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传统文化

白釉瓷器,干货看这篇!中国陶瓷历史文化简述(8):隋唐五代时期——南青北白和三彩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众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培养在数千年历史中发展起来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有着不同艺术风格和不同技术特点。陶瓷的发展史是中华文明史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陶瓷的发明和发展更具有独特的意义。英文中的"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和中国汉字一样,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载体。早在欧洲人掌握瓷器制造技术一千多年前,中国就已经制造出很精美的陶瓷器。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陶器的国家之一,而中国瓷器因其极高的实用性和艺术性而备受世界的推崇。

目前的国人,虽然日常用具都离不开陶瓷,每天都跟陶瓷打交道,但很多人对陶瓷的历史文化却知之甚少。不少人获取古陶瓷历史文化知识,渠道也不外乎收藏节目、收藏界人士、收藏书籍,既不系统,也不全面,还充满了鸡贼、尔诈我虞和铜臭味儿。从今天开始,我将从一个业余爱好者的角度,介绍一点点普及型的中国古陶瓷历史文化知识。水平有限,敬请包涵。请专业界和收藏界人士飘过,不要在此浪费您的宝贵时间。谢谢!


(八)

隋、唐、五代时期瓷器——南青北白和三彩


南青北白和三彩,即南方的青瓷、北方的白瓷、唐三彩,这是隋、唐、五代时期的三大主力陶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隋、唐、五代陶瓷史简略——“南青北白”


隋唐五代历时379年,这时期中国是世界上发展水平最高、国力最强盛、文化最发达的国家。既是亚洲中心,也是世界中心区域之一,在世界发展历史进程中,影响深远。隋代时间很短,只有39年,但他的历史地位,就如秦朝对于汉朝一样,为后继王朝——唐建立统一的强盛帝国创造了条件。尤其隋末大运河的开凿,长江流域的经济文化与中原黄河流域实现了融合,它的意义胜过当今的高铁,为随后的贞观之治、繁荣昌盛,奠定了基础。


白釉罐,隋,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


同样,在陶瓷史上,隋朝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在隋之前,北方几乎没有文字记载的瓷窑存在,考古发现的古窑址也很少,仅在北朝末期才开始瓷业生产。可见,此时北方的造瓷技术、水平、规模远落后于南方。


青釉印花带盖唾壶,隋,通高14.2cm,口径8.4cm,足径10.6cm


进入隋朝以后,南北瓷业开始有一个飞跃性发展,烧制的器物也明显增多,新涌现出一批包括河南安阳窑、河南巩县窑、河北磁州窑、安徽淮南窑等著名窑系,和前面介绍过的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存在的窑系一起,共同演绎出瓷业开始繁荣的景象。


青釉兔钮莲瓣纹权,隋,高12cm,底径12.7cm


隋朝最大的成就是烧制出了真正意义上的白瓷——白瓷虽然在北朝时已经开始出现,但真正烧制成功则在隋朝。从隋朝张盛墓(公元595年葬)出土的白瓷,虽然还白中泛青,留有南方青瓷的影子和特征,但和北朝范粹墓(公元575年葬)出土的白瓷相比,要好得多,胎釉中的含铁量减少,烧成温度高,施釉技术也有改进,器物的白度和硬度都有提高,器物的造型也要丰富,可见瓷器的成型技术在明显提高。从隋大业四年李静墓(公元608年葬)出土的白瓷,胎体洁白、釉面光润,釉面中已经完全看不出白中闪黄或白中泛青的痕迹,已经算是名副其实的白瓷了。


白釉奓斗,唐,高9.9cm,口径12cm,足径6.9cm

进入唐代以后,除了沟通南北的大运河,陆上海上的交通也很发达,沟通中西的丝路空前繁荣,唐代政治文化影响跨越出了国境之外,唐三彩的骆驼和人像中胡商形象就是丝路繁荣的记录。除了丝织品,瓷器也从海上陆上输出到国外。交通的发达,商业的繁荣,落后地区的开发,都为陶瓷制品准备了市场。陶瓷考古发现的唐瓷窑址之多是空前的,特别是北方瓷窑的增加超过了长江以南各地,陆续涌现出了一大批名窑,如河北邢窑、河北定窑(曲阳窑)、山西浑源窑、陕西铜川窑、湖南铜官窑(长沙窑)、安徽寿州窑、四川邛崃窑(固驿窑)等,为日后出现众多的名窑和南北制瓷中心奠定了基础。外销最多的记载是越窑青瓷和湖南铜官窑瓷器。

通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瓷业的特点,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分别代表了北方瓷业与南方瓷业的最高成就。这虽是事实,但实际上北方诸窑也兼烧青瓷、黄瓷、黑瓷、花瓷,也有专烧黑瓷与花瓷的瓷窑。北方诸窑中,很多瓷窑烧瓷历史较短,没有成规可以墨守,敢于做各种尝试和探索,釉色不厌弃青、白、黄、黑、绿、花,制胎可以两色重叠拉坯,形成纹理,不薄素雅,更喜富丽,代表了一种自信和进取的时代风格。在南方的唐墓也发现了相当数量的白瓷,却没有发现白瓷瓷窑,这是一个白瓷向保守的南方青瓷进行冲击的迹象。


青釉凤首龙柄壶,唐,仿波斯图案,通高41.3cm,口径19.3cm,足径10.2cm


在制瓷工艺上,唐人的最大贡献是在烧制工艺中普遍使用的匣钵装烧。


这就是匣钵,里面装的就是瓷器(现代图)

瓷器从匣钵中取出,光洁美观(现代图)


匣钵是一种放瓷坯的窑具,先在匣钵底部放一层细砂,再将瓷坯放入,盖上盖子,再放入窑炉烧制。匣钵的使用,使制品受热均匀,避免烟尘直接熏染釉面,并使制品互相隔离,不致粘结在一起,提高了瓷器的质量,同时可以充分利用窑室高度,提高装窑密度,增加产量。


巩县窑绞胎三足罐,唐,高11cm,口径10.7cm,足径15.8cm


匣钵创制使用早于唐代,但大量使用并作为工艺的常规,则在中唐以后。唐人烧出高质量的邢窑白瓷与越窑青瓷,也为以后的宋代名窑的出现准备了工艺条件。


郏县窑黑釉月白斑双系罐,唐,高17cm,口径9.7cm,足径10.3cm


唐代社会风尚和习俗对唐瓷的釉色和造型起了相当大的影响。


郏县窑黑釉蓝斑三足盘,唐,高2.9cm,口径15cm,足径10.2cm


中国的喝茶习惯是从唐朝开始的,唐朝盛行喝茶,士大夫、文人之间,更以饮茶为韵事,不仅讲究茶的色香味和烹茶方法,而且对茶具也非常重视。当时把茶碗叫做茶瓯,陆羽在《茶经》中,就曾对当时各地瓷窑所产的茶瓯,做了细致的比较和评论。孟郊、卢同、皮日休、郑谷、徐夤、陆龟蒙、韩偓等诗人,也都有赞美过茶瓯的诗句。


邢窑白釉碗,唐,高7cm,口径8.1cm,足径3.8cm


唐朝人喝茶的习惯和我们现在是不同的。唐朝人将茶叶末碾碎,倒入茶锅中煮一段时间,然后将茶分别盛入茶瓯中,喝茶时将茶水和茶渣一起喝下。


青釉花口高足杯,唐,仿金银器,口径8.5cm,足径4.5cm,高4.5cm


所以,唐朝不会有茶壶,因为不需要,那些有水注的壶,其实是酒壶。


白釉葵瓣口杯,唐,仿金银器,高6.2cm,口径7.5cm,足径3.4cm


唐朝人饮酒盛行,饮酒就需要酒局。朝廷和贵族使用金银器,老百姓和穷人用不起金银器,就只能用瓷器和陶器了。所以,这个时期生产的瓷器中,有大量器型是仿制金银器餐具和酒具的。

越窑青釉执壶,五代,高19.7cm,口径9.7cm,足径7.6cm


五代、十国的纷争乱世、群雄四起、战火不断是唐王朝的各种固有矛盾发展的结果,虽然后周政权有所建树,但由于时间短暂,没有完成统一。在一些地方政权割据的地区,由于采取保境息民政策,使得社会比较安定,包括陶瓷在内的手工业仍然有所进步和发展,吴越的青瓷就是例子。但是也正因为在天下分裂、割据的形势下,各地瓷窑之间借鉴、仿制以及市场竞争成为不可能,这种进步与发展又是有限度的。据记载,这个时期有一个柴窑,产著名的柴窑瓷器,但窑址至今没有找到,窑器也很少见。瓷业的新的发展繁荣,还有待于北宋统一全国。


青釉夹耳盖罐,五代,通高18.6cm,口径7.2cm,足径8.2cm


隋唐五代的重要窑场瓷器特征对比


越窑:窑址情况上集已经介绍过,此时分布已扩展到江苏宜兴等地。这时期越窑瓷器的主要特征是:产品种类丰富,釉色以青泛黄为主,光泽晶莹,唐初的器物胎体较厚重,一般无纹样,唐后期的胎薄质细,火候高,以划、印并兼刻、雕、镂、彩绘等技法装饰纹样,题材以花卉为主,也有禽兽、人物。秘色瓷就是这段时期烧制出来的,代表越窑的最高水平。秘色瓷就是这个时期烧制的。

越窑青釉花瓣口碗,晚唐,高3.6cm,口径14.1cm,足径6.5cm


婺州窑:窑址情况上集已经介绍过。隋唐时较普遍地在瓷器的胎外施用化妆土,使暗灰和深紫的胎色得到覆盖,烧出光滑滋润的器物。有的器物为青釉施大褐斑。


婺州窑器


岳州窑:分布在湖南省湘阴县城关及其他地区,因县得名。湘阴县唐属岳州,以前叫湘阴窑,唐代改叫岳州窑,是长江中游盛唐前重要的瓷窑。隋唐产品以碗、杯、盘、壶、罐为主,釉色有青、酱绿、酱褐、酱黄等多种,胎呈灰白、棕灰色,纹样以印、划、雕塑等技法饰出的莲花、卷草、几何形为多,也有人物和鸟兽等。


岳州窑青釉碗,唐,高8.1cm,口径16.4cm,足径8.3cm


湖南长沙铜官窑:湖南长沙铜官窑,斜坡长条形的龙窑,产品数量多,以壶、碗、盘为主,各式的壶是长沙窑最具特色的品种。玩具、文具用品、俑也不少。胎色多灰白,质细腻,不少器物是先涂化妆土后再施釉,釉色有青、黄、褐、白等。釉下施绿、褐等彩绘。以印、刻、划、剔、雕塑、镂空的技法饰出繁缛的纹样。釉下彩绘和在器物上题有文字是长沙窑的产品的特征。长沙窑的盛烧期在中晚唐,较早的壶及碟等与湘阴的岳州窑相近,可能是从岳州窑演变而成的。


褐釉模印贴花双耳罐,唐长沙窑,高19.2cm,口径12.6cm,足径14.2cm


邛崃窑:分布于四川省邛崃县固驿镇一带,就是之前介绍的固驿窑,窑床为斜坡长条形的龙窑,窑具中除常见的匣钵、锯齿形支垫、支钉外,还有环形的板托。唐代盛烧青釉下施褐、绿彩器,一般再无其他装饰。胎色呈灰或土黄、朱红,主要产品为碗、盘、杯、碟、壶、罐、钵及大量的动物玩具。


邛窑青釉褐彩四系罐,唐,高18.2cm,口径9.8cm,底径9.2cm


洪州窑:分布于江西省丰城县罗湖一带,也就是之前的罗湖窑。出土大量的青黄、酱褐瓷器,施釉前涂一层化妆土使瓷釉明亮。盛行刻划、模印的莲花和重环纹。产品中有各种形式的杯、盏等茶酒具。已发掘的遗址表明洪州窑兴盛时期为隋至中唐。


洪州窑器


中陈郝窑:之前介绍过,位于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邹坞镇中陈郝村。中陈郝的隋代窑,由火道、窑门、火膛、出灰道、中心柱、窑床、烟囱组成,平面略呈椭圆形,火膛与窑床交接处筑中心柱支撑窑顶。窑炉南边发现木炭,可知是以木柴为燃料。窑址出土遗物有三足支钉、支柱、托座、匣钵、垫圈、五齿支具、蹄形印模等。装烧方法流行叠式裸烧法,有的小型器物可能是装在匣钵中烧成的。器物有碗、罐、盆、盘、高足盘、钵、杯、盘口壶、器盖和砚等,以青釉瓷为主。唐代的器物增加了注壶和水盂,除了青釉外,出现了少量的褐釉。


中陈赫窑器


寿州窑:位于安徽淮南市,创烧于南朝中晚期,兴盛在隋唐,发现窑址10处,已发掘的窑炉呈圆形,窑具有匣钵。唐代除了烧造青、黑釉瓷外,主要是以氧化焰烧制黄釉瓷。胎色为淡黄红、青灰等。产品有碗、杯、钵、高足盘、壶、注子、罐、炉、枕等。寿州窑以烧黄釉瓷著称。



寿州窑黄釉高足盘,隋,高12.5cm,口径27.5cm,足径14.5cm


耀州窑:位于陕西铜川,于1959、1973、1984—1985 年进行了发掘。唐代的窑炉平面呈马蹄形,由燃烧室、窑床和两个烟囱组成,以木柴为燃料。产品以烧黑、白瓷为主,其次是黄、绿釉,还烧白釉褐彩、素胎黑彩、釉下彩等。釉下彩绘不见贴花,与湖南长沙窑的釉下彩的风格不同。1985 年重要的是发现了唐三彩的作坊和窑炉,窑内还出有桶状匣钵,三彩窑炉分布在作坊附近,约建于盛唐,连续生产到中晚唐。


耀州窑茶叶末釉注子,唐,高17.6cm,口径10.8cm,底径9.1cm


邢窑:位于河北内丘、临城,烧青瓷和白瓷,以白瓷为主,主要产品是碗、钵盆、杯、罐、瓶、壶、盂、高足杯、砚等,还采集到与唐代长安大明宫出土的“盈”字款白瓷碗一致的“盈”字白瓷片。窑具有支钉、三叉形垫片、支柱。烧造方法为叠装、套装和单件装。除青瓷和白瓷,并已用桶式匣钵烧成了细白瓷。邢窑在唐代的烧造很兴旺,白瓷的产量大、质量高,是中国古代的名窑,也是目前发现的最早烧造白瓷的窑址。


邢窑白釉壶,唐,口径7.5cm,足径7cm,高17.5cm


安阳窑:位于安阳市北郊洹河之滨。窑炉的形制是圆形,内径约1 米。窑具有支烧和垫烧的器托。产品以碗、盆、钵、瓮、四系罐、高足盘为主,还有瓷俑等。器物的胎色灰白;釉呈青绿色透明;纹样有刻、划或印的莲花、忍冬、草叶、波浪和三角纹。


白釉罐,隋,高19.2cm,口径9.7cm,足径15.2cm


巩县窑:位于河南省巩县,隋代始烧,唐代进入极盛,主要烧白瓷和三彩,巩县的大、小黄冶村窑是烧唐三彩的主要窑场,器物种类繁多,有黄、绿、红釉和搅胎器。还采集到唐代窑址中少见的翻制马、象、狗、骆驼,鸟、狮及器物部件、纹样的范模,并有单模、双模、多模之分。


巩县窑白釉弦纹匜,唐,仿金银器,高8.5cm,口径19.3cm


定窑:位于河北曲阳涧磁村,北方名窑,始烧于晚唐,五代时期窑的形制为马蹄形,皆用耐火砖砌建。火坑内残存木炭,说明是以木材为燃料。唐代的窑应与之略同。窑具有匣钵、支垫等。窑址内出土的制瓷工具,如楔子、釉座、铁刀、瓷凳等。唐代的产品以白瓷为主。


晚唐定窑器


隋唐五代时,还有磁州窑、郏县窑、鲁山窑、青羊宫窑、瓯窑、浑源窑、淄博窑、景德镇窑等窑口,这里不深入描述。


唐三彩


唐三彩,全称唐代三彩釉陶器,是盛行于唐代的一种低温釉陶器,釉彩有黄、绿、白、褐、蓝、黑等色,以黄、绿、白三色为主,俗称唐三彩。因唐三彩最早、最多出土于洛阳,是中国古代陶瓷烧制工艺的珍品。


唐三彩是一种冥器,是为了厚葬死去的人用的。唐代贞观之治以后,国力强盛、百业俱兴,同时也导致了一些高官生活的腐化,于是厚葬之风日盛。唐三彩作为一种冥器,曾经被列入官府的明文规定,哪一级的官员可以允许他随葬多少件,但是实际上作为这些达官显贵们,并不满足于明文的规定,反而变本加厉,加大数量去厚葬。官风如此,民风当然上行下效,于是从上到下就形成了全社会的厚葬之风,导致唐三彩迅速在中原地区发展和兴起。



从唐三彩的流行可以看出,那是的殡葬风气是相当腐败的,反映大唐盛世中社会治理等环境是比较宽松的,这是不是导致后来的社会动荡和唐朝灭亡的一个原因呢?


唐三彩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首先要将开采来的矿土经过挑选、舂捣、淘洗、沉淀、晾干后,用模具作成胎入窑烧制。唐三彩的烧制采用的是二次烧成法。先用1000℃左右素烧,将焙烧过的素胎经过冷却,再施以配制好的各种釉料入窑釉烧,其烧成温度约800℃。在釉色上,利用各种氧化金属为呈色剂,经煅烧后呈现出各种色彩。


釉烧出来以后,有的人物需要再开脸,所谓的开脸就是人物的头部仿古产品是不上釉的,它要经过画眉、点唇、画头发这么一个过程,然后这一件唐三彩的产品就算完成了。



唐三彩用于随葬,作为冥器,因为它的胎质松脆,防水性能差,实用性远不如当时已经出现的青瓷和白瓷。



唐三彩的色彩,主要依靠在陶坯上涂的彩釉,在烘制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而产生,色釉浓淡变化、互相浸润、斑驳淋漓、色彩自然协调、花纹流畅,是一种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传统工艺品。唐三彩在色彩的相互辉映中,显出堂皇富丽的艺术魅力。



唐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所以说唐三彩从另外一个侧面也反映了这种唐王朝的政治、文化、生活,它跟唐代诗歌、绘画、建筑其他文化一样,共同形成了唐王朝文化的旋律,但是它又不同于其他的文化艺术,从现代的陶瓷史上认为,唐三彩在唐代陶瓷史上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因为在唐以前,只有单色釉,最多就是两色釉的并用,在我国的汉代,已经有了两色,即黄色和绿色两种釉彩在同一器物上的使用。到了唐代以后,这种多彩的釉色在陶瓷器物上同时得到了运用。


从陶瓷史上有人考证,这和唐代当时的审美观点起了很大的变化有关。在唐以前人们崇尚的是素色主义,到唐代以后,它包容了各种文化,包括许多外来文化,这个时候从绘画、陶瓷、金银器的制作,形成了一个灿烂文化的特点。



世人总是以唐诗来看所谓的盛唐气象,而陶瓷艺术领域最能表现这种盛唐气象的则是唐三彩。




这不仅因为三彩釉器绚丽斑斓,富于浪漫色彩,而且三彩陶俑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就像一幅唐代长安、洛阳两地贵族风习与生活情趣的风情画,丰腴的贵妇,射猎的贵族,恭谨的文吏与女侍,牵骆驼的胡商,还有负重的骆驼,健硕的骏马......记录了开元盛世的富足与奢靡。


好,本讲就谈到这里,谢谢阅读。后续请看(九)宋辽金瓷器——美学的丰碑


老程家的业余文化生活

关于作者: admin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