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视觉中国)
视频通话、屏幕共享……当遇到陌生人提及这样的字眼时,学生及家长要打醒十二分精神,守住自己的“钱袋子”。暑假以来,广州接连有未成年人中招此类新型电信诈骗。记者昨日从广州市反诈中心获悉,警方经梳理暑期电信网络诈骗警情发现,今年7月以来,全市学生被骗警情占总警情的比例超过10%。其中,损失万元以上警情占比超20%,单案最高损失金额达50万元;被骗事主年龄低于18岁的占比超过30%,年龄最小的为10岁。 文/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张丹羊 通讯员张梦彦、李柰 案例 小学生想为手游换肤落入陷阱 爸爸卡里5万多元没了 “当时我在用妈妈的手机刷视频,看到有人送手游皮肤,我就点开那人的主页了。”10岁大的小明说,今年暑假开始后不久,他就迷上了一款手游。7月14日中午,他在视频发布者的主页上看到“领取皮肤加群”,便进入一个有着182个群员的聊天群。 点击群里的链接后,小明进入一个显示游戏皮肤的第三方页面。“我点了‘立即领取’,就跳转到加QQ群的页面,是手游‘官方礼包4群’,我加进去后有人发消息,让还没领取皮肤的新群员私聊他。”小明说,他按照对方的要求操作,发送了手游账号的截图。不料,对方发来一张图片,显示因为小明是未成年人,需要使用家长的微信才能领取皮肤。 “我照着他说的,把妈妈微信主页截图发过去了。”在收到对方发来的二维码后,小明用妈妈的手机扫码领取皮肤。“您的账号已经被检测违法免费刷取皮肤,请在30分钟内联系后台工作人员进行解除,否则将冻结微信起诉其家长赔偿我司30万,还将判刑2年。”突然弹出来的页面信息让小明慌了神。 得知需要联系工作人员才能解封,他加了客服QQ。对方问其父母手机是否在身边,并称“你现在去自己的房间或者没人的地方,然后进行视频通话,这边通过视频通话教你解除异常,摄像头对准你家长的手机就可以了,解除好再给你领取皮肤。” 于是,小明拿着妈妈的手机到了二楼一个没人的办公室。接着,对方发来6张二维码。“视频通话接通后,对方没露脸,是个男的声音。”小明按照要求,又用爸爸的手机加了对方的QQ。“他让我把手机摄像头对着妈妈的手机,然后打开妈妈手机的微信,进入微信‘零钱’,点开银行卡。”小明继续在客服的指引下,用妈妈的手机微信转账30000元、10000元、8100元到爸爸的微信上,再用爸爸的手机将钱全部领取后,从“零钱”提现到微信绑定的银行卡。 随后,对方让小明用爸爸的手机点开支付宝,扫描之前的二维码,跳转进入代付页面。被告知需要输入密码才能解封微信后,小明每扫一次二维码都先选择支付再输入了密码。“我当时不知道钱已经被扣走了,他们还让我用妈妈的手机下载一个App,告诉了我一个会议号,还让我打开共享,这时候妈妈过来把手机拿走了。” 感到害怕的小明没有告诉父母自己的这番操作。直到几分钟后,爸爸发现银行卡上的5万多元全都没有了,他才将事情经过一一道出。意识到孩子遭遇诈骗,家长赶紧报警。 打开屏幕共享缴“电费” 初中生银行卡里12万元没了 8月初,14岁的初中生小轩在家中用QQ搜索关键字“兼职”并加入了其中一个群聊。入群后,他看到有人发了刷单兼职的信息,便通过二维码添加了对方淘宝好友。 “对方发来两张支付宝付款码,称扫码完成付款后写评价,就可以获得20元奖励。我按对方指引分别扫码支付了人民币183元、206元。”小轩说,“在输入密码付款前,支付宝App发来一条关于防范网络诈骗的问题,我回答了,然后继续完成支付。” 这时,小轩发现界面上并没有发表评价的渠道,于是去找新加的“好友”问个究竟。对方告诉他,这种情况可以退钱,但因为他回答了支付宝防网络诈骗问题,所以导致无法退款。接着,对方发来“财务”的淘宝账号名片,让小轩与“财务”协商退款的事。 第二天,小轩与“财务”取得联系。“他说我的‘花呗’额度未清零无法退款,要我按指引将‘花呗’额度清零。”小轩说,按照这位“财务”的要求,他搜索下载了某视频会议App,并根据对方给的会议号,登录该App,进入语音会议。 在“财务”的指引下,小轩打开屏幕共享并按照对方语音进行操作。“操作内容是打开支付宝,点击‘生活缴费’,再点击‘电费’,然后(他)发给我不同地方的用户编号,要求我按对方提供的金额逐一缴费,并承诺缴费后12小时内会退还刷单和交电费的钱。” 小轩正是通过这样的操作泄露了个人的账号密码等信息,不久后,他银行卡绑定的手机号收到信息,信息显示其银行账户有一笔约19000元的交易。正当小轩感到奇怪时,“财务”告诉他“删掉这条信息”。就这样,小轩共被转走了120555.9元人民币。 第三天,小轩等待了12小时后,仍没有收到有关退款的消息。当他想联系“财务”时,对方已经“蒸发”了。 意识到可能被骗,小轩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家长。随后,他在妈妈的陪同下来到公安机关报案求助。 警方提醒 骗子用屏幕共享窥视短信验证码 “不要对陌生人开启屏幕共享功能。”广州市反诈中心民警提醒,“上述案例中,‘屏幕共享诈骗’叠加以往的诈骗套路,是一种比较隐蔽的新型骗局。像骗子通过视频通话指引小明,就更加直接了,相当于孩子在直播,其屏幕内容及操作在骗子眼里一览无余。” 反诈民警介绍,屏幕共享功能相当于手机的录屏操作,打开这一功能,即会把屏幕上显示的内容,譬如弹框信息、输入密码、解锁过程等记录下来并让对方同步看到。屏幕共享功能从而成为不法分子用于窃取他人密码、验证码等信息的途径,近期被频频使用在贷款诈骗、客服退款、注销校园贷等诈骗案件中。 据悉,骗子作案步骤一般是这样的: 1.诱骗事主开启屏幕共享:通过某些App自带的屏幕共享功能,骗子能够实时监控事主手机的所有操作; 2.登录网银,实时监控短信验证码:骗子先以指引操作为由,让事主下载App并打开屏幕分享功能,再通过事主之前透露的银行卡号,登录网银进行转账操作,实时监控收到的短信验证码。 3.转账:骗子先哄骗事主主动转账,如果事主发现,或迟疑,便通过截获的验证码,进行转账操作,事主对此毫不知情。 家长尽量不要向孩子透露支付账户与密码 反诈民警介绍,全市学生被骗警情中,排名前四的常见高发诈骗手法依次为冒充客服诈骗、购物交易诈骗、刷单兼职诈骗、冒充熟人诈骗,合计占比超70%。 “针对未成年人,诈骗分子常以‘免费领取’等小广告诱使其添加好友。”反诈民警说,一旦未成年人出现疑虑,骗子最常见的套路就是利用孩子对家长的畏惧心理,吓唬对方,让其乖乖听从自己的“远程指挥”。 广州市反诈中心提醒,一些粗心的家长将自己手机银行、微信和支付宝让孩子随意支配,使诈骗分子有了可乘之机。家长要提高警惕,尽量不要向未成年子女透露自己名下的银行卡账号、支付账户、密码等信息,告诫孩子接到陌生来电或信息要及时告知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