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世身如何确定,六爻世身如何确定! 如何确定世应

《庄子》第四章,题目是“人间世”,这是庄子讲用至道之体,用于世俗人事的具体应用学问。鉴于篇幅太长,所以解读的时候,做了分节学习,本节是第一节,所讲的内容是以颜回向孔子请行去卫国,孔子劝颜回不要去的对话。

孔子对颜回想要去卫国建功立业的想法,基于“人在社会中应该遵循规律”去做事的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指导颜回站在更高的角度去看待自己所要做的事,是否有利于自己的个人发展。

从孔子与颜回的对话中可以发现,孔子对时局的分析,对做事过程中人性的把握,以及人的心理活动都掌握得非常到位。从今天来看,孔子的这些话语,对我们今人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在此,我们就从颜回向孔子请教的历史影像记忆中,去感受一下吧。

原文: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卫。”曰:“奚为焉?”曰:“回闻卫君,其年壮,其行独。轻用其国而不见其过。轻用民死,死者以国量,乎泽若蕉,民其无如矣!回尝闻之夫子曰:‘治国去之,乱国就之。医门多疾。’愿以所闻思其则,庶几其国有瘳乎!”

白话释义:颜回去见老师孔夫子,准备辞别,去卫国干点事业。孔夫子问:“准备走了吗,要去哪里呢?”颜回说:“是的,准备去卫国。”孔夫子又问:“你去卫国做什么呢?”颜回恭敬地答道:我听说卫国的君王,非常年轻气盛,独断专行。轻率地动用国家的权利,却看不到自己的过错。他轻率地动用民力,导致大量的民众死亡,民众死亡的人数多的可以填满大泽,如草芥一般,民众都没有出路了!弟子曾经听您讲过:治理国家比较好的,我们可以离开,国家混乱的,我们可以去做些事情,就像医生为病人救治病患一样。我想用从老师这所听到的教诲,思考如何治理这个国家的方法,或许能够让这个国家得到治理吧!

原文:仲尼曰:“嘻,若殆往而刑耳!夫道不欲杂,杂则多,多则扰,扰则忧,忧而不救。古之至人,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己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且若亦知夫德之所荡而知之所为出乎哉?德荡乎名,知出乎争。名也者,相札也;知也者争之器也。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

白话释义:孔夫子说:唉,你若去这个危险的国家,恐怕会遭遇杀身之祸!大道用于人事是不能掺杂的,掺杂就会有很多的头绪捋不清,头绪多了,就会产生困扰,困扰多了就会产生烦忧,烦忧多了就没法救了。古代的至人,都是先做好自己,然后再去帮助他人。

所以,自己没有做好,怎么有能力去制止那些坏人的暴行呢!况且我们也要知道,道德的沦丧不是因为聪明太外露所致吗?道德沦丧,就会追求名利。聪明的产生,是因为竞争。名利这东西,是促使人相互倾轧的根因;聪明的手段是相互斗争的工具。这两样都是导致人与人相互杀戮的凶器。并非推行于世就是好事。

原文:且德厚信矼,未达人气;名闻不争,未达人心。而强以仁义绳墨之言術暴人之前者,是以人恶有其美也,命之曰灾人。灾人者,人必反灾之。若殆为人灾夫。

且苟为人悦贤而恶不肖,恶用而求有以异?若唯无诏,王公必将乘人而斗其捷。而目将荧之,而色将平之,口将营之,容将形之,心且成之。是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顺始无穷,若殆以不信厚言,必死于暴人之前矣!

且昔者桀杀关龙逢,纣杀王子比干,是皆修其身以下伛拊人之民,以下拂其上者也,故其君因其修以挤之。是好名者也。

白话释义:况且,即便德行醇厚,诚信笃行的人,也不一定能够敏锐感知他人内心所释放的心理气息;对名利不愿意去争胜的人,也并未达到通晓人心的地步。如果强行用仁义道德作为规则的言论去约束暴行之人,就会被人认为你拿别人的恶来彰显自己的仁义道德之美,这就会被人认为是灾祸之人。你给别人带来灾祸,必然别人就会给你带来灾祸。若是这样你就有被他人所害的危险了。

况且,如果卫国的国君喜欢贤人,而厌恶小人,怎可用主动求他去改变呢?若在他没有召见你,向你请教,你就给他提他不想听的意见,这个国君肯定会趁你疏漏的时机,找你的茬,驳斥你的进谏。此时的你双眼就会被他的权威所迷惑,你的神色将慢慢平复,口中的话语,因为畏惧他的权威而谋求辩解,你的脸上会表现出顺从他的表情,你的内心会出现认同他的心理。

这就如同用火去救火,用水去救水,这就是错上加错。从开始顺从,以后还会顺从,如果你不相信老师所说的话,那就必然会死于暴君面前了。

古时候,夏朝的最后一个国君-桀,杀关龙逢,商朝最后一个国君-纣王杀王子比干,这些被杀的人,都是因为自己修身立德很好,其臣民百姓都爱戴他们,反而违逆了国君所致,这都是好名而招来的杀身之祸啊。

原文:昔者尧攻丛枝、胥、敖,禹攻有扈。国为虚厉,身为刑戮。其用兵不止,其求实无已,是皆求名实者也,而独不闻之乎?名实者,圣人之所不能胜也,而况若乎!虽然,若必有以也,尝以语我来。”

白话释义:古时候,尧王攻打丛枝、胥、敖,夏禹攻打有扈。国家因此变为废墟,国君都身遭刑戮。就在于不停地用兵,对别国的土地和资财贪得无厌,这都是追求名利的结果造成的。你没有听说过吗?名利这东西,圣人都不能克制欲望超脱它,何况是你呢?虽然如此,你必定有你自己的内心想法,那就尝试着跟我说说吧。

原文:颜回曰:“端而虚,勉而一,则可乎?”曰:“恶!恶可!夫以阳为充孔扬,采色不定,常人之所不违,因案人之所感,以求容与其心,名之曰日渐之德不成,而况大德乎!将执而不化,外合而内不訾,其庸讵可乎!”

白话释义:“颜回说:行为端正而内心谦虚,勉励行事而意志专一,这样可以吗?”

孔子说:不行,这怎么可以呢?卫君刚愎自用,飞扬跋扈,喜怒无常,平常人都不敢违拗他,怎么会因为提案人的忠言而感化,以谋求宽容地接受他人诚心的劝谏呢?他这种人,用小德慢慢感化都做不到,更何况用大德来劝导呢!他必将坚执己见而顽固不化,表面上虚与委蛇,内心里却不以为然,你用再合适的方法去劝谏又有什么用呢?

原文:“然则我内直而外曲,成而上比。内直者,与天为徒。与天为徒者,知天子之与己,皆天之所子,而独以己言蕲乎而人善之,蕲乎而人不善之邪?若然者,人谓之童子,是之谓与天为徒。

外曲者,与人之为徒也。擎跽曲拳,人臣之礼也。人皆为之,吾敢不为邪?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是之谓与人为徒。成而上比者,与古为徒。其言虽教,谪之实也,古之有也,非吾有也。若然者,虽直而不病,是之谓与古为徒。若是则可乎?”仲尼曰:“恶!恶可!大多政法而不谍。虽固,亦无罪。虽然,止是耳矣,夫胡可以及化!犹师心者也。”

白话释义:颜回又说:那我内在中正诚直而外表恭敬,以必成之心上比于圣贤。内心中正诚直,就是向天地自然之道学习。向天地自然之道学习,就会知道天子国君与我自己,都是天道自然所生之子,就不会认为自己的语言独特而求得别人的赞扬了,也不会在乎别人对我的批评了。若能做到这样,别人就会认为我像孩子一样天真无邪,这就是向天道自然学习。

外表恭敬,与世人一样向人学习,手拿着朝笏,恭敬施礼,这是作为人臣应该尽到的礼数。大家都这么做,我也不敢不这么做啊?我们做别人也都做的事情,别人也就不会说什么,这也是事实,古代的时候就是如此,并非是我自己就这样。若这样的话,即便我直言进谏也不会产生什么诟病。这也是向古代圣贤学习。我这样做如何呢?

孔子说:“不好,这样做怎么可能呢!大多政策法令不彰,有很多问题需要纠正,虽然用固守的方式去进谏也是没什么罪责,虽然如此,但也就仅此而已,怎么能够起到成功进谏,感化国君呢?犹显得你太好为人师的想法而已。”

现实思悟:在我们现实社会,很多人都曾有过做事失败的经历。当然,也有一些成功的经历。但我们会发现,那些失败的人,大多数是在自身还没有做好准备时,就做了超出自己能力的事情,才导致失败的。

有句话讲:机会从来都是给有准备的人准备的。这句话实际上说的还是很有道理的。这个准备,实际上主要是指个人内在的准备。就包括那些成功的人士,也都是在个人有了内在的精神、心理、思想、见识、经验、目标定位,再加上个人坚韧不拔,始终如一的品质才走向成功的。

这方面的例子,从古至今举不胜举,包括老庄、孔孟、韩非和墨子,后世的周敦颐、张载、王阳明,以及我们近代的毛泽东、周恩来,再近一点包括任正非、曹德旺、董明珠等等,都是在有了准备以后,才得以发挥个人品质和恒持的毅力,走向成功的。

这个规律,早在2500年前,孔子就领悟到,并教给了颜回。这个规律是什么呢?很简单,即:先存诸己而后存诸人。翻译过来就是:先从自己做起,修好了自己,然后再去帮助身边的人和更广大的众生。

这也是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根基,是“事有本末,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的具体实践。庄子在“人间世”当中推崇孔子的学说,也是对孔子把大道之理,应用于人事的认可。

从我们今天的世人来看,孔子穿越2500年时空的智慧,今天我们拿过来依然适用。也就是说,在做事的过程中,不是仅凭一腔热血就可以成事的,还要我们掌握人性弱点,避免去触碰。同时,还要避免自己人性的弱点,避免犯错误。

可是,从常人的角度讲,这两方面想要避免,是不可能的。因为在常人的生命行为中,大多数人是精神分散的,不可能集中一点做好当下的每一件事。这就是不可避免地犯错。不论是触碰他人人性的弱点,还是暴露自己人性的弱点,都是无法避免的。

社会是复杂的,人心是多变的,若不懂得避免触碰他人和规避自己人性上的弱点,那就必然会在人生路上遭遇挫折和困厄。严重的就会招来杀身之祸。虽然在现代社会杀身之祸不会像在古代帝王身边那么多,但现代社会人若犯错,终究也会给自己人生的发展带来不可预估的损失,严重的也会带来祸患,这也是我们不可不防的。

庄子用孔子和颜回的对话,所阐明的是天道法则,在人事中应用的规律,这实际上也是道体德用的范畴。毕竟人修行不是脱离社会的,人跟宇宙自然是一个整体,跟社会也是一个整体,道无形,也无处不在,自然是可以体现在社会中的。

孔子作为儒家的开创者,虽然他两次拜见老子学习,但他知道自己人生的使命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把“道”的法则应用于社会领域的人事中,如果我们能够从孔子和颜回的对话中领悟其中的道理,那么我们在社会中做事,也就知道本末与先后了。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世身如何确定,六爻世身如何确定,卦身如何确定,如何确定世爻”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