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是小编为文水历史文化撰写,主要解答关于文水历史文化的相关疑惑,以下是正文。
前一千年前文水县的历史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
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
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唐初文水交城地图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
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
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
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
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前一千年前文水县的历史
据从文水县上贤、西峪口出土的石器及穴居房屋等考证,远在新石器时代,文水县就有人类定居。文水旧县志载:文水为古冀并之域,在唐虞时为冀州辖地;尧为唐候时都平陶(文水县平陶村)。后为并州辖地。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
鲁昭公二十八年(前514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司马乌为平陵大夫。
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前376年),属赵为大陵邑(大陵即大陆),邑治在文水县武陵村北的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秦朝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1年),始名大陵县,属太原郡。
唐初文水交城地图
新朝王莽-建国元年(9年),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
东汉建武元年(25年),复名大陵县。
三国、晋、南北朝一直称大陵县。
北魏真君九年(448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旧城庄。
隋开皇九年(589年),称受阳县,属太原郡。隋开皇十年(590年),始名文水县。
唐武德三年(620年),隶汾州,武德六年(623年)属并州,武德七年(624年)又属汾州。唐贞观元年(627年),属太原郡。唐天授元年(690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唐神龙元年(704年),中宗复位,恢复原名文水县。
五代、十国、宋,称文水县。宋元符年间(1098年至1100年),因避水患,文水古城迁于章多里之南,仍属太原郡。
金、元,属太原路,称文水县。
以上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文水古代
文水县城历史上曾两次迁移,最初在大陵城,后迁至现旧城庄处,史称“文水古城”。
文水古城在今城东5。5公里之旧城庄,建于北魏时期。
《后魏风土记》曰:“太平真君九年(448),迁山戎外出,徙寿阳民三千户于大陵城南十里,置受阳县”,移县治于此城。《读史方舆纪要》记载,“城甚宽大,约三十里,百姓于城中种水田。”
宋元丰七年(1804)汾文二水涨溢,毁于水患,基址不存。现在在旧城庄是一个人口不足千人的小村,文峪河从不远处流过,雨天仍然是比较泥泞的小村,已经完全见不到当年的辉煌。
春秋时为晋国祁氏之田,公元前514年(鲁昭公二十八年),晋灭祁,为平陵大夫邑,(晋平陵大夫世袭之地)。 前376年(战国周安王二十六年),韩、魏、赵共废来靖公,三分其地,属赵为大陵邑,邑治在该县西北二十五里武陵村之北大陵庄(原名大陵屯)。
《史记》载:前344年赵肃候游大陵,即此地,其后310年赵武灵王亦游之。大陵庄在公元1621年(明天启年间),即划归交城县。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五年)灭赵并六国,郡县天下,始名为大陵县,属太原郡。前221年至8年(西汉初始元年)的229年中,一直为大陵县。
前202年~9年(西汉)时,于大陵县境南部别置平陶县,包括后来的平遥县西北境。县治在文水县平陶村。
公元9年,王莽称帝,改汉为新,改大陵为大宁县,属太原郡,从公元9年(新莽建国元年)至24年(更始二年),历时16年间,为大宁县。 公元25年东汉立,从25年(建武元年)又复名为大陵县。
在东汉,三国时属太原郡,西晋属太原国。从东汉,三国、晋到南北朝、公元447年(北魏真君八年)422年间,一直称为大陵县。
北魏省大陵,公元448年(真君九年)移寿阳民于大陵县,置受阳县(亦名西寿阳)县治在文水县城东十里之旧城庄。从北魏至589年(隋开皇九年),历经141年,名受阳县,属太原郡。
590年(隋开皇十年)始名为文水县。文水之名由来,盖因县境文峪河自管涔龙门而下,至于峪口,其水波多纹,故以文水名之。
620年(唐武德三年)隶汾州,六年属并州,七年又属汾州。公元627年(贞观元年)又属太原郡,至公元689年(永昌元年)历时99年名为文水县。
690年(天授元年)武则天称帝,改唐为周,因文水县是其故里,改文水县为武兴县,至公元七704年(长安四年)历时15年,名武兴县。 704年(唐神龙元年)中宗复位,又恢复原名文水县。
后经五代、十国、宋、没称未变。 1098年到1100年(宋元符年间),文水古城,因避水患,将城迁于章多里之南,即后来的文水城,仍属太原郡。
金、元时,仍名文水县属太原路。明、清至民国初,属太原府。
1939年晋西事变后,文水县完全成为中国 *** 领导下的地区,属晋西区第八专员公署。 1949后,新设汾阳专区,归汾阳专区。
1951年3月至1854年5月属榆次专区。 1954年5月至1958年属晋中专区。
1958年11月,汾阳、文水、交城三县合并为汾阳县,改称文水镇,设汾阳县文水镇办事处。1959年9月,三县分置,恢复文水县建置,属晋中行政专员公署。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革委会(后改称吕梁地区行政公署)成立,文水县属之管辖。2004年3月,吕梁市成立,文水属之。
求山西省文水县历史上都出过哪些历史名人
武则天 狄青 孔天胤 刘胡兰上贤塔由于古塔屡次遭劫而不毁,民间便给它披上了神秘的色彩,关于它的传说脍炙人口、遐迩闻名。
相传,古代有星相家察知上贤村一带风水极佳,将出真龙天子,于是皇帝传旨命能工巧匠修建此塔以镇,故上贤塔又名“镇龙塔”。塔高耸入云,挡住了担山赶太阳的二郎神的去路。
二郎神勃然大怒,挥起扁担,连击两下,将塔截为三段。塔顶落在了距上贤村15公里处的碱场村,塔根震到了2.5公里以外的冀村。
从那以后,只留下少半截塔身在上贤村。这就是上贤塔既无塔顶又无塔基的由来。
二郎神歇担放山的地方,因山落土,留下了两座小山,就是如今的上贤坡。
吕梁最具特色的是什么 从古到今 要与历史文化有关
吕梁地区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
远在旧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这里生息、繁衍。解放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该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工业得到了很大发展。
煤炭、电力、冶金、化工等能源重化工业也有长足的发展。 吕梁地区为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区内沟壑纵横,山峦起伏,梯田环绕,是山西的贫困地区之一。
但是,历史给这里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与吕梁风光相得益彰,成为今日的旅游地。吕梁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品种齐全,除煤炭外,还有赤铁矿、磁铁矿、铅矿、白云石、石棉、石墨。
大理石等。著名的酒都杏花村就在吕梁地区汾阳市内。
武则天、刘胡兰的故乡文水县也在吕梁地区。吕梁地区历史上人材辈出,宋代名将狄青、唐代大诗人宋之问、唐代大将郭子仪也都是汾阳人。
吕梁因吕梁山脉由北向南纵贯全境而得名。市区境内的骨脊山,古称吕梁山。
据《永宁州志》记载:“其名骨脊者,以泰山在左,华山在右,常山为靠,衡山为朝,此山是隆居中,依然天地之骨脊焉”,骨脊的古意与吕梁相通,故以吕梁山引申命名。 吕梁市的建置,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时代。
当时吕梁地区有屈邑、平陵邑、中阳邑及瓜衍县等。历代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等。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1949年9月,山西省人民 *** 成立以后,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2004年7月撤消吕梁地区和县级离石市,设立地级吕梁市。
全市辖一区,即离石区;二县级市,分别是汾阳市、孝义市;十县,分别是交城、文水、中阳、柳林、交口、兴县、岚县、临县、方山、石楼。148个乡镇(81镇67乡),12个街道办事处,3110个行政村,81个居委会。
吕梁市的历史发展过程 春秋时代 为赵国境域,境内设有中阳、兹氏、大陵等。 元时期 吕梁大部属于太原路(后改冀宁路)管辖,境内设置有交城县、文水县、兴州、岚州、临州、石州 (辖离石县、宁乡县)、汾州(辖县有西河县、孝义县)。
石楼为晋宁路辖县。 秦时期 为太原郡境域,设有大陵、兹氏等县。
明时期 吕梁除石楼县属隰州外,境内州县均属太原府。万历二十三年五月,汾州升为府,并倚郭设汾阳县,原太原府所辖州县、临县、永宁州及辖县宁乡县和原汾州辖县改属汾州府。
万历四十年,石楼县改属汾州府, 西汉时期 为太原郡境域。 清时期 沿用朝制,建置未变。
东汉时期 属于西河、太原、河东三郡。 民国时期 元年(1912年)取消汾州府建置,永宁州废州改县,三年(1914年)1月,永宁县改离石,宁乡县改中阳。
民国七年(1918年),增设方山县。 三国时期 为魏国境域,属河西郡。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 吕梁各县均属晋绥边区(先称晋西北)行政公署。 西晋时期 境内各县分属于西河国和太原国,属县未变,仅兹氏县改隰城。
1949年 吕梁境内设兴县专区和汾阳专区,兴县专区辖有兴县、临县、离石、方山、岚县等11县,汾阳专区辖县有汾阳、孝义、交城、文水、中阳、石楼等9县。 东晋十六国时期 ”设置永石郡,寻改西河,后燕置离石护军。
1951年 汾阳专区撤销,交城、文水、汾阳、孝义等县划归榆次专区,中阳县划归兴县专区;石楼县划归晋南专区。 隋时期 分属于离石郡、西河郡、太原郡、楼烦郡、龙泉郡。
1952年 兴县专区撤销,兴县、岚县划归雁北专区;临县、方山、离石、中阳划归榆次专区。 唐时期 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隰州、岚州、并州(后改太原府)。
1954年 离石、方山二县合并为离山县。 五代时期 境域内所属未变。
1958年-1971年 1958年11月10日,文水、交城二县并入汾阳县,中阳县与离山县合并为离石县,孝义县并入介休县,岚县分别划入静乐和兴县,石楼县并人吕梁县。1959年9月19日除孝义县以外其它各县恢复建置,1961年5月恢复孝义县建置。
1971年5月1日。吕梁地区组建,同时恢复方山县,新增设娄烦、交口二县。
宋代时期 吕梁分属于石州、汾州、岚卅、隰州,晋宁军、太原府。 1972年-1996年 1972年4月,娄烦县划归太原市;1971年10月5日,新增设柳林县。
1992年孝义撤县设市;1996年离石市撤县建市;1996年汾阳撤县建市。 金代时期 仅因晋宁军被撤销,辖县改属石州,其它州县的隶属未变。
2003年 经国务院批准撤销地区建制、设立吕梁市。全市现辖1区10县,受省 *** 委托,代管两个省辖县级市。
山西太原的历史文化
太原:古称 晋阳 并州 龙城。
2500多年建城史。曾是 赵国初都,北齐别都,三朝雄镇,五朝霸府,武周北都,隋朝时期和长安并列全国两大城市。
李世民从太原起兵反隋,挥师南下缝强必破直入长安(建立唐朝),因太原古称为“唐”(可见当时的晋阳在李世民心中的重要性)。李世民之女又以太原地名命名赐封为“晋阳公主”。
武则天祖籍并州文水县人(并州今太原)。狄仁杰唐代并州太原人。
因历史上很多皇帝和太原有关所以太原也称龙城。(比如李世民太原起兵成功,高欢.高阳父子坐镇太原遥控朝政,武则天封太原为北都)。
相信读者朋友经过小编一番耐心的解答已经对文水历史文化了然于胸,若还存在疑惑可通过站内搜索找到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