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吕东编辑/朱曼]
云南省省会昆明东北300公里处有一个盛产芋头和苹果的地级市,名字叫昭通。
由于云贵高原地形崎岖,从省会昆明到昭通的火车每天只有一趟,飞机一个小时的航程,火车需要8个多小时。地面交通的不便,对当地经济发展造成严重阻碍,昭通一度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怎么让大山深处的群众脱贫致富,成为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的一大难题。
“搬不动大山就搬房,搬不动江河就搬人。”2019年初,正值全国脱贫攻坚决战决胜的关键时刻,中建二局承建的云南昭通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启动建设。
拍摄/观察者网 吕栋
一年时间过去,8866套安置房、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及市政道路已全部建好,昭通3.9万名群众不花一分钱迁入新居,告别深山“忧居”生活。
不过,老乡们搬出大山后能不能稳得住、怎么提高收入,外界了解的似乎并不多。
今年端午节前夕,观察者网参加了由中央网信办指导、国务院国资委联合中国建筑集团主办的“走进新国企•见证美丽乡村”活动,亲自走进卯家湾安置区,通过现场观摩、入户访谈,与搬迁群众代表、建设者代表座谈交流,对当地老百姓的生产生活有了更多认识。
云贵高原大山深处的城市(拍摄/观察者网 吕栋)
“一分钱没花,拎包入住”
“搬出大山天地宽,幸福家园卯家湾。”醒目的红色标语在初夏阳光照耀下,更显温暖与明亮。幸福大道两侧,一栋栋依山而建的淡黄色板楼错落有致。
“我自己以前真是没房子,遇到国家好政策,现在房子一分钱没花,也没有出一天工,就这样拎包入住,这么大一套房子就赠给我们了。这个政策太及时,对于我们来说这个恩情真是一辈子都还不了。”人到中年的胡嘉良激动地向观察者网讲述道。
胡嘉良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搬到卯家湾安置区前,胡嘉良是昭通市巧家县崇溪镇建档立卡贫困户,老家的房子都倒塌了,也无力盖新房,夫妻俩带着两个孩子在福建泉州打工,居无定所,用一份工资养活一家人。
搬迁前的贫困区群众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安置区建好后,胡嘉良一家从几十平的出租屋搬到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家住8楼,125平米3居室,上学、交通、购物都在家门口。
在政府支持下,胡嘉良承包了当地的香菇大棚,并带动搬迁群众实现“家门口”就业,妻子则在一家珍珠加工厂工作,夫妻二人年收入达8万元,成为当地勤劳致富的奋斗者代表。
“2019年12月20日,我们和其他搬迁群众一起搬到这里。搬家的东西都没让我们提,都是党员和志愿者帮我们提上来的,物业已经提前把卫生打扫干净,感觉内心十分温暖,所以感觉党和国家真好。”讲起当时搬家的场景,胡嘉良仍记忆犹新。
胡嘉良家中的花草植物 拍摄/观察者网
事实证明,告别穷山坡,搬到新城区,才能开启新生活。
来自昭通永善县大兴镇骆丘村的吕正金已经72岁,以前住的地方,海拔高、地不肥,只种得出玉米、土豆(洋芋),房子也是漏风漏雨。自从儿子去世后,他与两个孙子相依为命,生活过得十分艰难。
能够免费住进70多平米宽敞明亮的新楼房,老人说:“这一年过得真快,脱贫攻坚也取得全面胜利,做梦都没有想到能免费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世世代代都要感共产党的恩,记住党和政府的情。”
“以前想吃个啥必须等到赶场的日子才能买,现在楼底下就是超市,一应俱全!尤其是孙女上学,以前要走两个多小时才到得了学校,都是山路,还要过河,现在校车接送上学太方便了。” 在社区医院,医护人员正在为65岁的搬迁户蒋文德做免费健康体检,老人格外珍惜眼前的生活。
搬迁前,当地学生上学路程十分艰难
搬到安置区后,学生上学更方便
“一年完成三年的工程,只有央企能够做到”
时间回到2019年初,中央一号文件把脱贫攻坚作为首项硬任务。彼时,昭通是全国贫困人口最多的地级市,全市11个县(市、区)中,有国家级贫困县10个。
让昭通群众整体脱贫,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硬任务。关键时刻,中建二局承建的云南昭通鲁甸卯家湾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项目启动建设。
中国政府网截图
中建二局工作人员向观察者网介绍,卯家湾项目是大型跨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占地3700亩, 总投资53.08亿元,总建筑面积122.7万平方米。包含安置房66栋8866套,2所学校、4所幼儿园、1个卫生院、6个社区卫生室以及市政道路等多项内容。
“不是建一个安置区、而是建一座新城”,始终是卯家湾安置房项目的定位。从建房到建城,建设的内容更丰富了、体量也更大了, 挑战也就更大了。
观察者网了解到,建设高峰期,项目每天需要工人4000人,而鲁甸县城原住人口不到6万人、且周边多个项目同时建设推进,建筑企业的工程总承包能力必须经受住考验。
面对严峻挑战,中建二局西南公司发挥央企强大的上下游产业链资源整合能力,从云南周边就近调配,及时填补所需物资、劳动力缺口。
在智慧建造上,利用BIM建模模拟施工全流程,解决了大体量、高密度交叉施工带来的管控难题,让抢工变得忙而不乱。一个半月内削平高差近60米的三座大山,两个半月完成16万米桩基施工,高峰期每日浇筑混凝土5000余方。
卯家湾安置区项目工程建设现场
2019年12月20日,中建二局用一年时间完成原计划需要三年建设的工程,来自昭通市鲁甸、盐津、巧家、彝良、永善5个县搬迁群众9100户39106人入住该安置区,这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有8346户35858人。 因此,该工程也是全国建档立卡贫困户搬迁入住人数最多的安置区项目。
与此同时,近4000名孩子告别了山高坡陡、蜿蜒崎岖的上学路,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学的梦想。
“能够快速在短时间内建造大体量高品质的工程,只有中国建筑这样的大型央企能够做到!”鲁甸县委书记夏维勇肯定了卯家湾安置区的建设单位。
2014年8月,鲁甸曾经发生过6.5级地震,造成600余人遇难,超过8万间房屋倒塌。
2020年5月,巧家又发生5.0级地震,遇难人数为个位数。
在前往卯家湾安置区的路上,中建二局工作人员向观察者网表示,2020年5月的那次地震也导致山区不少茅草房倒塌,但是大量群众已经搬到卯家湾,所以避免了较大伤亡。
卯家湾安置区现状
“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从大山中搬出来只是一个新起点,怎么让贫困群众“落地生根”、提高收入水平,对中建二局卯家湾项目党支部以及当地政府来说仍是一大考验。
“我小学没有毕业,不会啥技术,靠着给人做零工以及山上4亩土地产的土豆等农产品,勉强维持生计,经常到了年底还要借钱买粮食。”这是周应先搬迁前的生活,那时他 住在鲁甸县新街镇新街村,35岁的他上有两位老人需要赡养、下有两个孩子要培养。
随着卯家湾安置区项目的开工建设,周应先的生活也悄然开始改变。项目启动后,他加入建设队伍。刚开始, 由于没有技术和文化,他只能做一些杂工活,一个月工资3000多元。
了解到周应先这样当地村民的状况,中建二局卯家湾项目党支部响应党中央“就业一人、脱贫一家”的号 召,在项目办起了“建筑帮扶夜校”。夜校由项目总工程师等人担任讲师,开设电工、木工、钢筋工等课程培训16期, 对当地的劳动力进行针对性培训。
在社区的介绍下,周应先成为了农民工帮扶夜校的第一批学员。他白天在工地上做混凝土浇筑,晚上在夜校学习,通过近一年的学习和实践,他很快就成为了工地上熟练的技术工人,工资也从最初的3000多元涨到了6000多元。
如今,经过系统培训的周应先已经成长为产业工人,凭借自己在农民工帮扶夜校学到过硬的技术,2020年他带领队友们先后在鲁甸县城周边接到了16栋房屋的砌砖工作,他一人的年收入达11万元。
视频截图
与此同时,卯家湾安置区还将产业建设与安置房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建成,配套建设2200亩绿色食品加工园、3000亩现代物流园和1万亩蔬菜基地、1万亩苹果基地的“两园两基地”产业园,不适应厂房工作、想继续从事农业种植的群众可种地,确保户户有产业就业支撑。
鲁甸县政府工作人员向观察者网介绍,结合“两园两基地”建设规划,当地对来自深圳、湖南等地劳动密集型企业建设扶贫车间,通过招商引资发展电子产品组装、箱包产业、藤编、缝纫等企业入驻,让不能外出的易迁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既解决了老人、小孩无人照顾的后顾之忧,又能让易迁劳动力有事做、有活干、有钱赚。
中建二局方面向观察者网透露,目前, 通过外输、产业配套等推荐岗位,卯家湾安置区实现就业18918人(其中:县外就业12280人,县内就业6638人),就业率达93.2%,实现了有劳动力的家庭至少有一人就业,零就业家庭清零的目标。
卯家湾社区医院 图片来源:观察者网
“工程建设虽然有终点,但是履行央企责任却永远在路 上。”中建二局云南鲁甸卯家湾项目党支部书记鲍禹带领项目党员持续服务,坚持做好易地扶贫搬迁的“后半篇”文章。
据中建二局介绍,在云南,其西南公司还帮助了洱源县、祥云县、镇雄县、红河县实现脱贫摘帽,如今还在持续利用产业、就业、教育、消费、 党建“组合拳”模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系观察者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