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梦见观音菩萨 梦见观音菩萨现身在我面前?

岑参拥有诗云:“暂时寻找彝族僧侣的话,野庙孤独。岸花藏物防儿,桂竹永丰路。

”出家人平心静气,心地善良,是一位适合一起聊愈心事,对他人提供帮助的好人。

俗事生活中,因红尘烦恼而选择步入佛门的静修者无数。表面清心寡欲假借吃斋念佛积累善行的人也很多。真正一心向善,如佛陀在世的又有几个,信“佛”者是否真的知道“佛”为何物,无人知晓,形式主义者乌泱泱一片。论为何如今会涌现出大批社会上的信佛人士,究其原因还是如今社会压力太大。大家都想借着信佛的信念,在身体力行上,减轻自己的负担。吃素使人身体轻松,前往寺庙,在青砖绿瓦中畅听佛经,与僧人一同聊天,倾吐烦心事。山间常静,与自然更多的相处,让人忘记烦忧。

有缘人自小注定

相比起为信“佛”而修行的人,我们今天的主人公更像是“天选之子”,他叫陈多兴,在五岁那年,就被云游的僧人告知和佛有缘。或许是从小就被这位僧人的话影响,他吃素念佛,从不杀生,虽家境贫寒,但也不影响他有一颗向佛学习的心。他的老父亲在僧人走之后不久就去世,留下弱小的他和母亲相依为命。由于食物的缺乏,生活的贫苦,让他变得更加瘦小,但他步伐稳健,眼神明亮,生活的苦难对他外表没有特别大的改变,却让他比同龄的孩子更添一份平常心,14岁就看淡生活中的常事,虽然生活在底层,也不对外界心生羡慕。

他在家中常常读佛经,靠着勤奋和天赋,自己读会许多经文,也识得很多字,算是无师自通。一定的学识让他在参悟世事时,不再疑惑,可以条理清晰的表达自己悟到的真理,也可以更好的帮助前来找他寻求帮助的人,而这么多年过去。在他十六岁那年,终于正式剃度为僧,发号觉定。

潜心修行之余还要帮母亲干农活,年迈的母亲看着孝敬如此的儿子,眼里尽是心疼,却只能默默支持。白天干完家里的活,晚上他还要回到寺庙敲钟念佛,一直坚持,风雨不改,一天也未选择停歇。后来老母亲去世后,他终于可以得到片刻的歇息,但他没有选择在寺院清修,而是去云游四海。所到之处,只要看到有难民都会尽自己的能力去帮助,不管是七八十岁的老者,还是黄发小娃,不论长幼尊卑,都会不遗余力的进行帮助。

时间一日一日逝去,释觉定已游历中国许多地方,最终来到安徽省安庆市太湖县北中镇的金龙山,本是在此短暂的停留,但一天晚上他做梦梦到观世音菩萨。菩萨给他托梦,告诉他现在住的地方原来是一座庙宇,因为特殊原因,现在已经夷为平地,并且希望他将这座庙宇重建起来,恢复昔日的生机。

释觉定第二天醒来就找来工人,开为修建庙宇做准备了,没有钱财的他,用自己的耕地作为酬劳付佣金给工人。经过他和工人的几天劳作,终于将地基建好,然后他就让工人们带着酬劳回家去,接下来的每一件事都是他一个人亲力亲为完成的。院子、草屋,一砖一瓦都是他翻山越岭从金龙山下背上来,再用自己的双手搭建,每日如此,竟然一干就是四十多年。

这43年,他的身影每日穿梭在金龙山间,坚持不懈,他的虔诚也被山间的居民看在眼中,大家都十分佩服这个虔诚的人,认为他是真的佛陀转世。就在他的日复一日的坚持下,这座曾消失于山间平地的庙宇又重见于人,取名为“正觉寺”,在释觉定43年的坚守与劳作后,正式开门迎接香客。

经历一年又一年春秋冬夏,如今的释觉定已经八十多岁,岁月给寺庙的青砖添上几分苔痕,茅草屋也成为瓦房,他却一如往常,步履轻健,四下皆空,在这小小的寺庙院落里,从没摔过跟头,或许就是佛祖看到他的诚意。他将一生都献给“正觉寺”,将善良带给世间疾苦的众生,诠释的正是“佛”的理念,展示出的都是他最宝贵的心血。

割肉救母,孝心感动天地

佛教佳话,佛主割肉喂鹰。释迦摩尼在还没有成佛之前,苦修参禅时,天空中一只老鹰追逐一只鸽子。释迦摩尼为救鸽子对老鹰说:“请您不要吃这只鸽子,上天有好生之德。”老鹰却回答道:“若我放这只鸽子离开,我就会被饿死,好生之德从何而来?”释迦摩尼说:“我愿意用同样重量的肉来换取鸽子的生命。”于是他就拿出一个秤,把鸽子放在秤的一边,开始割自己的肉放到另一边。奇怪的是,鸽子小小一只,这秤却始终不平衡。最后他割完自己最后一片肉的时候,真正的佛祖诞生了。

现有陈多兴割肉救母,孝感天地的佳话。释觉定还未出家时,母亲在父亲走后不久也突发疾病,卧床不起。看着骨瘦如柴的母亲,他心里十分担忧,家里却只能请一些赤脚郎中给母亲诊治,抓药的钱都不够,母亲的病也一直未见好转。于是释觉定只好割下自己胳膊上的肉,熬汤给母亲吃,母亲逐渐痊愈。

人们都说这是上苍被他的决心感动到,是他积累的善行的福报。尽管这件事很有可能是人们为表现他的孝心引用的佛祖割肉喂鹰的典故,但他的孝心在乡里之间是人人可见,这也是他佛教徒的慈悲之心的体现,见不得人间疾苦,关键时刻甚至能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苍生百姓。

苦行,是对人生最好的修行

释觉定每日一碗清粥,碗中依稀可见有几粒米,和米汤别无二异。他的日常生活简单的粗茶淡饭四字已经不能形容,盐味在他的生活中都很少见,日常的青菜只需要简单的水煮烹饪就是他的美餐。他的人生,没有过分的追求,苦中带着自己的精神理想,做个“苦行僧”,是他对佛门中人的言传身教,也是他一生的角色。人间疾苦一生,他更愿意去渡他人,于渡人中渡己,苦是修行的必经之路。

夏日鸣蝉,秋日过蚁,再渺小的生命,他也不愿意伤害它们。甚至蚊虫叮咬,也不会动手驱赶。世间红尘于他早已是俗世之物,柴米油盐食物,他仅取维系生命所靠,决不多取一瓢。穿的是百姓丢弃的衣服,缝缝补补这么多年,一件“百家衣”陪伴他四十多年。百家衣就是他的袈裟,旧物新用,陪伴他到如今八十多岁,无论是早春盛夏,还是寒秋戎冬,他身上永远是这件衣服,不见改变,若破就再将其缝补。于自己之力节约环保,帮助百家百姓减少丢弃衣服,浪费的恶行,于他而言,也是一种行善积德,也是一种普渡众生。

地球万物,皆有奥秘,“佛”或存在人心之中,是抽象的形象,但其信念可支持信佛者积善心,行好事,或许只是移步留脚下的弱小生命一条活路,也会见证“佛”在人心中的积极影响的瞬间。

资料来源:

《晚过盘石寺礼郑和尚》

《六度集经》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