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上就要到端午节了,也到了吃粽子的最佳时候,市面上出现了不少种类的粽子,来供大家挑选。可市面上的粽子制作再好,还是有不少人喜欢在家里,吃家里人包的粽子,总是能感受满满的幸福。
说到自己包粽子,南方和北方的制作方式有一些区别。南方遍布大量的竹子,一般会就地取材,摘下新鲜的竹叶去绑粽子。这样煮熟、蒸熟的粽子会用浓浓的竹叶香气,而且南方的粽子多以咸为主,会放一些咸肉、蛋黄在里面,香气十足。
北方习惯用苇叶来绑粽子,苇叶叶片细长而窄,北方的粽子多数以甜为主,会放一些蜜枣、豆沙等材料,也同样很好吃。
在制作粽子的时候,总免不了泡糯米,糯米是味道的关键。如果泡糯米的时间太短或者太长,味道可能都会不同。
那么糯米泡多久最合适呢?
根据老一辈人的经验来说,泡糯米最佳的时间是3个小时,味道会最好。如果泡糯米的时间太短,糯米会很硬,虽然制作的过程不受影响,可煮熟之后,会发现这样的粽子会比较硬,影响口感不说,还不利于消化。
如果泡糯米的时间太长,糯米就会很软,制作起来就不太好操作了,而且还不容易成形,总是软软的,口感也不好。
糯米为什么需要泡?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包粽子前,先要泡糯米,不同于其他的大米、小米等食物。因为糯米需要很强的黏性才能成形,如果只是掏水而不去泡的话,糯米不会有黏性,它的吸水性很差,粽子就不成形了,味道也会不一样。
只有经过长时间的浸泡,才会给糯米充足的时间吸水,在煮的时候可以缩短时间,吸收的水分更多,口感也就更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