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读辛弃疾的单词,首先了解他的人生经历。
他出生在沦陷区,才华横溢,文武全才,22岁时率领自己组织的帝锦义勇军,皈依了南宋。对他说:“找到了组织。”他希望依靠南宋朝廷的力量赶走金军,恢复宋江山。
但事与愿违,他终其一生也没有找到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他在归附南宋朝廷的的四十六年里,约有二十年左右被放废家居,在职任官时,他担任的也多是地方行政长官,与抗金复国毫无关系,这与他的人生理想相去甚远。(辛弃疾像)
他抗金复国的志意有多强烈,积攒在胸中的苦闷就有多强烈,或许正是因为他被去职闲居的时间足够久,他才有机会、有生活经历、有感情积累去创作大量的诗词作品,这对于我们来说,是幸事,对于辛弃疾来说,则显然是人生悲剧。
他的感情充沛,才华横溢,他报国意愿强烈,感情炽热!所以,他的诗词中浓缩了他的人生与阅历,他的才华与寄托,他的壮怀激烈,他的愤懑悲切,都在诗词里交汇!
让我们来读辛弃疾的一首词吧,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全词一百六十个字,十二句,句句用典却浑然天成,让人惊叹!全词如下: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这首词有个很长的标题:“邑中园亭,仆皆为赋此词。一日,独坐停云,水声山色,竞来相娱。意溪山欲援例者,遂作数语,庶几仿佛渊明思亲友之意云。”我们说过,这种给词起标题的做法起大兴于苏东坡,在辛弃疾这里已经成为常态。先说这个标题:
(《贺新郎》词意)
据考证,这首词作于宋宁宗庆元四年(公元1198年)左右,这时,辛弃疾已经被罢职达四年之久。这里的“邑”,指的是铅山县,辛弃疾在江西铅山县建有寓所,带湖居所失火后辛弃疾举家迁到了这里。“仆”是词人的自称,“停云”,指的是“停云堂”,词人在寓所给自己的居处起名“停云堂”,取名于陶渊明《停云》诗。“意溪山句”意指溪山想援用邑中诸园亭的先例(要我也赋一首《贺新郎》),后面一句,是因为陶渊明的《停云》诗的序说:“停云,思亲友也。”《停云》四首四言诗全诗是写想和亲友同饮而不能如愿,因此词人这样说。
逐句说一说:
甚矣吾衰矣。这一句的典故出自《论语·述而》:“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孔子是钦慕周公之道的,他没有梦见周公是说自己的道“行不通了”这一用典用得很省事,就是把“也”改成了“矣”,目的也简单,就是押韵。作者引用这个典故,是在表达自己志意“不得行”,因为这一年,词人已经49岁,人至半百,是真的有点太老了,这一句引用里,有太多对岁月蹉跎的慨叹。
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余几!这一句是本词少数没有典故的句子,他在叹息,叹息平生曾经一同出游的朋友零落四方,如今还剩下多少?这实在让人惆怅。
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这一句典故出自唐代李白《秋浦歌》:“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所谓“空垂”,就是白白发愁。“一笑人间万事”,意思是说,对于人间万事,还是一笑置之吧。这显然是沮丧和失意的牢骚之语。
问何物、能令公喜?这里的“公”,是作者自指。这一句的典故出自《世说新语·宠礼》:“王珣、郗超并有奇才,为大司马所眷拔。珣为主簿,超为记室参军。超为人多须,珣状短小。于时荆州为之语曰:‘髯参军,短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意思是说:王珣和郗超都很有才,受到大司马桓温的赏识提拔。王珣担任主簿,郗超担任记室参军。郗超胡子很多,王珣身材矮小。荆州有几句歌谣:“大胡子参军,矮个子主簿。能令公喜,能令公怒。”作者使用此典,是说还有什么能真正让我感到快乐?什么事情都不能让我高兴,这是悲愁之语,是眼看年华老去,功名无望的悲愁。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一句也有典故,《新唐书·魏征传》:“帝曰:‘人言征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你看,辛弃疾即便是在万般无奈之下,他也不消沉,他仍然是自信的,这里,他以魏征自比,我看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青山看我也是一样,多自信!魏征是唐太宗时名臣,而唐太宗也比较能接受他的意见,词人以魏征自比,也是希望能遇到真正的肯定自己见解的皇帝。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情与貌,略相似。这也是这首词少有不用典的句子,是说山和人的形貌都妩媚,联系上面的自信,他的心里又是多么自信,多么阳光啊!
一尊搔首东窗里。词转下片,词人从悲愁中跳脱出来了,但仍觉得举世无朋,思亲念友。“尊”通“樽”,是樽的古字。同样用典,即陶渊明《停云》诗:“静寄东轩,春醪独抚。良朋悠邈,搔首延伫。”把酒一樽,在窗前吟诗,怡然自得,情绪是自适的,但是他仍然是孤独的,他希望能有朋伴,但与陶渊明诗中所写一样,知交都在渺远的地方,所以,接下来他说——
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这是直用典故:想来当年陶渊明写成《停云》之时也是这样的感觉吧。陶渊明《停云》所表达的意味,就是词人此时当下的状态,他孤独,举世无知音,真正懂他的人,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江左”,这里指东晋。“沉酣”,就是“沉醉”。这一句包含 两个典故,苏东坡《和陶渊明饮酒诗》:“道丧士失己,出语辄不清。江左风流人,醉中亦求名。渊明独清真,谈笑得此生。”杜甫《晦日寻崔戢李封》:“浊醪有妙理,庶用慰沉浮。”江南那些醉中都渴求功名的人,又怎能体会到饮酒的真谛?这两个典故合起来表面上看说东晋时的士大夫只知营求名利,实际上是在讽刺南宋当朝已经没有陶渊明式的饮酒高士,而只有一些追求名利的官僚。陶渊明没有知音,词人也是如此。
回首叫、云飞风起。酒酣之际,他回头朗吟长啸,云气会翻飞,狂风会骤起。这一句也有典故,汉代刘邦《大风歌》:“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大风歌是意气风发的作品,是功名成就的作品,写到这里,词人又渐渐意气昂扬了!
(词意图)
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不恨我不能见到疏狂的前人,只恨前人不能见到我的疏狂而已。这一句典故出自《南史·张融传》:“融常叹曰:‘不恨我不见古人,所恨古人不见我。’”疏狂只是词人的一种状态,他要表达的,其实是举世不见知音的孤独与惆怅。
知我者,二三子。这句所用典故大家都熟悉,是《论语》,其中《论语·八佾》:“二三子,何患于丧乎?”《论语·述而》:“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称弟子们为“二三子”,这里作者借用,指的是他的知己朋友。了解我的人,还是只有那几个朋友。辛弃疾的“二三子”无法考证指的是谁,但我们不妨把这个“二三子”看作是“少数知音”的代名词,甚至词人笔下包含的这个“二三子”,包含词中所用典故中的前人,包括孔子、陶渊明、李白等等……
(古时士大夫们的生活)
这是一首寄情山水的词作,但辛弃疾在其中包含了太多的世无知音的苦闷,以及对世间争夺名利者的不满。他非常喜爱这首词,根据岳珂《桯史·卷三》记载:辛弃疾每逢宴客 “必命侍姬歌其所作,特好歌《贺新郎》一词,自诵其警句曰:‘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又曰:‘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 ’每至此,辄拊髀(bì,大腿)自笑,顾问坐客何如”。
最让人惊叹的,是全词用一个个典故累积层叠抒发豪迈与自适,表达的却是罢职闲居的寂寞与苦闷。
(【爱唐宋词】之80,图片源自网络,版权归原版权方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