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科普书籍读后感我想说急需科学家投入科普工作:2017国家科技奖(科普组)获i奖有感

2017年国家科学技术奖已经尘埃落定,各个获奖单位纷纷正式接到获奖通知。

作者也接到上级通知,《科学家带你去探险》系列丛书获得了2017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科普组)”,令丛书作者欣慰。本科普丛书包括“探秘大香格里拉”、“走近多彩的冰川世界(张文敬)”、“说不完的北极故事(张文敬)”和“挺进地球无人区(王维)”四册。

我是“探秘大香格里拉”的作者,也是组织这套丛书的始作俑者。

无巧不成书。前天,收到了《科学普及出版社》2017年9月出版的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第二届获奖优秀科普作品评介”丛书。当我刚刚收到《科学普及出版社》的书时,并没有立刻翻阅,而是放在了书桌上。

今天早晨早醒,躺在床上翻阅,颇感惊讶:那是我2013年完成的稿件啊!

在书中的第185页到196页刊载了作者的“回眸《探秘大香格里拉》”和中国科普研究所副研究员胡俊平的评论文章“还原一个真实的香格里拉—读《探秘大香格里拉》有感”。

在得到获奖通知的同时,阅读四年前的文章,往事历历在目,值得回味。愿与朋友分享。

在此,衷心希望科学家朋友们好好领会习近平主席在“科技三会”上关于“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的讲话精神,积极投入科学普及工作。

一.回眸《探秘大香格里拉》

这是作者2013年10月2日完稿的。全文如下:

由邮电出版社出版的《科学家带你去探险》丛书问世已经一年多了。我在这套丛书中撰写其中一本《探秘大香格里拉》。

回顾《探秘大香格里拉》的创作过程,一方面令我欣慰,一方面也给我留下了一生遗憾。

值得欣慰的是,我写这本书是受西藏、四川和云南三省区共同发起建造“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启发,是怀着一颗关爱我们心目中的“香格里拉”的可持续发展而命题的,是为了与中华同胞一起探讨如何与自己心目中的“香格里拉”和谐共存而创作的。在创作过程中,那《失去了的地平线》小说,那在川、滇、藏地区广为传播的“香巴拉”故事,以及数十年来我在亲近、认识这片美丽、神奇国土中的亲身经历,组成了我创作这本书的“交响曲”……

留下的遗憾是,受我的经历和水平的限制,我还没有完全领悟到人类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或“香巴拉”的内涵,还没有真正保持“香格里拉”或“香巴拉”可持续发展的实际良策。

“大香格里拉”命题由来

2001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我国云南省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自此,与云南毗邻的四川和西藏纷纷效仿,一时间,“香格里拉乡”、“香格里拉镇”、“香格里拉村”满天飞。其目的都是为了发展旅游事业,自然也带来川滇藏毗邻地区的一些争议。

为了协调川滇藏毗邻地区旅游事业的可持续发展,由西藏自治区发起,于2002年5月25 ~ 28日,川滇藏三省区在拉萨举行讨论会并达成共识:联合实施中国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的共同开发。我应西藏自治区政府的邀请出席了这次会

议,并做了题为《中国香格里拉与香格里拉精神》的大会报告,阐明川滇藏三省区邻区就是中国的香格里拉地区,香格里拉就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

会议中,川滇藏三省区政府,特别是西藏自治区和四川省政府,期望中国科学探险协会像当年组织“徒步穿越雅鲁藏布大峡谷科学探险考察”一样尽快组织一次“中国香格里拉综合科学考察”。

2006年10月至12月,在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的领导下,在中国科学院、全国人大常委环境与资源委员会和中国气象局的支持下,中国科学探险协会接受重庆九州SOD有限公司的赞助,与四川、云南、西藏三省区的科学技术协会共同对中国香格里拉地区进行了有地质、地理、动植物、大气、冰川、环境、藏学、民俗、旅游等十几个专业人员参加的综合科学考察,历时46天,涉足了藏、滇、川三省区9个地州市的82个县市。

我作为考察队队长参加了川滇藏邻区的部分科学考察。

通过此次大规模的综合科学考察,科学家们在深入考察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大香格里拉”概念,提出了大香格里拉的资源开发利用对策研究,完成了《和谐发展的大香格里拉》报告,呈报中国科协并抄送西藏、四川、云南有关部门。“大香格里拉”观念的确为促进川滇藏毗邻地区和谐相处,为中国的大香格里拉地区可持续发展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据此,本书命题为《探秘大香格里拉》。

寻找本书的切入点

万事开头难,写这本科普书也是如此。

既然确定用“香格里拉”这个名字,必然要与小说《失去了的地平线》发生关系。然而,关系从哪里切入呢?

为此,我找来这本小说的英文版和几种中文翻译版,对照阅读、研究。去寻找切入点的蛛丝马迹。

在《消失的地平线》中,最令我感兴趣的是提到了被“香格里拉”寺庙劫持的飞机飞到了我国西藏的某山谷中,这个山谷紧邻一座海拔约28000英尺(8540米)的卡拉卡尔(Kalakal)山,这座山在藏语中的意思是“蓝月亮”(Blue Moon)。

我换算了卡拉卡尔山的海拔高度,28000英尺相当于8540 米,和世界第三高峰洛子(Lhotse)峰的海拔高度(8516米)非常接近。有趣的是,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与第三高峰洛子峰的地理位置几乎完全相同,都是北纬27.9°、东经,86.9°。洛子峰位于珠穆朗玛峰南3000米处,两者之间仅仅间隔着一条山坳,即通常所说的“南坳”。

真是太巧了!卡拉卡尔山如果是洛子峰的“化身”,那么,与洛子峰仅仅一坳之隔的珠穆朗玛峰南北两侧的自然环境与蓝月亮山谷又是何等相似呢?

小说以浓重的笔墨描述了蓝月亮山谷美丽、宁静的自然环境。

“飞机窗外的这一令人心惊胆战的奇观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风貌,它没有那种故作姿态给人欣赏的媚气,那傲然屹立的冰峰峭壁中蕴藏着某种自然原始而神奇怪诞的东西,一种壮丽雄奇却又傲慢的风格,令人感到难以接近;他凝视着那一座壮丽雄奇的山峰,一阵惊喜而欢快的感觉涌上心头:在这远离人间、与世隔绝的角落,竟然还有这样绝美的地方……”

小说中多次提到的蓝月亮山谷后来并没有广泛流传,而位于蓝月亮山谷中的寺庙名称“香格里拉”却不胫而走,令人不得不深思其中的原因。我自问自答,反复思考,也许如下的分析会给我们一点启示。

众所周知,藏传佛教实际上是西藏的精神统帅,而佛教的大喇嘛在历史上一直是西藏的统治者,像达赖和班禅,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事实。

神秘的蓝月亮山谷固然吸引人,但主宰蓝月亮山谷的是位于这个山谷中的香格里拉寺,特别是香格里拉寺的大喇嘛佩劳尔特。大喇嘛能够主宰蓝月亮山谷中人们的命运,更能够主宰蓝月亮山谷中的一切财富,特别是蕴藏丰富的金矿是香格里拉寺庙能够与外界交换现代文明之多种必需品的宝贵财富,在隐蔽的山谷也能享受着西方的文明。

看来,人们并不是向往美丽而神秘的蓝月亮山谷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而是向往山谷中那座象征权贵的寺庙的名称“香格里拉”,这也许就是“香格里拉”很快广泛传播,而美丽的蓝月亮山谷却无人问津的缘故吧!

我越想越觉得心里不舒服,越想越觉得应该在已经广泛流传的“香格里拉”名称中融入诸如蓝月亮山谷那样美丽而神秘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和理想境界。

怀着好奇的心情,我大胆地把蓝月亮山谷和我长期生活过的珠穆朗玛峰南北坡地区自然景观对比,和我多年工作过的横断山脉地区对比,和我2006年参加科学考察的川滇藏毗邻地区对比,发现他们之间是多么的相似啊……

因为“香格里拉”已经名扬四海,所以本书不得不借用这一名称。然而,在我的心目中,它只是以卡拉卡尔山区“蓝月亮山谷”之美丽而神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为底蕴的代名词,而不是象征权贵的寺庙代言人。

至此,我找到了书写这本科普书的切入点。

借鉴中国香格里拉综合科学考察成果

《和谐发展的大香格里拉》是中国科学探险协会2006年综合科学考察的成果,是我们向川滇藏三省区提出如何可持续发展我国大香格里拉的战略建议。

这份报告是在首席科学家刘嘉麒领导下,由参加科学考察的科学家李明森、杨逸畴、张百平、武振华、丹增等执笔完成。报告共分7部分,我参加第1、3部分写作,并负责最后编篡成文,报送有关单位。

在《探秘大香格里拉》中,我多次借鉴这份考察报告的成果精神,融入到我的科普书中。

第一,以自己大量拍摄的大香格里拉美丽的图片和自己亲历大香格里拉的过程和体会,在亲身经历的故事中,潜移默化地传递一种心声:大香格里拉真美,大香格里拉的高山峡谷美、高原湖泊美和多彩和谐美,大香格里拉真是我们理想中的天堂……

我在描述西藏易贡湖的美时,曾经动情赋诗:“碧波荡漾易贡湖,吞云吐雾幻梦湾。微风拂面奇景变,龙飞凤舞起翩跹。男儿有志在高原,水汽输送开新篇。天上人间都有道,求真务实代代传。”

我在然乌湖畔月圆之夜,曾经与队友在湖畔点燃篝火,吹起横笛,与轻微的松涛声组成了然乌湖畔的交响乐。那正是:“然乌湖畔赏松涛,月夜嫦娥舞洞箫。篝火鸣笛邀队友,醉翁半岛乐逍遥。”我陶醉地自比醉翁欧阳修。

第二,在科普书中,应用报告第7部分的“香格里拉宣言”精神,着力宣扬“大香格里拉是有形无界的区域”、“大香格里拉是人们自己心目中的天堂”、“保留地球上一些净土,让人们永远敬畏大自然”等。例如,在《探秘大香格里拉》中,我以人们多次攀登梅里雪山失败甚至多次付出生命代价为例,呼吁人们敬畏她,让她永远成为我们心目中的天堂,我们要永远敬而远望……

我在这本书中动情地呼吁人们:“在远离人类的山区发生雪崩,也许是大自然宣泄自己的一种表示,就像人们(尤其是青年人)在原野里放声大喊、倾情高歌、手舞足蹈、狂奔乱跳一样,没有影响他人,我们何必去干扰它呢?然而,梅里雪山几乎常年都会不定期地发生雪崩,也就是几乎常年都会宣泄自己,我们何必一定要在这种情况下去攀登、去显示自己的英雄气概而失去人与自然的和谐呢?”

我理智地劝诫人们:“这既是梅里雪山美丽而纯洁的自然特点,也是她不宜于人们接近的特殊条件,也许这就是她的神圣之处吧!既然如此,恭敬不如从命,我们就心甘情愿地把梅里雪山视为圣山,在我们的心目中保存一些神圣的境地,永远尊敬地远望欣赏她们吧!”

第三,应用自己和队友的科学考察研究成果,第一次探讨了大香格里拉的形成原因。我在这本科普书的后半部指出:“大香格里拉的形成是水汽通道和复杂地形、深切峡谷综合作用的结果。”

“印度板块、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在这里交汇复合,在青藏高原东南部形成了复杂的地形和深切的峡谷,形成了“两山夹一川,两川夹一山”的自西向东平行排列的山川南北走向,为三江水汽通道和雅鲁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提供了地形条件。”

“在地形条件和水汽通道条件共同作用下,形成了丰富的垂直气候带和自然带。在北纬30度的地方仍然分布着热带作物;这里蕴藏着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千万年以来的温暖湿润气候环境和众多的深切山谷,也提供了生物生存的有利环境,成为一些古老生物的避难所。尽管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冰川大量退缩,但这里的海洋性冰川得益于水汽通道的恩惠,仍然在前进或维持;在陡峭的山地和深切的山谷中,分布着从亚热带到极地的自然风光……”

“由于上述这些美丽而纯洁的自然环境,于是,人类选择这片理想的土地,邻水而居,择地而聚。由于这儿山谷深切,人们祖祖辈辈交流很少,天长日久便形成了多种民族居住的现象。这里的人们淳朴地敬山、敬水,淳朴地亲近她、适应她,祖祖辈辈与山水同呼吸、共命运,构造了藏族祖先心目中的香巴拉,当代人类的大香格里拉!”

留下了一生遗憾

自此2002年以来,由于我国各方面的努力宣传大香格里拉观念,人们逐渐认识到了香格里拉的形成原因,逐渐懂得一些保持大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的道理,我国川滇藏毗邻地区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更进一步和谐共处了。

然而,坦率地说,我是一位大气物理学家,在实地探索我国大香格里拉大气秘密的过程中,一方面认识了一些这里大气环境的特点和规律,一方面也认识并欣赏了大香格里拉地区的美丽而和谐的人文环境,这当然有助于我撰写《探秘大香格里拉》。

但是,我并非一名社会科学工作者,我对大香格里拉地区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感受远远不如我对大自然的深刻认识,因此,这一部分写得非常粗浅,留下了遗憾。

另外,我们虽然给我国有关单位提出了促进大香格里拉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建议,但仍然缺乏实际执行的具体方案,这给我们留下了一生遗憾。

二. 还原一个真实的香格里拉

——读《探秘大香格里拉》有感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