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点击上方“影视强音”关注我们
吴莉莉,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讲师、文学博士。
央视社会与法频道的品牌节目普法栏目剧以普法为宗旨,采用观众喜闻乐见的栏目剧形态,讲述了一个个发生在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鲜活故事。普法栏目剧所形成的特定的叙事伦理、精品化的制作理念,使得其在各电视台众多的法制节目中脱颖而出,广受欢迎。
理性伦理与叙事伦理相结合:在栏目中演戏、在戏中做栏目
人之为人,离不开基本的伦理,人类理性的核心便是伦理意识。不同的时代、地区、民族会形成不同的伦理环境与伦理语境。一个文明的社会通过法律的形式捍卫一些基本的伦理规范,并对破坏这一规范的个人或群体进行相应的刑事处罚或道德谴责。普法性质的活动是对人类理性伦理的强调,然而,于普通大众而言,对抽象的理性伦理的强调往往成为浮于表面的说教,很难融入日常生活和行为举止之中。而电视是一种重要的传播媒介,各地电视台曾制作不同类型的法制节目,如重庆卫视的《拍案说法》、广西卫视的《警戒线》、北京卫视的《大家说法》、山东卫视的《道德与法治》等,邀请律师名嘴点评案件、追踪案发现场、直击庭审交锋、宣传社会理性伦理。央视普法栏目剧则在栏目中演戏、在戏中做栏目,讲述一个个有名有姓的主人公的伦理故事,其弘扬正气、震慑罪犯、宣传法律的意图在一个个故事的叙述中被观众纳入自我的生命感觉之内,使得整个节目的理性伦理与叙事伦理并重。
譬如对于邪教组织的罪行,大家的自我感受可能并不真切。普法栏目剧《忏悔之门》讲述了李冬梅的悲剧故事:本性善良的李冬梅在孩子丢失、丈夫车祸昏迷不醒,内心极为迷茫脆弱的时候,被邪教组织诱骗一步步坠入深渊,害死了自己的丈夫,“奉献”了所有财产,成为邪教骨干力量,最后差点儿奉命亲手杀了自己找寻多年的儿子。邪教组织骗取钱财、蒙骗信众的罪恶随着李冬梅故事的展开昭然若揭。观众在观看层层深入的剧集时对李冬梅牵肠挂肚,既同情又气恨,对邪教组织也有了真切的认识。该剧很好地达到了揭穿邪教真实面目、警醒人们防止邪教诱骗的理性伦理教育目的。
为了使一个个故事叙述得真切、具体,令观众感同身受,普法栏目剧设置了不同的系列,如“古镇奇谭”系列剧、“我本神探”系列剧、“乡村法官”系列剧等。“古镇奇谭”系列剧将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个具体的古镇上,古镇独特的风土人情成为叙述的一部分,主人公作为外来者进入小镇,随后发生一些奇怪的案件或使多年的旧案真相暴露。“乡村法官”系列剧以农民出身的基层法官老张为线索人物串联剧集。张法官长期兢兢业业地在基层法庭上组织工作,他以一副热心肠和对农村情况的了解,在情与法之间找寻平衡,巧妙化解农村民事矛盾纠纷。“乡村法官”系列剧中,一批质朴的农民形象性格分明、栩栩如生,他们各自的人情故事、生命感觉与法律道理结合在了一起。
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普法栏目剧突出电视作品的理性伦理教化功能,因而在悬念设置、误会运用、故事铺陈衍生等方面都有所克制。每一剧集开始于主持人对故事中人物身份、境遇的简单介绍,迅速将叙事的重点聚焦到引起我们思考的伦理事件中。结束时,主持人点评故事中涉及的法律道德知识,帮助观众保持清晰的逻辑思维,同时起到普法的理性伦理目的。值得一提的是,普法栏目剧的主持人点评既不是带有强烈主观感情色彩的解说,也不是冷冰冰的旁观论断,而是融于故事之中又超于故事之外,采用了语调平和、庄重大气的新闻式叙述,令观众在伦理感受上易于认同。例如,系列剧《听见凉山》大结局时,主持人屠化弹起吉他,唱起了故事中的主题曲之一彝族歌曲《不要怕》,鼓励青年人在追梦途中遇到挫折、失败乃至绝望时要勇敢无畏,理性伦理教化的同时也体现出对青年人的关怀。
关注个人伦理身份的演变:犯罪者活该?
中国的法律传统使得普通民众只要提及犯罪案便觉得犯罪者本性为恶、理应受到法律制裁,但现实生活中,很多刑事犯罪往往起源于一时的冲动、一时的软弱、某种不得已或误会,造成了人生悲剧。普法栏目剧中,很多故事细致地描绘了个人伦理身份演变的过程,以生命感受对一个个主人公生活际遇的理解贯穿始终,从而使观众对人性、对于“罪”的产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三面人》主人公陈响根的故事尤其具有代表性:陈响根以元州县高考理科状元考取了京州医药大学,成为全县的光荣。然而,因相恋多年的女友阿芳被人强奸后卧轨自杀,陈响根盛怒之下杀死了施暴者,从此亡命天涯。他流浪到海州,认识了患有精神病的女人阿芹。阿芹的丈夫付春江在一次野外游泳时溺水身亡,当时阿芹已怀有7个月身孕。陈响根怜惜阿芹及其腹中胎儿,便以付春江之名担负起了照顾阿芹母女的责任,靠收废品为生,艰难度过了18年。从元州的陈响根到海州的付春江,被揭发身份后接受法律裁判,原本的天之骄子成为了痛苦的“三面人”。陈响根冲动之下杀死了强奸犯,触犯了刑法。潜逃的25年里,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噩梦缠绕,成了罪的囚徒。但他又并非大奸大恶之人,他勤勤恳恳地劳作,对患精神病的“妻子”多年细心照料、对捡来的“女儿”视如己出。观众既感动于陈响根本质性情的善良、勤恳以及了不起的奉献精神,又认识到法律的不可逾越,替天行道、匡扶正义在当下的伦理范畴内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我的萝卜惹了谁》的故事主人公是老实、勤恳的农民孙根生。孙根生在地里种了一片新品种的萝卜,指望丰收后卖个好价钱,平日里对这片萝卜细心呵护,不料派出所在抓捕犯人的过程中踩坏了即将收获的萝卜。孙根生不依不饶地向派出所要赔偿,派出所所长冯正龙在抓捕犯人的过程中手臂受伤,他不理解孙根生的举动甚至有点愤怒,双方产生了一些矛盾冲突。如果不是张法官从中协调,很可能会酿成大的刑事案件。在这个故事中,矛盾双方都没有作恶之心,孙根生是老实的农民,冯正龙是执法人员,然而生活中偶然的误会叠加,若当事人不能退一步为对方处境考虑,很有可能发生悲剧。
无论从哪个角度上说,罪行的发生、个体从“人民”沦为“罪犯”都是社会与个人的悲剧。普法栏目剧对个人伦理身份演变过程的细致呈现,体现了其伦理关怀的重点不只是威慑与惩罚,更在保护普通个体免于沉沦。
介入日常生活的叙事伦理:人人为戏、戏为人人
除一些特别剧集之外,普法栏目剧更多的是对当下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关注。尽管日常生活充满重复、平庸、一地鸡毛,但任何人的物质生存、精神状态又都不能脱离日常生活。电视参与着当下中国普通家庭日常生活的基本建构。主张“人人为戏,戏为人人”的普法栏目剧在某种程度上介入了观众的日常生活,每天上演的是贴近大众的人或事,带着生活的油烟气。昨天隔壁小区发生的一幕今天晚上或许就会在普法栏目剧中上演;最近人们在报纸新闻上看到的内容很快就会在普法栏目剧里被涉及;普法栏目剧中探讨的话题也经常成为人们闲暇时聊天的内容。剧中的人物并不是了不起的伟人,而是大家熟悉的朋友或者怜惜、同情、愤恨的邻人。
2015年,政府放开了“二胎”政策,必然对许多家庭产生影响。《我要生二胎》反映了职业女性因是否生育“二胎”所面临的家庭矛盾。一个女性处于事业的上升期,生“二胎”会影响到当下的工作,所以儿媳妇不愿意生;而中国传统的家庭伦理观是“多子多孙多福气”,婆家长辈往往希望儿媳妇能够多多开枝散叶。对于“幸不幸福是否建立在多生孩子的基础上”,婆媳俩的伦理观念发生冲突。《秀才遇上兵》通过讲述农民工马尚文在煤矿工作时受伤索赔医疗费用引起的民事纠纷,提醒外出务工者要与用工方签订劳动合同,平时注意保存相关证据,一旦自身权利受到侵害,可以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除涉及基本的法律道德规范,偷盗抢劫他人财物、杀人、奸淫妇女等刑事犯罪之外,普法栏目剧还关注当下社会发展进程中新出现的一些伦理道德问题、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以取乐或发泄为目的的虐待动物行为(《虐猫疑云》)、家庭暴力行为(《苍天有泪》)、校园暴力现象(《同学会》)、腐败问题(《漩涡》)、拐卖儿童(《血莲花》)、拐卖囚禁妇女(《同骨山》)、酒驾肇事(《顶包》)、黑苦力(《苦窑》)等。“看普法故事,品百味人生”,普法栏目剧汇集了日常生活中发生的一个个“拍案惊奇”,为纷繁人世作日常浮世绘。一些观众甚至形成了每天按时坐在电视机前看普法栏目剧的习惯,观看普法故事几乎成了他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总体而言,普法栏目剧以多层次集中伦理叙事,书写人生百味,建构当下的法制生活,获得了观众的认可。当然,节目有一些地方仍需改进:比如有些故事设计得过于恐惧、离奇,如《零点钟声》《月光水塔》,使得整个故事的伦理导向似乎是引导观众侦破离奇恐怖的案情;专业演员不够,一些演员反复出现在大大小小不同类型的角色里,令观众不太适应;一些伦理结的设置意义不大,为了伦理而伦理,没有必要。
“影视强音”依托中国影视业界、学界专家等高端行业资源,介绍《中国电视》杂志优秀刊文,关注中国影视领域政策方向、业内动态、专家评论等。
突出品位性、权威性、服务性的“三性”基调,拒绝庸俗、媚俗、低俗的“三俗”话题,致力于提供业内需要的最权威信息!
长按二维码可关注
“影视强音”微信公众平台投稿邮箱:Tvlishihui@vip.
微店名:中国电视
快速进入选购!
杂志订阅、图书购买可长按二维码或扫一扫进入“中国电视”微店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