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如何建立正确的科研思路、如何确定自己科研思路

7月20日召开的上海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领导小组会议明确提出,加强制度供给、加大资源支持,促进各类创新主体提升创新能级,更好实现力量整合、放大协同创新效应,不断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这就要求必须牢牢抓好科技体制改革这个源头活水与动力枢纽,其中,推动政府职能从研发管理向创新服务转变则是关键所在。着力抓好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就是抓住了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牛鼻子”和“总开关”。

当前,上海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必须紧紧围绕不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下大气力深耕细作、久久为功。建议将以下四个方面作为突破口和着力点。

进一步建立健全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体制机制

在进一步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进程中,必须把是否有利于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作为改革的目标导向、牵引动力和检验标准。近年来,上海科技创新取得长足进步。但必须清醒看到,世界一流研究机构以及标志性的重大原始创新成果还不足,距离“引领学术新思想、引领科学新发现、引领技术新发明、引领产业新方向”这“四个引领”的要求也尚有一定差距。对此,必须着眼于抢占未来科技发展先机与制高点、代表国家参与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战略与全局高度,进一步提升原始创新能力。

一是构建加强基础研究的体制机制,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夯实基础。政府应重点支持基础性科研,这样既能避免技术方向上可能出现的失误,又能通过持续积累的基础性研究推动原始创新的爆发和突破,迅速提升原始创新能力。二是进一步强化部市共建机制,加大支持中央在沪科研机构建设世界一流研究机构的力度,明确目标、分解任务、倒排时间,真正把这项工作落到实处、产生实效。三是加大基础研究财政投入力度、优化支出结构,积极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投入科技创新和基础研究,积极探索布局建设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鼓励社会以捐赠和建立基金等方式多渠道投入,形成持续稳定的投入机制。四是改革完善科技计划管理,有计划有步骤地将已经逐步探索建立的对重大原创性、颠覆性、交叉学科创新项目的非常规评审机制和支持机制、重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形成和组织实施机制,规范起来、固化下来,从而进一步为前瞻性基础研究、卡脖子技术攻关提供规范有据的坚强保障。

进一步建立健全给予科研更多自主权的体制机制

当前,高校院所等科研机构自主权尚不够到位,创新动力和活力一定程度上不足,仍然是制约科技创新迈向更高台阶的症结所在。从这个意义上说,能否有效地扩大科研单位自主权,是克难攻坚的关键。必须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改革重大科技项目立项和组织实施方式,强化成果导向,精简科研项目管理流程,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主权。

首要的是切实转变科技管理工作思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要善于做“减法”,以更大的勇气与智慧推动科技管理职能转变,按照抓战略、抓改革、抓规划、抓服务的基本定位,减少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加强对重大科研项目的领导和指导,为企业提供更加精准的指导和服务。通过试点探索、科学评估、有序推广,给予科研单位更多自主权,赋予科学家更大技术路线决定权和经费使用权,从而让科研人员心无旁骛地从事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技术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创造性工作,让一切有利于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创新源泉充分涌流。

其次是建立健全市场导向机制。总体上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全面准确反映成果创新水平、转化应用绩效和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为此,必须着力健全完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市场价值为检验的科研评价机制,从制度上倒逼和保障科研始终坚持为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和产业发展壮大而服务。建立科研立项市场评价标准体系,从科技产出的源头抓起,解决研究开发与市场需求脱节的问题。建立需求导向试点制度,在需求应用条件相对成熟的重点领域、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鼓励开展先行先试,待积累一定的成功经验后,再逐步推广。建立科研成果经济效益长期跟踪制度,在导向上激励科研、产业和经济的紧密结合。

进一步建立健全促进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体制机制

企业历来是科技创新的主体,在促进科技自立自强中始终发挥主体作用。把企业打造成为最积极最活跃的创新主体,把促进企业热爱创新、能够创新、干成创新作为首要任务之一,不仅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的题中要义,也是科技管理实现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高度契合的生动实践。

一方面,全面构建强化企业创新主体的内外共促机制。营造全社会崇尚创新的浓厚氛围,释放“创新为王”的最强信号,鼓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激发企业积极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的强烈愿望,使创新在各个企业“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推动企业在发展全过程中自发推动生产组织创新、技术创新、市场创新,始终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努力把自身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同时,强化以企业为主体的“政产学研用”合作模式,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支持企业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数字化转型。

另一方面,着力构建切实推动国有企业加大创新的动力机制。完善国有企业组织体系和考核制度,增强国企创新动力。进一步鼓励和支持国有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创新型骨干企业研发投入强度提高。加大技术创新指标在企业集团董事会任期考核评价中的权重,对技术创新有突出贡献的企业负责人和重要技术骨干,可延长任期。

此外,积极构建支持民营企业开展创新的激励促进机制。综合运用研发资助、贷款贴息等方式,激励民营企业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吸引央企、外资企业和外地企业来沪设立地区总部和研发中心,吸引留学生回国来沪创业。坚持“两手抓”,一手抓大企业培育,一手抓广大中小企业发展。采取“一企一策”,鼓励大企业做强做大,民营、国有、外资多路并举,继续加大加快高层次企业研发中心建设,进一步形成一批能够引领创新的领军大企业和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

进一步建立健全统筹创新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

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创新资源是基础、是支撑,促进创新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集成是办法、是出路。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统筹创新资源配置的体制机制,做好“资源投入的统筹、服务平台的统筹、各类人才的统筹”,切实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用好用活创新资源,实现效益最大化。

一是统筹资源投入。首先应根据基础研究、基础应用研究、产业转化等创新链的不同环节,确定各级政府和管理部门所应承担的不同投入责任。与此同时,对本级政府各部门掌握的科技资金,要加强统筹,“点式发球”,进一步聚焦重大项目。其次,进一步探索转变财政科技资金的投入方式,更多采取设立“引导基金”、组建“政策性担保公司”等市场化方式带动银行和民间资本投入科技创新活动。第三,积极鼓励境内外投资机构合作组建创新投资基金,建立面向全球科技创新资源的发现和培育机制。进一步加快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充分发挥科创板作用与优势,支持更多的优质科创企业上市。

二是统筹服务平台。进一步探索推进重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吸引更多企业与研究单位共同参与,健全完善真正面向市场、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加强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可以共享共用的仪器设备进行登记建库工作,建立全域联网的平台资源信息发布导航系统,并以此为基础进一步推进面向区域服务的“归属不变、物理分散、政府补贴、使用优惠、共享共用”的公共实验仪器平台的数字化整合提升。

三是统筹各类人才。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引进和使用的协调机制,按照上海科创中心建设规划和产业创新发展特点,通盘考虑与统筹规划人才的引进和使用。加强部门间的沟通衔接,做好高层次人才使用管理的全过程跟踪服务。适应原始创新、协同创新要求,研究处理好促进人才流动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克服人才使用中存在的碎片化、分散化倾向,加强各类人才集聚区建设,引导人才联合攻关。

作者为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上海应用技术大学研究基地执行主任、教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观新闻”,违者将依法追究责任。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栏目邮箱:shhgcsxh@163.com)

栏目主编:王珍 文字编辑:王珍 周丹旎 题图来源:图虫 图片编辑:苏唯

来源:作者:于新东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如何建立正确的科研思路,如何确定自己科研思路,如何培养科研思路,如何梳理科研思路”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