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旅游攻略

【渔阳国际会议中心】上海市中心的这条胡同见证了党历史上的各种“第一”

作为党的诞生地,上海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旅游资源,保存的革命遗迹达440多处。在这11黄金周,如果你想举办“红色旅行”,认识到超越100年的初心全胜,这个深藏在上海市中心的南北将成为石库门胡同——渔阳不可错过的一站。(大卫亚设)。

渔阳的红色旅游区共有两栋小楼,由于建设年代不同,分别是诺尔扬里2号(今天南昌路100号2号)和新渔阳里6号(今天淮海中路567号)。这两处不同寻常的石库门建筑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早期活动紧密相连,在本公司创造了许多“第一”。

今年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小组)成立100周年、第一个社会主义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成立100周年、《共产党宣言》首中文全书出版100周年,影响中国历史、史册的这三件事都发生在渔阳。

“在这个小区里,中国先进分子完成了精英集结、理论宣传、阶级动员、人才培养、组织创建、全国代表大会建立等工作,可以说是中国共产党、中国青年团的发源地、中国共产主义运动的发源地。”上海市中共党史学会渔阳里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上海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李根这样说。

孕育了中国共产党,诞生了中国第一个共产党早期组织

时间回到了1920年春天,那时候的南昌路是环龙路,一个穿着长衫的中年人带着行李走进了这条路的诺尔杨里2号。他是被毛泽东誉为“五四运动总司令”的陈秀。今年早些时候,为了躲避追捕,陈秀和李大钊迎着鹅毛大雪,乘坐林冠骡车安静地离开了北京。李大钊和陈独秀同意了:我在北方,你在南方,我们分别准备建立中国马克思主义政党。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过程中“南进北里,约会党”的故事。

陈秀入住后,在思想、文化等多个领域的巨大影响力吸引了朝气蓬勃、理想向上、充满报国欲望的年轻人。好像拥有神奇的磁力,李汉俊、刘运输、声音者、沈贤丽、陈望涛、李达等新文化活动家和早期共产党人相继聚集在一起。

毛泽东1920年来上海时也访问了陈独秀,在延安接受斯诺采访时说:“我和他讨论了我读过的马克思主义书,陈独秀谈到自己信仰的那些话,在我一生中可能是决定性时期,对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陈独秀周围的MOIN精英集团是“关心政治、关心马列主义的新朋友”,他们的共同特点是文化水平高、年龄小、对新事物有敏锐的观察力、革命活力。根据陈望涛的回忆,大家生活得很近(都在法律界),经常在一起,反复说话,越讲越觉得有必要组织中国共产党。

1920年4月,俄罗斯远东局代表维京斯基通过北京来到上海,在诺尔杨里2号会见了陈独秀、李达、陈望道、刘运输、李汉俊等,讨论了共产党成立问题。6月,陈独秀、李汉俊、刘运输、徐存通、陈公培在诺尔扬里2号举行会议,决定成立共产党,当时被称为“社会共产党”,选举陈独秀为书记,并起草了几份具有唐刚、唐时性质的条文。今年8月,陈独秀和李大钊商量说,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定为“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最初的成员有陈独秀、杨明才、李贺、李汉俊、陈望道、刘转运、沈贤丽等。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立即致函各地,建议成立“组织支部”。同时储存罐去日本,真空船去欧洲联系相关人员。11月份准备了《中国共产党宣言》。因此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建设全国政党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组织和发动作用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强大堡垒,见证《共产党宣言》篇中文全书的校对和策划出版

共产党早期的组织非常重视宣传工作。陈独秀曾经说过:要改变主意,就要打开杂志。李汉俊也表示,要进行社会革命,必须依靠宣传。

1920年,陈独秀居住在上海,影响力较大的《新青年》杂志也从北京迁至上海,编辑部设在诺尔扬里2号镇街。今年9月,《新青年》从第8卷第1期开始成为上海共产党初期组织的机关刊物。改组后的《新青年》特设了“俄罗斯研究”专栏,展开了社会主义讨论。这本刊物在全国各地拥有大量读者,成为宣传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和思想的重要阵地。

ps://p26.toutiaoimg.com/large/pgc-image/SC7neWYEuPP1F7?from=article.detail&_iz=31825&index=4" width="410" height="413"/>

这里还是中共第一份党刊《共产党》月刊、第一个工人刊物《劳动界》周刊的编辑部。

而翻译《共产党宣言》、出版《共产党宣言》单行本,亦是筹建中国共产党的重要准备工作之一。当时,陈独秀、沈玄庐、戴季陶、邵力子等人,在白尔路三益里17号(今自忠路,济南路与顺昌路之间)的《星期评论》编辑部商讨后,决定由陈望道来翻译《共产党宣言》。同乡好友邵力子出面,向陈望道发出了邀稿函,请他试译《共产党宣言》一书,计划译好后在《星期评论》上连载。

为了潜心翻译,陈望道回到了故乡义乌分水塘,“费了平时译书的五倍功夫”,终于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的翻译,还留下了“真理的味道有点甜”的佳话。在完成《共产党宣言》的翻译后,《星期评论》社希望他到上海担任该刊的编辑工作。于是,陈望道来到了上海,与渔阳里的不解情缘也由此开始。

据记载,陈望道到上海,寄住的是邵力子家——太平桥三益里5号。陈望道住在三益里,去的最多的地方却是渔阳里。他把译稿连同日文、英文版《共产党宣言》交给了李汉俊校对,李汉俊校完后又交给住在环龙路老渔阳里2号的陈独秀再校,最后由陈望道改定。

当时经费十分紧张,就在此时,共产国际远东局维经斯基来沪找陈独秀商量成立中国共产党一事,陈独秀提出了拟出版 《共产党宣言》的设想,希望得到共产国际的帮助,维经斯基当即表示可予资助。为此,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在辣斐德路成裕里(今复兴中路221弄12号)设立了“又新印刷所”。

1920年8月,第一个《共产党宣言》中文全译本在上海正式出版,封面印有水红色马克思半身像,首版刊印了1000册,很快售罄。由于疏漏,当时书名错印为 “共党产宣言”。次月,书名更正后,改封面颜色为蓝色,又加印1000册,也很快售罄。

“老渔阳里2号,参与并见证了 《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的校对和策划出版。”李瑊介绍,不仅如此,陈望道还曾入住于此——1920年年底,陈独秀去广州,陈望道接任 《新青年》主编。因工作需要,陈望道搬到老渔阳里2号楼下统厢房借住。在这座党的早期指挥部里,他独当一面,为党的发展和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历史贡献。

100年前,一群年轻人在这里创建了中国首个青年团组织

如果说,老渔阳里孕育了党的诞生,新渔阳里则孕育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诞生。1920年8月22日,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在新渔阳里6号发起成立,俞秀松担任了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书记。

新渔阳里6号,原为戴季陶寓所,后来为中俄通讯社社址——1920年4月维经斯基来华时创办,负责人为杨明斋。

20世纪初年,以学生为核心的“青年”作为一种社会角色,被赋予了担负“救国使命”的特殊义务。陈独秀在新文化运动的宣言书《敬告青年》中明确宣示:“青年之于社会,犹新鲜活泼细胞之在人身。”

“新、老渔阳里是相互配合的:秘密的党的会议都在老渔阳里召开,公开或半公开的活动在新渔阳里进行。”李瑊如是说。出于创建先进政党、从事革命实践的需要,1920年9月,新渔阳里6号挂出了“外国语学社”的招牌,对外称:“本学社拟分设英法德俄日本语各班,现已成立英俄日本语三班……”其实,这是党开办的第一所培养革命干部的学校,用学外国语掩护革命活动。

在这所特殊学校里,陈望道亲自讲授《共产党宣言》,他特别注重结合时局、洞察当时的时代风云,关注和回答100年前时代和实践提出的重大问题。

在外国语学社,老师大多是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员:李汉俊教法语,袁振英教英语。李达教日语,俄语课由校长杨明斋和维金斯基的夫人库兹涅佐娃任教,学生增多后,又聘请了王元龄任教。学生主要学习俄语和马克思主义著作,为赴苏俄作准备。

在如今的新渔阳里6号,仍保留着百年前的场景:一楼厢房排着长凳和课桌,挂着黑板,当年,10来平米的教室内,最多时要挤进50余人。

当时,学员主要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或青年团推荐,每月的生活费只有5元6角,条件十分艰苦,但他们内心富足、信仰坚定,有时节衣缩食,5个人分吃4个人的饭菜,用省下的那一份饭钱购书买报。青年学生在上课之余,积极参加革命实践,下厂调查、撰稿、发行,有些人还参加油印、运送、散发革命传单,1920年上海第一次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筹备活动,1921年“三八”妇女节纪念会和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筹备会,都在这里举行。

刘少奇就是这些学生中的一个。在渔阳里学习生活了八个月之后,他经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介绍启程赴俄,辗转到莫斯科学习,在那里他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萧劲光、任弼时、罗亦农、汪寿华、谢文锦、王一飞、梁柏台、李启汉……和刘少奇一样,1921年春天,先后有30多名学员分三批去莫斯科学习,他们日后都成了中国革命的骨干。

据相关人士回忆,老渔阳里2号原先与新渔阳里6号有弄堂相通,两处相隔仅数十米。当年,可从南昌路直通到淮海路,在这里匆匆来往的有许多将民族兴亡、国家前途视为己任的革命青年,弄堂里常常回响着他们的读书声、论辩声,这条通道也被称为“马克思主义小道”。如今,静静凝听历史回响,仿佛依然能感受到当年的激情飞扬、热血沸腾。

渔阳里:革命征程的起点

◆创建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

1920年8月,在老渔阳里2号成立中国第一个共产党组织。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致函各地,建议“组织支部”,起到了中国共产党发起组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编辑部所在地

1920年春陈独秀南迁上海,在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中影响巨大的《新青年》编辑部即设在老渔阳里2号陈家。《新青年》杂志从第八卷第一号开始,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机关刊物。1920年9月,成立新青年社,这是共产党组织建立的第一个出版机构,专事出版发行《新青年》。改组后的《新青年》特设“俄罗斯研究”专栏,开展社会主义讨论,成为宣传马列主义理论的重要阵地。

◆创立中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

1920年8月22日,成立了全国第一个青年团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俞秀松担任书记。共产党组织成员不论年龄大小,都加入青年团。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建立后,向各地分发团章和信件,要求建立团的组织,并经常与各地互通情况,交流经验,实际上起到了发动和组织成立中国青年团的作用。

◆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干部培训学校——外国语学社

1920年9月成立,设于新渔阳里6号,由杨明斋任校长,俞秀松任秘书。外国语学社的办学目的,一为掩护团的工作,二为培养党团干部,学生都由各地共产党早期组织推荐。

◆推动出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译本

陈望道在浙江义乌分水塘家中完成了《共产党宣言》第一个中文全译本的翻译,然后将译稿带到上海,由陈独秀、李汉俊校阅。

◆创办《共产党》月刊

1920年11月7日俄国十月革命三周年纪念日之际,出版《共产党》月刊。这是上海共产党组织的内部刊物,也是中国共产党的第一个党刊。《共产党》月刊的出版,在中国擎起了第一面共产党大旗,为人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毛泽东称誉为“旗帜鲜明”。

◆成立第一个由中共组织领导的工会团体——上海机器工会

1920年10月,在新渔阳里6号召开上海机器工会发起会。11月,上海机器工会在白克路207号(今凤阳路186号)召开成立大会,孙中山、陈独秀等到会发表演说。这是全国第一个由共产党组织领导的工会团体,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中共“一大”筹备之处

1921年6月,李达、李汉俊以老渔阳2号为联络处,进行召开全国代表大会的筹备工作,确定会议地点和日程,致函各地的共产党组织委派代表到上海参加会议,起草并刻印有关文件。

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望志路106号(今兴业路76号)召开。7月30日,会议因租界密探闯入而中断。当夜,李达、毛泽东、周佛海等部分代表在老渔阳里2号商议继续会议的办法。

作者:李婷

编辑:郭超豪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