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催眠,就是施术者通过某种方法把被催眠者导入精神恍惚、顺从依附的特殊的意识状态的过程。进行催眠的技术或方法叫做催眠术(hypnosis),利用催眠术进行治疗的心理疗法叫做催眠疗法(hypnotherapy),或治疗性催眠。
两千多年之前,人类自有书面语言起,有关催眠术的记载就可见于经文神学之中。公元一世纪时,希腊神庙的僧侣曾采用凝视古镜和熏吸硫磺蒸汽等方法来达到催眠状态,为教徒占卜前途。
我国古代神庙中也有类似现象,有些江湖术士也常用这一方法进行各种表演活动而将人引入幻境使之折服。
直到18世纪,奥地利医生麦斯麦才对催眠术进行了较系统的研究。他把催眠状态视为一种动物磁性感应现象,并命名这种技术叫“动物磁气术”或“通磁术”。
英国外科医生布雷德将麦斯麦的原始理论加以改造,提出了“催眠术”(神经睡眠术)的科学词语以及“单一观念状态”的催眠方法,使催眠术获得了初步科学的形式。
法国的精神病学家南锡学派和巴黎学派先后均对催眠术进行研究并加以发展。
南锡学派李厄保(Liebault)是第一位用催眠术开业的医生。
巴黎学派沙可(Charcot)对催眠治疗癔症进行了实验研究。
一、诱导
催眠诱导的基本技术是语言诱导,因此,暗示性的诱导语言,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准确、清晰、简单、坚定。模棱两可、含糊不清的语言,只能使被催眠者无所适从,而难以进入催眠状态。
催眠诱导的方法很多,常用的有:
“
凝视法
观念运动法
放松法
想像法
睡眠法
听觉法
触摸法
”
01
凝视法
凝视法是通过刺激被催眠者的视觉器官而使其注意力集中的方法。这种方法又可分为光亮法、吸引法、补色法。
其中光亮法的具体操作如下:
被催眠者平卧床上(或坐在舒适的沙发里),两手自然伸直置于身体两侧,不握拳,下肢自然伸直,足外倾。
排除一切杂念,放松全身肌肉,调整呼吸,使之平缓。凝视催眠者手中的发光物体(如电珠、戒指、硬币、萤火涂料等),发光物体距被催眠者眼睛10厘米左右。
催眠者开始用单调低沉的语言进行诱导:“请你集中精力注视发光物体,要用双眼注视,把思想集中在发光体上。”
催眠者可以微微左右摆动发光体,要有节奏。
催眠者继续以低沉而有节奏的语言进行诱导:“一定要盯住发光体,你的眼睛开始疲倦起来,眼皮越来越重,你的眼皮更加重了,呼吸也越来越平衡了,发光体发出了奇异的光彩,你的眼睛已经睁不开了,想睁也睁不开了,你十分想睡,睡吧,好好睡吧,你一定会睡得很舒服。”被催眠者逐渐闭上眼睛后,撤掉发光体。
继续用语言诱导,并可检查催眠的深度。可以通过面容、眼睑、口咽、颈部、四肢、呼吸、脉搏、感知觉、暗示性、交往等多项指标来观察其催眠状态的深度。
02
观念运动法
在催眠诱导法中,观念运动是最为切实有效的方法之一。
所谓观念运动是暗示表现为身体运动的现象,催眠同这种观念运动有关密切的联系,可以说观念运动是从觉醒到催眠的桥梁。
即使在觉醒状态下,也能通过暗示引起观念运动,而观念运动一旦产生,通过暗示诱导越来越强烈,最后进入催眠状态。
一般说观念运动一开始就已经在一定程度上进入了较浅的催眠状态,随着催眠状态的加深,观念运动更易产生和事半功倍会很快地达到完全催眠状态,而且对任何暗示都能反应。
后倒法:
让受术者把双脚齐脚尖并齐,笔直地站立着,闭上眼睛,双手触额,稍微推向上仰。这样一来,身体就难以保持平衡。
施术者在受术者的背后伸出双手支撑他的双肩。
告诉对方放心地靠着,一面喊:“一、二、三。”
一面放开支撑着的手,身体便会向后倒。
只要不断地暗示向后倒,大多数人都会这样站着倒向施术者的手中。
与后倒法相对的是“前倒法”和“侧倒法”,做法大体相似。
扬手法:
其做法是让受术者直立,施术者站在他前面约一米远的地方。
受术者伸出右手食指指着施术者并齐的双脚中间。这就是暗示,如果目不转睛地凝视着食指指尖,手便会逐渐变轻,不断向上抬起来。在反复这样暗示的过程中,手便渐渐抬高,直到指着施术者的眉间。
抬到这种高度时,便暗示他停止抬手动作。
这时,受术者的眼睛同施术者的眼睛就自然透视在一起了。
于是目不转睛地凝视着受术者的眼睛说:“闭上眼睛,手象原来那样放下去,紧贴着身体。”
接着,绕到受术者的后面去,按后倒法的要领进行。
“我说一、二、三,身体就会后倒。听着,一、二、三。”
这时身体的确会向后仰倒,就这样不动地倒向施术者的手中。
双手合分法:
受术者舒适地在椅子上随便坐着或端正坐着,双手合掌置于胸前,安静地闭上眼睛(也可凝视着施术者的眼睛),肘力放松,以免硬直。
施术者托住受术者的两手手背,使其左右分开又合拢,同时使其手力放松,感到舒适,
看到受术者的心情完全平静下来后说:“我一说手分开,手便迅速分开。不可自己使劲,让手自然地分开。”
接着大声地说:“喂,合指已分开了,现在把手掌分开。快点,快点分开!”
受术者的手开始分开。
如果只是手指先分开,则可暗示说:“手指已分开了,现在把手掌分开。”两手分开到两肩一样宽即可。
这时暗示将分开的手仍旧象原来那样合拢。
估计受术者手掌合拢时说:“手掌再合紧一点。”
这样一来,两手手掌紧紧合拢,手指会微微抖动。因此这时要大声暗示说:“喂,你的两手已无法分开了。”
受术者的两手使处于硬直状态,怎么挣扎,两手也分不开。
这就完全进入催眠状态了。
身体摇摆催眠法:
受术者两手交合,放在膝盖上,抱住下腹部。也可坐在椅子上,端坐或盘腿坐更好。
全神贯注于放在下腹部的交合着的手心,精神集中于所谓的脐下丹田,深深吸气到腹部,然后慢慢地吐出来。这样呼吸几次,心境就会完全平静下来。
这时便可施加身体左右摇动起来的暗示。
如果身体摇动的幅度够大了,就立即暗示说:“随着心境清静下来,身体摇动的幅度要逐渐变小。”等到适当的时候,再施加身体摇动停止、交合的双手不能分开的暗示,使受术者逐渐进入催眠状态。
03
呼吸法
(1)让患者做深呼吸,并数数,数到100举一下手,慢慢进入催眠状态。
(2)施术者暗示:“现在请你躺好,两腿伸直,稍稍分开一点;双臂放在身体两侧,手心向下。闭上眼睛,全身放松,聆听自己呼吸声。现在你已经开始入静了,现在你已经开始入静了。
04
放松法
让患者坐在舒适的椅子上或沙发上,头和背靠着更为理想。
施术者暗示:“现在放松身体,先开始做深呼吸,放松的深呼吸,有规律的深呼吸。从鼻子慢慢地吸进来,再从嘴巴慢慢慢地吐出去。现在开始,吸——呼,吸——呼,吸——呼。
每当你吸气的时候,把自然界的清气和平静的力量吸进去;
每次呼气的时候,把身体内的浊气和紧张、不适全部呼出来。
放松,放松。你觉得很宁静,你觉得很放松,你觉得越来越放松,越来越放松。
你觉得沉重和放松,你的双脚、双踝觉得沉重和放松,你的膝盖和臀部觉得沉重和放松,你的双脚......你的眼皮感到越来越沉重,怎么也睁不开了,你已经入睡了,现在你的心情非常平静,已经感觉不到周围的一切,你已经进入催眠状态了,不会有任何人打搅你,睡吧,你会越睡越深,等你睡深时我再与你联系,只有我的声音你才能听到。睡吧,深深地睡吧,睡吧,深深地睡吧!。”
05
想像法
当受术者进入浅催眠状态时,催眠师运用想像法催眠暗示,诱使受术者进入一种幽静的境界,如在一条无尽头的地下道或在弯曲的走廊上温步,或乘一叶小舟在湖中慢慢漂游,或置身于花木丛中嗅到花香果味等。
一旦获悉受术者确切体验到这种情景,随即加强暗示,说明只有在深催眠状态下才能进入到这种境界并感受到这一切。这种体验能够反馈地加深催眠程度。
06
触摸法
抚头放松法是一种言语和操作联合使用的施术方法,一般能达到较深的催眠状态,对于催眠感受性不高的人可以采用此法。
让受术者松解衣钮裤带,微闭双眼,静卧数分钟。施术者用手心安抚受术者的头顶部(百会穴处)嘱全身肌肉从头到脚依次放松。
告之:“一旦放松后就深深地呼吸三次”。当观察到三次呼吸后再令受术者体验一下头顶部有一般热流流向脑内和一种沉重压力感。
此时受术者会感到头顶发热而又沉重,然后嘱受术者进一步体验,热流继续向脑内扩散并向手心流去。
如果感到手心发热,说明已充分接受暗示,再继续暗示:“现在热流继续向下肢脚心流去,你的脚心也发热了。现在你全身已放松了无力了,发热了,现在你很舒服地、静静地享受催眠给你带来的轻松感,”
07
惊愕法
这就是在使对方感到惊恐、大吃一惊的瞬间施加暗示,使瞬间的内心空虚状态固定下来。
不难看出,催眠诱导的方法无非就是暗示、放松、想象、注意,其中,暗示是最重要的手段,而集中注意力,导致意识范围缩小是最终的目的。
二、催眠治疗
1
催眠暗示
也称直接暗示法。施术者直接暗示患者的某些症状即刻消失。
例如,对胃痛的患者可以这样暗示:“现在你已经感受不到胃痛了,你已经恢复健康了,是这样的吗?”如果患者接受暗示,醒后胃痛即可消失。
2
催眠后暗示
催眠后暗示分三种类型:
持久性催眠后暗示:
在催眠状态下进行暗示,可使受术者醒后永远遗忘某些不愉快的经历,消除创伤性心理压力;
也可使受术者醒后不由自主地按暗示指令坚持去执行某项任务;
还可以使受术者厌恶并改正一些坏习惯,如暗示受术者厌恶抽烟,醒后就会自动地停止抽烟。
定时性催眠后暗示:
在催眠状态下进行暗示,受术者醒后能按照催眠中给予的指令在限定时间执行不误。
如在催眠状态下暗示:今晚8时你就能上床熟睡,直到明晨6时才能睡醒起床。
受术者醒复后虽不能回忆催眠中所输入的信息,但能准确无误地按时执行。
条件性催眠后暗示:
在催眠状态下规定一个信号(条件刺激),并解释信号所规定的要求,受术者醒后虽不能回忆催眠中这一信号的含意,但当催眠师发出这一信号后,就能准确无误地随着信号的出现去执行。
如在催眠中暗示:
当你醒后听到拍两下手时就会忘掉自己的姓名、年龄,
再拍三下手时你就能重新想起来。
受术者醒后能随着拍手信号遗忘和再想起自己的姓名、年龄等。
3
催眠分析
在催眠状态下患者的意识监控作用大大减弱,所以容易谈出被压抑的心理矛盾和精神创伤,有时甚至谈出早年的痛苦体验。
让患者倾吐压抑在内心深处的某些心理矛盾,可使与之这种心理问题相关的症状消失。通过心理暴露,可发现在非催眠状态下难以了解的心理问题,从而为分析性治疗提供依据。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