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现代人一辈子都是放荡自由的自由,那么就上山玩水,逃离闹市。那么古代大多数人(通常是文人)不是去山上玩水,而是去游览“文化”“真理”,或者感叹“政治家”靠算术来担任官职的不合适。
而且在中国古代,由于户籍制度、山长庄园、各方面的原因,不像现在这样任何人都可以去旅行。能出山玩水的基本上都是文人学士(留学、考试、贵阳)。以文人的身份,他们看到山不是山,看到水不是水,就一直旅行写作,留下了流传千古的明式家具。
所以出于好奇心粗略统计了一下那些句子,古代中国人最喜欢去这三个地方:——三峡、桂林、浙江。
据 统计,描写桂林的诗句已经超过一万首,写三峡的人比桂林还多,浙江东(这个绍兴宁波台州)只有唐代写的诗一千多首。
那么古代中国人为什么喜欢这个旅游胜地呢?
“两岸猴声不能响,独木舟已经越过了万中山。”
三峡3354
自古以来,三峡是长江通航段中最艰难的,但同时也是最精彩的部分。
中国古代有一本书,叙述了名为《水经》的河流水道,然后北魏的地理学家注释了《水经》。也就是今天熟悉的《水经注》。其中有对长江三峡的描写。千百年来
桃园说,长江三峡两岸是连绵不绝的高山,是一个完全没有中断的地方。那个悬崖不仅遮住了天空,还遮住了太阳和月亮。
1825&index=10" width="640" height="426"/>
还说夏天的江水湍急,下水的船比快马,甚至风都要快……
在春天和冬天的时候,可以看见清澈的流水,碧绿的深潭,回旋的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极高的山峰上生长着许多奇形怪状的松柏,山峰间悬泉瀑布飞流冲荡。水清、山峻、树容,草盛,美极了。
如果碰到了晴天或者结霜的早晨,树林和山涧一片清凉和静寂,常有猿猴在高处放声长啸,声音接连不断,凄惨悲凉,空旷之中传来回声,悲哀而且持久……
最后郦道元还记录了一段在三峡里居住人们的渔歌:“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这是一千多年前郦道元眼中的三峡,时至今日,650余公里长的三峡面貌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篸”——
桂林
有人说,不羡鸳鸯不羡仙,只想做回桂林人。那一盆山水至今仍让每年上亿人次的游客纷至沓来。
在384年前的初夏,50岁高龄的徐霞客游历至广西,这位阅尽了河山的大旅行家,与他向往已久的桂林山水对视良久,难得发出感慨:
“洵神仙之境,首于土界得之,转觉神州凡俗矣。”
来过桂林,便不会再惊艳于其他山水。
烟雨濛濛中,群山倒映在碧绿的水波之中,水山浮影,渔船悠悠,一绵江风微拂素罗衫,望望姿态万千的峰峦,青山绿水中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
“山水”二字在桂林绝不仅仅指代自然景观,更是一种生活方式。在这片2万多平方公里的岩溶平原上,峰丘林立,峰丛基座相连,环围出一个个幽深宁静的宜居之地。随后,万千移民、文人骚客把这里共同营造成了一方山水人间、一条诗画走廊。
在国人心中,桂林是山水交融的最高境界。
在世界眼中,桂林是东方神韵最生动的体现。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浙东
据统计,在唐代众多诗人中有342位来过浙东并且留下了诗歌,这个区域里有三山一水:会稽山、四明山、天台山和剡溪,其中游过剡溪的就有174位,占总数的二分之一。
号称诗仙的李白就曾四到浙东,三游剡溪,其后众多文人墨客(杜甫、孟浩然、陆羽等)也入剡揽胜,留下众多千古绝句。
剡溪,今浙江绍兴嵊州境内主要河流,夹岸青山,溪水逶迤,确是秀丽,但今人看了也会迷惑不解:这条河流真的比其他地方的河流美吗?为什么仍然让众多名士纷至沓来?不说甲天下的漓江水,就是比之邻近的温州楠溪江,也要稍显平庸。
古人云:“山水者,有诗而名胜者。曰事,曰诗,曰文。之三者,山水之眼也。”剡溪就是如此。诗人笔下的山水景物,不再只是单纯的“物象”,而是“移情”的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