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币源于“削”,是一种困难文化的产物。
“削”是一种凹刃、背弧、柄的末端有环的小刀,是一种剖切、削割畜、兽、鱼、禽的生活用具。
刀币,分刀首、刀身、刀柄、刀环四个部分,刀首形似三角形,刀身和刀柄是相近大小的两个长方形,刀环为圆形。
刀币的刀背有折背、直背、弧背之分,刀首有尖首、平首之区别。
春秋初、中期,燕地及其附近的戎、狄等民族聚居区,铸造的“尖首刀”,形态和作为生活用具的铜削最为接近,也是最早出现的刀币形式。
春秋晚期到战国早期,位于我国东部地区、得盐、渔之力的齐国,也开始铸造刀币,历史上称之为“齐刀”。
齐刀体型较大,铸造工艺精良,币文工整秀丽,最引后世收藏爱好者注目。
流行于春秋战国时期的刀币,随着时间的延续,形制也一直在变化中。刀首与刀背之间的夹角,由锐角向钝角转化,即刀尖越来越钝,越来越平直。
刀身由上宽下窄,逐渐接近平行。
刀柄面背纹饰,在相当长的时期内,皆为两条直线,即“二直”,后来越来越简便,逐渐演变为钱面为二直,钱背减为一直,或面背皆一直,乃至无直或平背。
刀环先为圆形后为椭圆。
币面上的铭文,则呈增多趋势,先无文字,后有一字乃至多字。
刀币,因为铸造地区不同,形体各异,形成了“燕刀”、“齐刀”、“赵刀”三大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