从来都严禁扰民害民。比如征讨张士诚时,有亲兵抢了老乡的锅烧饭,立刻把他拉出去砍头。攻克杭州后,第一条规矩就是士兵擅入民居就处死。作风也格外优良,杭州降将本想巴结他,送来几个美貌歌姬来,他立刻拔马离开,马屁拍了马脚。

由于这些良好表现,这些年的李文忠,除了为朱元璋攻城略地,还常做形象大使。特别是接受敌人投降这类事,基本全叫他出马。不管是多么死硬的顽抗分子,听到他的名号,立刻忙不迭的战场起义投靠李文忠,堪称信文忠,得永生。

如果说上面这些好事,好些都有作秀成分,但南征路上一件事,却真正见证了他柔软的心。

南征福建的路上,李文忠见到了沿途大批失去父母的流浪儿,立刻想起了早年苦难无比的逃荒路。在自身军粮十分紧缺的时候,他就将富余的粮食,全数分给孩子们。

而在福建全境平定后,他更下达了一条名垂青史的命令:军中的士兵们,都要收养孤儿。这个命令的结果,正是史书中一句温情的记录:沿途活命无数。

直到近代,福建当地还有不少庙堂,世代供奉纪念他的牌位:行善一事,温暖数百年。

三:横挑胡元强敌

但在大明王朝一统天下的最大对手元王朝眼里,哪怕朱元璋已然扫平群雄,却还是一片浮云。自从宋室衣冠南渡后,南方政权要北伐,哪怕当年红巾军百万规模,一样雷声大雨点小,哪来的被打回哪去。

志在一统天下的朱元璋,以及兵强马壮的大明王朝,要挑战的不止是实力尤存的元王朝,更是这个百年历史定律。

结果大明王朝一出手,就给元朝好好上了一课:名将徐达常遇春统帅的二十五万北伐军,基本兵不血刃,就一路扫平中原。

宣告元朝灭亡的攻克元大都之战,由于元顺帝仓皇跑路,明军更像轻松自驾游,以主帅徐达的话说,就是“勒兵入其都城”,轻轻松松拿下。

而在这摧枯拉朽般的轻松里,以偏将身份出征的李文忠,早期基本打酱油。但属于他的辉煌,注定就要降临。

因为真正的较量,从明军攻克元大都后才算开始。

明朝能轻松收复中原,关键还是元朝的贵族圈太乱,朱元璋都要北伐了,元朝内部贵族还在互掐,可随着明军攻克大都,元朝也终于缓过气来,当时流亡漠北的北元王朝,可调用的兵力,依然不下百万,特别是还有扩敦帖木儿等一干精兵猛将,因此胜负的悬念,依然还在继续。

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也做出了正确应对:进攻是最好的防守,不打掉北元的老窝上都,大都也保不住。这个关键任务,交给了名将常遇春,作为偏将的李文忠,也一道随同出发。

而在他们跨越出大都北进的那一刻,他们其实已经突破了历史:自石敬瑭丢失幽云十六州后,还从没有一支汉民族军队,可以跨过长城界限北击强胡。

不经意间,二十九岁的李文忠,便获得了这再造历史的使命。

当然这场重大战役里,首先出风头的,还是主帅常遇春。这位自诩带兵十万能横扫天下的战将,与李文忠密切配合,一口气从庆阳到锦州横扫,仅俘虏就抓了万人。仓皇逃命的元朝末代皇帝元顺帝,更在颠沛流离中染病去世。出塞第一战,明朝打得漂亮。

而随着常遇春在回师路上英年早逝,身为副将的李文忠,正式接掌了这支王牌军,也直面了接下来的挑战:才能卓越的元太子爱猷识理达腊(北元昭宗)正式上位,又重用了元朝将星扩敦帖木儿,大力整军精武,反攻中原的热情,依然勃勃高涨。

接下来抖擞精神的元军,猛然迸发出高水平,在从兰州到大同的战线上,多次痛打明军,其战事之惨烈,也令远在南京的朱元璋忧心忡忡:“其志欲侥幸尺寸之利,不灭不已。”

必须要挑选一个合适的时间地点,再给他们一次毁灭性打击!

洪武三年正月,大明王朝的战争机器,再度强硬启动。明军以徐达为主帅,调动四十万大军,在北疆战线上发动全面反击。身为副将军的李文忠,统帅东路军,面对的正是其中最艰难的任务:北进北元帝国首都应昌,挑战北元昭宗!

这是个难啃的硬骨头。

当然就朱元璋来说,也没指望李文忠能折腾多大动静。这时朱元璋的战略重点,还是放在徐达的西线。李文忠的任务,只有牵制住东路元军就好。

但瞠目结舌的事情立刻来了,打出野狐岭的李文忠,先攻克了兴和和察汗脑尔,把元朝皇帝在这里的行宫都端掉,接着强攻北元重兵把守的骆驼山,一个冲锋就把北元名将沙布丁打跑,接着又兵临上都,连冲锋都不用,当地守将上都罕仓皇投降。

短短俩月间,李文忠就似秋风扫落叶,把北元在大都以北苦心布置的军事重地,全数扫了个遍。

之所以扫的这么顺利,还是因为他眼光太精,就像一个经验丰富的刺客,抓住对手的薄弱环节后,立刻迅烈出手,一击就打中对手软肋。

同样重要的一点是,从洪武元年起,虽说之前主要打酱油,可李文忠也早早打出了名堂。

特别是当初常遇春意外病故时,李文忠临危受命撑起全军,却正碰上元朝大将脱列伯趁机劫营,意外打击下李文忠毫不慌张,魏然守住了城寨,然后派兵绕道夹击,反而把一场猝不及防的遇袭战,变成钓大鱼上钩的歼灭战,一战斩俘上万敌军,名声传遍草原。经常所过之处,就是一片闻风丧胆。

而在兵不血刃拿下上都后,李文忠又把远在应昌的北元昭宗忽悠了一把。先是大摇大摆收拾包袱,盘点缴获物资,摆出要大张旗鼓班师回朝的样子,昭宗果然上当,调动精锐兵马,打算跟进追杀。

谁知刚打好算盘,却被李文忠突然袭击,大军只用十天就逼近应昌城下,这番虚虚实实的表演,真正给北元君臣演绎了用兵的一大境界:静若处子,动若脱兔。

北元昭宗虽说上了当,但还好脑子反应够快,立刻果断处置,带着数十骑惊慌逃命,接下来的桥段,又进入了势如破竹的时间:明军火器劲弩并用,演出一场浩浩荡荡的全方位立体攻坚战,六月九日总攻,十日就完美破城,从嫔妃到各级官兵,拢共抓了五千多人,可谓大丰收。

丰收过后的李文忠又来了一把大忽悠,杀了把回马枪,绕道杀到了兴州,接着又挥师红罗山,连续吃掉敌人的重兵集团,仅俘虏就抓了五万三千多人。

明军一路横扫冀辽至晋北的大片土地,至此东路军的北伐,终于以大获全胜而告终。

如果说之前元朝以应昌为核心的重兵军团,好似压在大都头上的石头,这次李文忠一口气全搬掉。

而随着主帅徐达,在甘肃沈儿谷歼灭北元扩敦帖木儿的精锐军团,明朝在洪武三年的这场空前远征,终于完美收官。

徐达消灭了北元最精锐部队,李文忠则横扫了北元最重要战略跳板,俩位名将一东一西,彻底断送了北元反攻中原的美梦。

同样值得一提的是,与征战江南一样,杀向大漠的李文忠,依然相当有情怀:不但爱抚士卒,更严格执行民族政策,因此打到哪里,都是民心安定。后来进军这么顺利,也是因为威望太高,好些元朝将军们听到他的大名,都毫不犹豫的投降。

特别让这些降将惊讶的情怀是:攻克应昌后,李文忠封存了缴获的元朝宫廷珍宝,分类登记在册押送回京。一路之上纪律严明,从没人敢擅自贪占,回京交割后分文不少。

被俘的元顺帝孙子买欢里八蜡也惊叹说:我算知道元朝为啥会输了。

四:为救无辜,险遭大祸

横扫大漠的李文忠,在洪武五年,又迎来了他戎马生涯中的绝唱一战。

洪武五年,朱元璋调动十五万大军,兵分三路深入漠北远征。而李文忠以左副将军身份,统帅五万精骑出东路。

在朱元璋眼里,这次本该是彻底灭亡北元的终结之战。因此不顾刘伯温等重臣的强烈反对和艰难的民生经济,依然拼上了全数精锐。

但打出经验的元军,这次也换了战术,开始节节抗击撤退,把明军朝大漠深处引。

真正白热化的决战,却是李文忠与徐达分别面对的中路与东路。

结果明军中名声最响亮的主帅徐达,这次吃了大亏,二月份出雁门关,终于冲进扩敦帖木儿设在和林的伏击圈里,一度走投无路,幸亏徐达尽显名将风范,在危急局面下沉着应战,巧妙用兵交替掩护,终于杀出一条血路,以伤亡万余的代价惨烈突围。

比起徐达的死里逃生,东路高歌猛进的李文忠,却面临更加凶险的局面。

李文忠从居庸关出兵后,和往日狂飙般的横扫不同,这次却似拳头打到棉花上般,就是逮不到敌人主力。一直追击到克鲁伦河,但经过短暂而纠结的思索后,李文忠命部下韩政看守辎重安置俘虏,自己亲自携带精锐,每人携带二十日口粮,沿克鲁伦河高速向西。

作为身经百战的军事家,李文忠并非看不到其中的凶险,而是在他戎马生涯中,还从未有见好就收的时候。对胜利的热切渴望,让他奋不顾身闯进了伏击圈。

这时已是洪武五年的六月,北元帝国已经可以腾出手来,集中绝对优势的精锐对付李文忠。

疾驰突击的李文忠,正踏上这样一条九死一生路。

当李文忠行进到土剌河时,终于发现了养精蓄锐已久的敌人,但李文忠反而大吼一声下令发动了反冲锋,竟把占尽优势的元军再度打崩溃,一路追击到和林。

以狭路相逢勇者胜的决心,土刺河战场上出现了百年难得的奇观:人数少得多的明军各个满身是血,凶狠冲杀。而绝对优势且占尽天时地利的元军,却在仓皇的撤退。

但所有的霸道,却终于难以掩盖一个事实:这已经是强弩之末的明军,最后的回光返照了。部队伤亡惨重,曹良臣,周显,张耀等心腹部将战死,自己的战马也被敌人射杀。而部队携带的干粮也接近耗尽,这是彻头彻尾的绝地。

在这生死时刻,李文忠毫不低头,毅然摆出迎战的阵势,似乎要积蓄力量,再打一次冲锋。长期吃过他这招苦头的元军,哪里又敢怠慢,连忙收缩防御,等着生扛他一下,孰料等了三天,却发现李文忠已经人去营空,部队全数撤退成功。

李文忠这次吃的亏,同样十分惨重。殉国的周显和张耀,更是多年跟随他出生入死的老弟兄。此后的余生里,每逢此战的纪念日,还有老部下的生日,李文忠必然布衣素食,黯然神伤。

在结束了这次痛彻心扉的战斗后,李文忠也曾多年戍守北方,立了不少战功。但随着大明朝政局的稳定,属于军人的热血年代,终于过去了。

而李文忠的春风得意,却才刚刚开始。舅父皇帝朱元璋,对他们全家都好得不行,就连他老实巴交的父亲李贞,也常被叫进皇宫聊家常,过世的时候典礼隆重。李文忠本人更是仕途顺利,一路官至大都督,成为大明政坛的重量级人物。

对这样的位高权重,李文忠也十分平常心,工作认真负责,更严格要求部下家人,日常待人接物彬彬有礼,风评一贯好。外加与朱元璋的特殊关系,因此长期以来,都是越发多疑的朱元璋眼里,最可倚重的心腹。

虽说生活中夹起尾巴,但与汤和等功臣的小心谨慎不同,朱元璋面前,李文忠却也时常高调,一直以来他特出名的情怀,就是认真负责,官位升的越高,就越发认死理。哪怕朱元璋做错了,为国家大计,也会毫不犹豫的硬顶。

以史学家谷应泰的话说,当时敢硬抗朱元璋的,也只有李文忠。

于是自李文忠调回京城后,他就成了朝廷里特殊风景,每当大家在朱元璋面前噤若寒蝉时,却偏是他常强出头,大家借个胆子也不敢说的话,他却常披肝沥胆直言。有次朱元璋来了脾气,明明战船还没几艘,国库穷的叮当,就要跨海东征日本,别人都不敢拦,却是李文忠出面硬顶,最终拦了下来。

而更让群臣惊讶的是,对这胆大行为,朱元璋也毫无压力,不但常公开表扬,还拿李文忠来敲打儿子。有次就教育太子朱标:你小子在我面前别这么吞吞吐吐,多跟你表哥李文忠学。

如此情景,也令李文忠成了洪武年间最风光得意的角色,可很少有人知道,就在这风光得意的岁月里,他内心的痛苦在加剧。

因为一场血雨腥风的整肃风暴,在大明官场上全面铺开:借着胡惟庸案的由头,朱元璋大兴牢狱,数万官员被株连被捕,大批无辜官员获罪,明朝官场上下,一片人人自危。

尽管这场剧烈暴风,跟李文忠本人八竿子打不着,可是他依然痛心。

虽然朱元璋也多次敲打过他,说这事和你无关,不要随便说话,可眼看着朝廷内外,闹的鸡飞狗跳,特别是许多手握重兵的军将也被株连,他更清楚这对国家意味着什么。一向负责的他,又怎能憋着不说话?

在亲眼目睹了不少自己熟悉的无辜官员,相继悲惨牵涉入这场政治浩劫后,一直纠结的李文忠,终于做出了又一次勇敢的决定:写了一篇奏折给朱元璋。

次日清晨李文忠庄重的沐浴更衣,然后早早召集家人,嘱咐妻子一定要把儿女抚养成人,叮嘱孩子们一定要精忠为国。然后昂然走出家门,奔向皇宫。

果然不出所料,朱元璋当场大怒,自己最信任的小外甥都站出来反对自己,哪里又能不怒?先把李文忠奏折摔地下,然后破口大骂。甚至还骂出了一句名言:朕斩绝叛逆,与你何干?

一些野史的记录中,这场面更天雷滚滚,愤怒的朱元璋,开始痛说悲催家史,从当年收留李文忠起说了个遍,大骂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混蛋孩子。

可李文忠的回答,却是掷地有声:一旦边疆有警,谁来为国效力疆场?文忠死不足惜,愿陛下多念及江山黎民。这话噎得朱元璋暴跳如雷,把李文忠当场拿下,判了个斩监候。

万幸好人好报,眼看有情怀的李文忠,就要到期问斩,却还是评书《明英烈》里坑他通奸的马皇后,在真实的历史上挺身而出了。闻听李文忠的风波后,马皇后成日不吃不喝,见天在深宫里垂泪。

直到朱元璋被闹的受不了,这才开口求情:陛下一家亲人十几口,都已亡故,只留下文忠。

只这一句话,点到即止,刹那间就令杀伐无情的朱元璋,忽然似被闪电击中。以《国初事迹》的说法,老皇帝当场就流泪了,继而总算网开一面:洪武十三年这场整肃风暴,也终于及时叫停。

这正是李文忠一番抗争换来的。

但李文忠也明白,过往甥舅情深的关系,这次彻底到头了。

之后的几年里,李文忠被免去一切官职,在家闭门谢客,但这场与朱元璋的风波,却终于成了心中的一个结。三年以后,四十五岁的李文忠身染重病,闻讯后的朱元璋,慌忙前来探望。

在许多史料的记录中,这是舅甥之间最为深情的一次长谈,二人一起回顾往昔的时光,讲起治国的得失,多年以来一直憋在心头,不曾为舅舅讲的话,弥留之际的李文忠,一口气全讲完了。

但更重要的是,朱元璋也告诉了李文忠自己的苦衷与对他的信任。谈话的结果,以史料的话说“大义释怀”,彼此的心结,终于解开了。

解开心结的李文忠,终于难得有了一段开心的生活。以俩个儿子的说法,父亲此后精神大好,不但饭吃的多了,又常习字写诗,还跨上战马出去骑了一圈,说哪天边关有事,他还要跃马扛枪,奔赴疆场。

得知这消息的朱元璋,也是高兴不已,还专门下圣旨,说听说你病情见好,朕非常高兴。一定要尽快康复,国家大事还需要你。

可事与愿违,因长年的战场厮杀过度劳累,李文忠的健康还是每况愈下。

洪武十七年农历三月,李文忠过世。

他的死讯,也成了朱元璋极度悲伤到震惊的打击:负责照料李文忠的淮安侯华中被降爵,其他医生都被杀头。李文忠本人更获得极高的荣誉,被追封为岐阳王。朱元璋以他惯用的方式:极其残酷的杀戮,悼念了忠厚善良的外甥。

而对于整个洪武年间的政治环境来说,李文忠的英年早逝,更意味着在朱元璋的身前,少了一条最重要的防火墙。在朱元璋晚年更加残酷的蓝玉案中,再也不会有一个李文忠挺身而出,来阻止一幕幕政治悲剧。

李文忠当年劝阻朱元璋大肆屠杀功臣的那一句话,更在朱元璋过世后应验:谁来为国效力疆场?

在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中,正是由于残酷大案后,朝廷军事人才的极度凋零,才使造反的燕王朱棣夺了江山。

特别唏嘘的是,在对抗朱棣叛乱的最关键性时刻,建文皇帝朱允炆病急乱投医,竟启用了李文忠的长子李景隆,孰料老子英雄儿草包,自我感觉良好的李景隆,几下就被深得李文忠兵法真传的朱棣打得落花流水,最后更无耻叛变。

朱棣登基后更不被待见,长期遭到软禁。

这个战功显耀的武将家族,就这样唏嘘凋零。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这位评书里蒙冤到虐心的功臣,却是明朝堪称完美的开国神将”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