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名工作多年的幼儿园教师,我每天都真切地感受到每个幼儿的与众不同之处,细心地观察到每个幼儿都有各自独特的个性。作为教师,我们应该尊重幼儿的个别差异。要因材施教,为幼儿后续学习和发展打下基础。
大班面临的重要问题就是幼小衔接问题,那么如何才能让幼儿更加顺利的衔接?以下是我们工作中的几点摸索、创新,与大家分享:
创新过渡环节,适应幼小个别差异
幼儿园与小学课间活动环节存在很大差异,通过加强对课间休息和自由活动的引导,让幼儿学会自主安排和管理自己的课余时间。
如:
1、幼儿以小记者的身份去“采访”哥哥、姐姐,并进行参观,了解小学生的课间十分钟都做些什么。
2、回幼儿园后讨论、交流,课间十分钟是用来干什么的,到底哪里与幼儿园不同?彪彪说:“小学的课间是可以去外面玩的,想玩什么都可以;”雨晨说“就是做上课不能做的事吗?”……
3、通过激烈讨论得出:如厕-接水饮水-做自己喜欢的事。要把重要的事情放在前面,以免时间不够用。
4、讨论结束后我大胆的将作息时间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在不影响幼儿园活动的同时,将过渡环节的时间充分交给幼儿自己,以便幼儿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统筹习惯,合理安排自己的课余时间,无形中提高了幼儿自理能力,为上小学奠定了基础。
创新区域活动,培养幼儿学习品质
从表面上看区域活动似乎是孩子自己的活动,跟学无关,这也是大多数教师在工作上存在的误区。实际上区域活动是广泛的教育活动形式,它以丰富的活动内容,多样的材料,为幼儿提供了开放的游戏环境,可以使幼儿在玩中学到很多知识,更能培养幼儿的学习品质与自理能力等。
为此,我便有目的的创设活动环境:投放活动材料让幼儿在轻松和谐的气氛中幼小衔接。
1、结合主题活动开设特色角色区“小课堂”
孩子们和教师共同制定游戏规则,如进区前先选定角色,每个角色又有自己的游戏规则,教师要尊重学生:说话轻身细语,学生要尊敬老师,遵守课堂纪律等。
孩子们把在活动中学到的、在参观时了解到的一系列的小学常规搬到小课堂里。幼儿在小课堂活动中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了正确的坐姿、写姿、握笔姿势等。小老师经常进行提醒和忠告,不仅使被提醒人及时改正,也能激发小老师“以身作则”。
2、将幼小衔接内容大胆融入其他活动区中
如:图书区提供了一些有文字的图书;在益智区投放瓢虫对对碰的材料,让幼儿在故事和游戏中产生对汉子的兴趣,感知十以内的分解与组合;
益智区的系鞋带玩具不仅锻炼了手部肌肉和手眼协调能力,还培养自理能力;
开展两人三足游戏,既能培养幼儿协调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又让幼儿知道合作的重要性,为上小学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础。
创新主题活动,促进幼小顺利衔接
我们注重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养成贯穿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创设良好、适宜的班级环境,让幼儿从环境中学到幼儿园与小学的不同。如:《我要上小学了》主题教育活动。围绕主题开展“走进小学”“我会整理小书包”“我的文具盒”“有趣的象形文字”等小主题活动。
1、参观小学
(1)开展“我是小记者”活动,与小学联手让幼儿观看小学升国旗仪式和广播体操
(2)参观小学的环境,包括操场、教室、图书室、厕所等地方,边看边比较与幼儿园的不同;
(3)深入一年级的课堂与小学生同上一节课,了解小学是怎样上课、怎样举手的,并组织幼儿用绘画的形式记录下来。
(4)“采访”小学老师。在采访中一向内向的越越问道,“我可以带小熊来吗?”继而引发出上小学需要带的问题,通过访问老师和一年级的哥哥姐姐我们知道了上小学需要带文具、书本、水壶、手绢等。
2、教育活动“我会整理小书包”
(1)活动中在每组的桌上都有一张“物品整理清单”,请组内幼儿一起确认要整理的是星期几的书包,有哪些活动,要准备哪些物品,并将物品整齐的放进书包。
(2)教育活动结束后在活动区投放三个小书,文具三套,书本若干,开展“整理书包大比拼”活动。
3、家园共育,“有趣的象形汉字”
以往阅读中幼儿已经熟悉了一些汉字,了解有趣的象形文字是一件有意义的事,可以让幼儿感受到中国文字艺术的博大精深,激发学习汉子的兴趣,从而萌发和热爱祖国民族文化的情感。
(1)幼儿与家长一起搜集有趣的汉字;
(2)幼儿带到幼儿园,与教师将文字整理成册;
(3)认识象形文字,整个过程幼儿的参与度非常高。
在开展幼小衔接的工作中,作为教师我们一直遵循着一幼儿为主体的原则,坚决杜绝拔苗助长式“小学化”现象出现。幼小衔接应尊重幼儿年龄特点采取有效措施,而非强行灌输小学学习内容,减少幼儿自由活动时间,希望这些方法对您有所启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