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数码极客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得法】明军三眼铳:到底是古代机关枪?还是只能听个响?

明帝国火器中,三眼铳可谓著名它自问世以来迅速风靡明朝各军各镇。守城、野战、骑战、步战、车战等到处都有它的身影。上至京师重镇九边马步,下至村庄乡堡团练民壮,都有它存在的位置。

在一些演义的描写中,三眼铳堪比古代的机关枪,但也有一些人认为,三眼铳不过是个粗制滥造的落后武器,最多听听响。那么三眼铳到底是一种什么武器呢?

明代赵士祯《神器谱》中记载一种被叫做三眼枪的火器,这种火器可以追溯到宋代的梨花枪。

它是用一根长枪为主体,在靠近枪头部位用细麻绳绑上三个圆滑竹筒,每竹筒内装有一支小火箭,用火绳药线引燃。待距敌人三、四十步的时候点燃药线便发火箭击打敌人,而在攻城的时候也可以使用。火箭连发声势骇人,就算敌人躲过飞来的火箭,也难躲开随后跟进攒刺的长枪。

三眼铳很可能就是从这种武器上面找到的灵感。据明代何乔远《名山藏·卷七十八·刘天和》记载:“天和才而廉,所居官必有独创自制,治河道有手制乘沙量水等器,治边则造独轮车及诸火器,三眼鎗后来多遵用之。”

刘天和,字养和,湖广黄州麻城县人,正德戊辰进士,于嘉靖十五年以兵部左侍郎兼都察院右副都御使总制陕西三边军务。他在任时置办车营,制造战车、火器、弓弩。明代雷礼《国朝列卿记·卷一百二十六·刘天和》载其轻车:“轻车之爲制也,其轮只,其足四,其前二足行悬而住立,前兽面牌一,爲孔四,以安诸火器,其傍挨牌左右各一,着裙有枢,战则转前以蔽矢,夹轮箱二,轮后箱一,载战具用具三,牌间建斧鎗刀钩诸兵,大辕二,后向一人推之,前设横木二人翼之前挽者一一车轮推挽者共十人,皆战士……轻车战用佛朗机一,用七眼鎗三眼鎗各一,用旋风砲一,用神机箭三十,弩二。”

除了给战车步卒配置三眼铳外,刘天和也为骑兵增加上三眼铳这一武器,“凡师出,百车爲营,用步兵千,骑兵二百,用火器凡五百,弩二百,骑每队用佛朗机五,三、七眼鎗五,强弩十余,弓矢翼之。”这是最早的明军配置三眼铳的记载。后来在嘉靖二十三年同为右副都御史身份的巡抚山西的翁万达在《置造火器疏》中称三眼铳为“近者”之火器,因此笔者认为何乔远所写《名山藏》中把三眼铳的发明人归于刘天和还是比较可信的。

三眼铳顾名思义是由三个铳管组成,上下成品字状,因此也被称为“品字铳”。三眼铳属于火门枪范畴,本质上是三把快枪的组合。铳管制造工艺与快抢相同,造好后把三个铳管攒为一处,用三道铁箍把铳管固定连接,只在铳口处加箍一道也可以,最后在铳身后面再造一个库箍,用来装一根木棍做枪柄,在木柄后边安一枪头或铁箍,便于近身搏杀。

明代火器大家赵士祯在《神器谱》中对三眼冲作出改良,其改良步兵所用三眼铳全长5尺5寸,约176厘米;铳管长1尺3寸,约41.6厘米;骑兵所用三眼铳全长4尺4寸,约140.8厘米,铳管长1尺3寸,约41.6厘米;木柄顶部加粗,然后在上面呈品字型挖出三道凹槽,便于镶嵌铳管,然后用铁箍固定;之后在木柄底部加一铳刀,铳管底部全部换成螺丝底,螺丝底就像螺丝一样,可旋转拆卸,这样对于清理火枪膛壁火药锈迹极为方便。

▲赵士祯新制三眼铳图

《治谱》中说:“一铳底有平底有螺丝底,平底者打就平底,同筒尾一齐烧红,将筒尾略分开安入,用锤锤融,为力虽易而铳底药锈不便铲洗,螺丝底者底虽平,而底身斜漕周身围绕而下,如螺丝然,待削整丝路停匀,便将冷盐水激之,俟筒尾烧红分开后即以冷螺丝底安入,用锤锤栊,则此底与筒身不相融合,可旋进亦可旋出,磨洗药锈极便,但非良工不可为耳。”

▲螺丝底图

另外,因为快抢、三眼铳与鸟铳枪管的锻造方法相同,因此也可以将鸟铳改为三眼铳。明代陈仁锡便在《无梦园初集·漫集一》中说“其鸟鎗改爲三眼鎗者,亦以一砲可发三耳。”三眼铳管长一尺,约为32厘米,其每管用火药3钱,约为11.2克,所用铅子重量与火药同,也是3钱,约11.2克,弹药比为1:1。但按明代熊廷弼《按辽疏稿·卷五》所载:“臣又思御虏惟火器爲长技,檄行各道打造,而臣亲于辽阳开局打造过盔一千四百六十顶、甲一千四百六十副、大三眼鎗六百杆、小三眼鎗二千二百一十杆、百子铳四百六十位、棍鎗二百九十杆、腰刀一千把、弓九百八十张、箭一万六千六百枝、头砲四十杆;一一经臣验试而又新造独轮战车三百辆以防鞑虏。

”由此可见三眼铳并非只有一种规格,亦有大小之分,那么弹药自然也不尽相同。如明代茅元仪《石民四十集》中《四议奇兵》载:“奇兵以三眼鎗手爲之,每方每隅各百人以(缺字)大车,共为八百人,人执高丽牌一具,牌阔一尺五寸,轻而易运,岀而为犄,则牌立成营,亦俨然车也,而运变无穷矣。每铳僃三百岀,每岀药三钱,计五斤十两,铅子三百枚,重如之。共合正奇之兵而爲五千人矣。”

在《自造神火轻车议》中这么记载:“三眼铳每岀用药四钱,三眼共一两二钱,六门一百出该药四十斤共一百四十五斤。”而从出土实物看,三眼铳小者长30厘米,大者长44厘米,可见根据铳管长短不同其所用火药铅子亦不相同,而这也很符合明代火器弹药“量铳管长短,铳口大小酌情加减”的情况。

▲ 明朝度量单位与现今度量单位换算

三眼铳属于站立夹枪射击,把木柄夹于左臂腋下,左手持铳身,头略低看铳尾至铳口照准,右手拿明火点燃火门上的药线向前打去。马上三眼铳则是挑选身体强壮有力者,作战时五骑一排,冲锋时先用弓箭骑射,呆快要和敌人接触时突然勒马回转,收弓矢入袋,拿出三眼铳夹在腋下转身射击,在于出其不意。(《明季甲乙汇编 卷四》)”

三眼铳作为火器自然要打远射靶,其训练方式在明代《开原图说》一书中记载较为详细。按书中所说三眼铳手要先练装放,防止临战阵时手慌脚乱,装药不细、打放不齐,而早期火铳因为精度、威力和火力连续的问题,要想保证对敌较大的杀伤力只能结成战阵列为数排,在数十步内由一排火枪手齐放以保证较大命中率,然后前排与后排火枪手替换装药、放铳,以保正火力的连续发挥出早期火器的最大威力。

因此明军强调要“临阵点放得齐,后边装替得快,装不误打,打不误装,更番熟习,如雨不绝,斯为得法。”在训练时编成队伍,由队长指挥,队长鸣号角一声则第一排士兵点三眼其中一眼齐发,又响一声则第二眼齐发,以此类推,第一排士兵三眼打完后就退后装药,第二排士兵按前法听队长指挥打放,等打完后第一排士兵也装药完毕,如此更叠不停。除此之外还有射准训练,开原明军选择一堵坚固厚实的土墙,在墙面与人胸口一般高的地方用生石灰划一道横线,这道横线约32厘米宽,然后士兵站在离墙80步(约120米)外照着土墙射击,这样既训练了士兵打准,铅子打在土墙上镶在里面还可以回收不至于浪费。

明代在《治谱》一书中还有另一种射靶方式,就是在河里放一块木板,在木板上装一件长宽同等的篱笆,士兵持三眼铳在岸上射击,弹子中则篱笆动,观察极为便利。原文“三眼等铳练习之法切不可朝天上放打须要横打笆子使手脚惯熟其法用一木板浮在河里上插长窄一笆弹子中着则笆动此一法也。”

三眼铳的编制和战术,则被《开原图说》一书所详细记载。书中火器营步兵全部装备三眼铳,而其列阵法式也有详细描述。开原正兵火器营,枪手400人,列为方阵,方阵四边每边100人,其中把总1人,队长4人,四边共把总4人,队长16人。每边三眼铳手80人,四边共320人;炮兵20人,灭虏炮10门,每炮设2名炮兵,四边共三眼铳手320人,炮兵80人,灭虏炮40门。

每边10名三眼铳手间大炮1门,80人共间8门,剩下2门设在营门,除营门2炮外,每边大炮又设骑兵4人,8炮共32人,四边32门大炮共骑兵128人。此外每边安放拒马枪80架,四边共320架以防虏骑冲击;而阵中又有人役200人、内丁100人、中军内丁50人共350人分为14队以护卫主将1人,全营共879人。遇敌时士兵各按队伍站好列为四边,每边先在最外层安放80架拒马枪,以铁索连环;后放大炮8门,炮兵16人,营门大炮2门,炮兵4人;骑兵32人;然后是三眼铳手80人。若敌人来冲则听号令,鸣金一声齐放三眼铳一眼,鸣金二声齐放第二眼,鸣金三声齐放第三眼;敌人冲阵不止则三眼铳连放不绝。要是军队行营或追敌之时与敌人遭遇来不及安放拒马枪火炮,则士兵各按队伍迅速站立轮番打放,边打边走只前不退。

三眼铳手320人;炮兵80人;骑兵128人;人役200人;内丁100人;中军内丁50人;主将1人;灭虏炮总数40门;拒马枪总数320架;人员总数879人。

值得注意的是,无论是快枪还是三眼铳,也都能找到与之相近或类似的西方早期火器。这也是人类在相同生理结构情况下,武器必然出现趋同性的一个例证。

本文经指文烽火工作室授权发布,作者原廓。任何媒体或者公众号未经书面授权不得转载。

获取更多冷兵器知识也可锁定我们的微信公众号:LBQYJS ☜长按左边字母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穿越火线近战武器得法,穿越火线近战武器排行,穿越火线所有近战武器,穿越火线急行军近战武器”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