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早上,杭州姑娘小沈醒来,发现枕头边上有两个红包,一个红包里装着两万块钱,还有一个红包里装着一张纸,是一张欠条,上面写着“妈妈欠你压岁钱三万,等以后有现金了连利息一起支付。”纸上还画有一张妈妈的自画像。她随即在朋友圈里说:早上起床就看见床头有一只快要炸掉的红包,还有妈妈放在红包里的一张欠条。这格式,这错别字,这指纹画的……这条状态收到了好几十个赞,大家的评论大多是“妈妈太有爱”。(浙江在线2月9日)
相比于朋友圈的点赞来说,媒体报道之后的网友反应,就复杂得多,有的说父母太有钱,给红压岁钱这么大方;也有的对母亲给了2万,还写一张3万欠条表示不解,给2万已足够多,还打什么欠条,这对子女太纵容,这不是爱,是“溺爱”;还有的则怀疑这名姑娘是借母亲给压岁钱“炫富”,云云。而其实,压岁钱的多少,这要因家庭而异,而且,钱的多少也不是衡量“爱”的标准,对于父母、长辈来说,给子女、晚辈压岁钱,得给出教育意义,可以说,如何给“压岁钱”、使用“压岁钱”,也是对子女十分个性的家庭教育。
这位杭州姑娘的压岁钱故事,就很个性,她父母是开超市的,从小她就在父母的店里“打工”挣钱,父母给其压岁钱,基本上从小就是要多少给多少,这于他们家庭来说,这是培养孩子的自立、责任和理财意识,而孩子也对压岁钱从来不乱用,而是将其积攒起来用于必要开支,这位杭州姑娘大学毕业后选择创业,用的就是积攒起来的压岁钱,现在是父母在她开的店里“打工”了。所以,她的压岁钱的故事,可以说是父母培养她成长、成才的一个侧面。如果没有父母从小培养她“打工”挣钱的自立意识,没有她懂得如何使用父母给的压岁钱和打工报酬,没有在除夕当晚她孩子自己的店里加班,也就不会有现在这个欠条压岁钱故事了——这次她给父母开口要5万压岁钱,可母亲目前手头现金不足,而为坚持从小就做出的”要多少给多少”规矩,母亲就打了“欠条”。这表达的是母亲对孩子的信任。
家庭教育是十分个性化的,每个家庭的情况各不相同,适合别人的家庭教育,不一定适合自己,不能简单地把别人的家庭教育复制过来。同时,也要具体分析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来评价其家庭教育是否合理。但是,对于家庭教育,我国社会存在概念化、形式化的问题,此前的“虎妈”、“狼爸”就是媒体概念化的炒作结果。当然,虽然家庭教育是很个性的,但基本的家庭教育原则是相同的,即要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自主自强意识,促进孩子更好的成长。虽然近年来舆论一直倡导,要让压岁钱回归到“祝福”、“年俗”的本质,即以此表达长辈对晚辈新一年平安健康的祝福即可,但必须意识到,压岁钱很难回到10元、20元这样的“表达心意”层面。就是在微信红包可以以“分”发也令人高兴的情形下,线下的压岁钱,也是几十元难以出手的。这个时候,就必须把压岁钱作为重要的家庭教育内容对待了。
给压岁钱就是很个性的家庭教育活动,父母、长辈应结合家庭实际情况给孩子压岁钱,并教育、引导孩子如何用好压岁钱,但遗憾的是,近年来,在给压岁钱时,攀比的情况十分严重,不管家庭经济情况如何,压岁钱给得越来越多,以至于压岁钱成为长辈的负担,还有,虽然压岁钱的数额越来越大,可还是有一些父母把压岁钱作为孩子的零花钱,任由孩子自己处置,结果导致孩子大手大脚,铺张浪费,这是长辈的攀比在晚辈中的延续;也有一些父母把孩子的压岁钱收缴到自己手中,弄得孩子与父母闹别扭、发生冲突,同时也错过了对孩子十分重要的理财教育,家庭完全可以把压岁钱使用作为一项专门针对孩子的理财教育内容,在父母的指导下,让孩子支配压岁钱的合理开支。以此引导孩子精打细算,自强自立,不攀比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