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杜佳骏
昨天我们聊了聊《通灵少女》,戳此回顾:这个蚵仔煎还不错吃!这部少女神棍剧还不错看!后台便有朋友提起了《植剧场》。
植剧场的确是台湾近年最有口碑的剧作之一。
这一从2016年开始推出的单元剧,真的可以说是集合了台湾的众多精英,导演方面除了有蔡明亮这样的大咖外,还有陈玉勋、王小棣、瞿友宁、王明台、许杰辉、徐辅军、安哲毅等知名和新锐导演投入创作。演员方面则是邀请杨丞琳、吴慷仁、蓝正龙、柯淑勤等金钟影视后一起出演。
其实除了这些老牌演员,这一系列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育24位台湾的影视新星,推动台湾影视业的发展。而台湾当局更是拨款5500万新台币作为补助,这在海峡对岸真不是一笔小数目了。
杨丞琳主演的戏剧《荼蘼》
植剧场系列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爱情成长、惊悚推理、灵异恐怖、原著改编,每一类型有两部剧,仿照美剧的模式,每一部大概六集,一集80、90分钟的样子,所以一天刷两部也是so easy。
目前电视上正在播的是灵异恐怖单元,而原著改编单元正在拍摄中。在已播出的剧中,我最喜欢的就是爱情成长单元里的《荼蘼》了,真的很有意思。(是的,我就是不敢看恐怖片=。=)
《荼蘼》中,泡面公司员工郑如薇(杨丞琳饰演)和男友汤有彦(新人颜毓麟饰演)相爱三年后,偶然有机会去到上海进一步发展,两人决定一起去追求“上海梦”,但突如其来的意外让汤有彦放弃,而郑如薇陷入两难。
剧本也是从这里开始巧妙地分成两条线,一条是方案A,去到上海的郑如薇,另一条是方案B,继续待在台湾的郑如薇。
Plan A——去到上海的郑如薇自然是很多女生所想成为的样子的化身:独自、自尊、自强,最后独当一面,踩着十厘米的高跟鞋出入上海高档写字楼、豪华商圈,不开心了就买买包、开开餐厅、炒炒股票、买买房子,甚至还遇到了霸道总裁,但这一人物的缺憾就是孤独、寂寞、思乡。(杨丞琳六集里面换了几十套衣服吧,当真是预算足够)
而Plan B——留在台湾的郑如薇,也是很多新时代女性所反对,但恰恰是现实生活里大多数女性的缩影:为了男票一再妥协,怀了孩子,辞了工作,当上了全职家庭主妇,早起晚睡,洗衣做饭,照顾一家老小,连口红都从来没涂过,更别谈穿套装、高跟鞋。
乍一看当然都选女王范儿,但Plan B的每一步的转折、妥协都会让你觉得情有可原,如果是你,你可能也会一步步“堕落”到这般田地。
编剧用这样的对比来呈现女性两种截然不同的道路,的确是现在很多人所思考的问题:自己要成为哪一种人。
尽管有着过于理想化、典型化的弊病,因为大多数人都是生活在两者的中间,但总体来说,的确是提供了可讨论的文本和空间。
不过最大的败笔是结局。看似天马行空地让两个郑如薇以魔幻现实主义的方式见面、对峙,本意是要引起直接的冲突,但最后却生硬地陡转直下,宣布Plan A的失败,以7000多台币一夜的酒店完成Plan B的幸福追求,强行扭转结局,像是故意为Plan B扳回一局,隐隐透露出女性还是应该为家庭牺牲,最后才能消除寂寞、得到真正的幸福的理念。
更为糟糕的是为了转身安抚广大独立女性,又让上海郑如薇跑去印度找到携款潜逃的霸道总裁,“从此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exm?也太过梦幻了吧。
还让我觉得有趣又好笑的是上海这一地点的选择,有本事选最爱的东京、首尔、纽约啊,所以这样的“上海梦”是台湾社会与经济的写照。
台湾影视业不景气是不争的事实,经济上也早不是当初的亚洲四小龙了。不管官方再嘴硬,至少民间涌向大陆是现实也是趋势。这很自然,但有趣的就是很多人想赚大陆的钱,但心里却不想承认,或者手里拿着大陆的钱,回台后就是另一番模样了。
比如向来台湾以自己使用繁体字为傲,是为正体是为正统,这样才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但时常会表示不喜欢简体字也没办法,大部分工作都是大陆人给的。
这种“有钱的是大爷”的无奈、哀怨,我也是见到过很多次。也难怪不少台湾人会觉得香港亲切,毕竟曾经都是小龙,有种惺惺相惜的感觉,尽管对方并不爱搭理他们。
而在这部剧中也有体现,细心一点的话就会发现里面“大陆人”的角色大多是喜欢八卦、背后说人之类的不讨喜的角色(虽然有时候听上去做作的大陆腔想让人快进),就算是上海很有手腕儿的霸道总裁也是“香港的空降”。还是有不少一部分人感情上不愿意面对大陆的崛起。同样的情结,在之前的《通灵少女》中也有简单提及。
从这里,至少可以看到两对矛盾——
追求政党理念的台当局VS以经济利益为首要导向的民间;减少甚至剪断与大陆之间连接的企图VS息息相关、无法割离的文化渊源的现实。
这些故事,都是生活的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