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回忆者,虽说可以使人欢欣,有时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丝缕还牵着已逝的寂寞的时光,又有什么意味呢,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鲁迅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曾用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曾字豫山,后改豫才,曾留学日本仙台医科专门学校(肄业)。“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浙江绍兴人。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民主战士,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重要参与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毛泽东曾评价:“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鲁迅一生在文学创作、文学批评、思想研究、文学史研究、翻译、美术理论引进、基础科学介绍和古籍校勘与研究等多个领域具有重大贡献。他对于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社会思想文化发展具有重大影响,蜚声世界文坛,被誉为“二十世纪东亚文化地图上占最大领土的作家”。
鲁迅先生的小说,从小学一直到高中,都有被收入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给我的印象也都颇为深刻。
孔乙己“茴香豆的茴有四种写法,无赖调戏小尼姑的手段”,人们对于革命的懵懂无知,以及对小人物的肆意嘲笑和捉弄,都集中体现在孔乙己这个人物的身上,最后他悲凉的离开恰也印证这一点。
祥林嫂在一片祝福声中老去,子君也在人们的轻视中走了,她们都是勤劳朴实的女子,处处遭遇生活的不幸与折磨,但是安于这样的生活,没有能力,没有追求,自然也失去了情怀,所以祥林嫂没能摆脱最后的厄运,而子君虽有当初勇敢无畏同居的决心,但也难逃被弃的结果,一句“我不爱你了”便可断送一个女子余生的希望与幸福,这是怎样的悲哀呢?也许先生在写文章时早有感慨吧。
华小栓为治病吃了蘸血的馒头,夏家孩子为革命在狱中流血牺牲,革命者的血并不能治病,但可以唤醒有觉悟的志士仁人投身于救国存亡的的革命运动当中,所以这血决不是白流,从最后的结果就可以看出:夏家孩子的坟头有人送来了排列整齐的花圈,而华小栓只有青青点点的小花。
不管当下社会对于先生的小说有怎样的争议,但每一个人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吧,所谓民族思想,多少需要一点“冷眼旁观”。
时局动荡,人心麻木,遂弃医从文,然几千年的封建思想,想改变并非一朝一夕,通过呐喊,唤醒沉睡的人们,希望越来越多的人能够醒来(言辞锐利刻薄,这声音也的确称得上呐喊了)。
关注小编,遇见有趣的灵魂和甜甜的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