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和朋友一起吃饭的时候,鹿sama的百万年薪好姐妹问我:
“张老师,向你请教一个学术问题:是不是存在语言认知和文本认知的两种人?就是说,有人要通过说话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容,而有人要通过文字才能更好地理解内容?”
我说:
“是。”
这姐们儿接着说:
“我感觉我理解别人说话很吃力,开会说半天,我经常不知道对方要表达什么,回头要翻看文字整理的会议记录才恍然大悟。而我在表达上也是同感,有什么事情不能发邮件说吗非得打电话?讲话经常对方一扯别的什么,话题就扯远了,很容易模糊了原来要讲的主题。”
而鹿sama也拼命点头表示赞同:
“我工作上有什么事情,都喜欢发邮件或者发微信,列出1234,逻辑清晰,一目了然,事后盘点起来也有据可循。我最最怕的就是我正给客户编微信呢,领导来一句:‘发微信又慢又说不清楚,你为什么不打电话?打电话说,最清楚、最高效了’。每当这种时候我就会怀疑人生:难道只有我觉得发微信才说得清楚,打电话说不清楚吗?”
鹿sama和她的姐妹均表示,她们经常是打完一通电话下来,并没有get对方的意图,然后电话又没有文字记录让自己去梳理,就会觉得很崩溃。
鹿说:
“我现在是,如果有人给我打电话,我都会等着对方电话挂掉,然后回一条消息过去:刚才在忙,怎么啦亲?”
我说:
“难怪你俩都是键盘骂街第一名,微信群脱口秀太后,朋友圈单口相声即兴表演艺术家……但面对面骂街就瞠目结舌,要熬到转天夜里三点半才能梳理清楚要骂的街的脉络。”
但这时,另外一位朋友就表达了相反的感受:
“我和你们相反,我很怕写邮件,我更喜欢打电话。我觉得打电话三言两语把事儿说清不就行了?但是写邮件或者发短信不同,还得反复斟酌用词、组织语言,检查错别字,检查病句,检查标点。经常有些事用电话一分钟就讲完了,编邮件几句话,我理十分钟都理不顺。一段500字的通知我能写一下午,可是口头通知的话,那不就是两句话的事儿吗?”
朋友们的这个讨论很有意思,让我想起来之前有读者给我提过的两个完全不同的诉求:
一类是:“叨叨昕你的公众号文章能不能拍成视频或者音频版的呀?想好好学习一下。”
一类是:“叨叨昕你的音频课有没有文字版的呀?想好好学习一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有的人偏好文字信息的接收和表达,有的人偏好语言信息的接收和表达”的现象呢?
确实存在“短信人”和“电话人”
这个我可能可以从脑科学的角度出发来试着解释一下:虽然都是语言的表达,但是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确实是由不同的脑区来负责运行的。
人类大脑的布洛卡区(BA44),是运动性言语中枢,和口头语言的功能有关。研究发现,布洛卡区严重损伤者,可能出现的是一种运动性失语症的现象,即不能将语言以口语方式表达出来,但仍保留听懂别人说话,以及写字和阅读的能力。
而大脑的另一个区域,威尔尼克区(BA22),该区域受损,患者能听到别人讲话,但不能理解讲话的意思;同时患者能讲话,但混乱而割裂。这种现象也被称为感觉性失语症。
布洛卡区与威尔尼克区 | Wikimedia Commons, public domain,编辑汉化
而另外一类阅读障碍者,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接收理解能力都没有问题,但在阅读文字和拼写文字的过程中却存在困难。相关研究表明,BA39,位于顶叶角回的位置,被认为是和书写有关的脑区(a “written language center”)。
这些研究结果就提示我们:书面语言的认知能力和口头语言的认知能力,可能是分离的,即他们分属于不同的系统。因此那些更偏爱口头表达的人,可能就是布洛卡区和威尔尼克区更发达;而那些偏爱文字表达的人,可能则可能顶叶角回发展得更好。像百万姐自述她开会的时候理解别人的话语有难度,但是读邮件读书却是一目十行理解透彻,很可能就是威尔尼克区(BA22)不如顶叶角回(BA39)发达。
所以呢,如果有人觉得,“我怎么邮件写不好”或者“我怎么口头表达能力不行”,也不必过于焦虑,人本来就是有长处有短处的,不同的人擅长不同的领域;只要不是严重影响了你的工作和生活,那么其实不必太放在心上,扬长避短就行了啊。
电话恐惧症是真的存在
听我说到不同的脑区功能,鹿sama提出了一个质疑:“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不差,我只是害怕讲电话而已,面对面讲话我是不怕的,这个就不是脑区分工的问题了吧?”
她说得一点儿都对!鹿sama是一个口头表达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都很强的人,我认为她的布洛卡区、威尔尼克区、角回应该都很发达,但是她就是不能讲电话,每次打电话之前都要用纸笔打草稿,反复排练,接起电话就紧张、一边讲一边不停用笔记录。她诉苦,有时遇到很重要的电话,她甚至会大脑一片空白,不知道该说什么。
那这个和什么脑区的分工关系就不大了,这是典型的“电话恐惧症(telephobia)”。所谓电话恐惧症就是明明平时和人交流什么的都没有问题,但是一拿起电话就不知道该怎么说了。甚至为此非常恐惧接和打电话。英国的一项调查,询问了500名受访者的电话恐惧情况,结果发现62%的受访者表示存在电话恐惧的表现。其中80、90后可能是最容易出现这种情况的群体,超过70%的人表示曾经有过电话恐惧,其比例远高于60后的40%的比例。
你会因为电话铃声焦虑吗?| Pixabay
出现电话恐惧症(telephobia)的原因包括:害怕无法应对突发情况,害怕冷场、怕别人的负面评价等等。
也有人是因为害怕电话中的沟通因为缺乏表情的传达和身体语言,而导致信息被误解——所以,有时一件重要的事情,我宁可等1-2个小时,也要跟人当面说。
而我则不同,我宁可打电话,也不想直接跟人对话,其实这也是一种焦虑状态,称为——说话恐惧症(Glossophobia)。
不管是害怕打电话(接电话)还是害怕当面的对话,这其实都算是社交焦虑(social anxiety)的一种形式。
如何克服“电话恐惧症”
说到这里,有的同学可能会问了,我有电话恐惧症/说话恐惧症该怎么办呢?比如我想和领导/客户发微信说一件事,可是领导/客户都是“电话人”,他们说:“发微信太低效,你要学会高效沟通,也就是打电话”。
打草稿练习+事后补邮件
鹿sama以前做PR的工作需要打很多很多电话,她的方式就是把要说的内容用文字记录下来,然后对着草稿多练习,做到胸有成竹了再打。打电话的过程中要把交流的重要信息都用笔记下来,并且,挂了电话之后,要立刻补一封邮件说:“正如我们刚才电话中所沟通,我们的计划如下:1234blabla”,这样既梳理了电话内容,又防止以后忘了,又或者是以后扯皮的时候无据可循。
到一个私密的地方打电话
(这样就算出丑也就一个人知道)
鹿sama以前所在的PR公司非常银杏化,有一个专门的小黑屋,她要打电话、写稿子,都是一个人搬着电脑去小黑屋闭关一整天,简直是社恐人的乐园。
做一个头铁派:不爱打就不打
本文开头提到的百万年薪姐就是这样一个头铁派:“我就不爱接电话,有事请发邮件或微信留言。”或者,请一个助理专门帮她接电话打电话。鹿sama的另外一个百万年薪闺蜜也是这样的头铁派,她英文不算特别好,但是在外企工作,众所周知,外企的所有工作邮件都必须是英文写。她就不,从实习生做到管理层,所有邮件全部都用中文。
当然,当一个头铁派有风险——你必须有足够硬核的业务能力,让老板不去介意你的这点小“毛病”,毕竟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或者,你要有不在乎老板眼光的豁达气魄,拜拜就拜拜,下一个老板更乖。
调整自己的认知
很多电话恐惧症/说话恐惧症/社交恐惧的人,都是太在乎别人的眼光。比如,鹿sama就发现,她在办公室里没法打的电话,到了家里关上卧室门反而能畅快打。其实这还是她生怕自己说错话,当众出丑,在一个私密空间里反而没有了这个顾虑。
我的建议是,不要把自己的错误放大,也不用太在意别人的看法,因为别人也是更在意自己的表现,不会太在意你的。
本文经授权自公众号Dr昕理学(ID:PKUPsyXin),如需转载请联系原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