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关于科普书籍读后感我想说一口气读完一本书之《深时之旅》,豆瓣9.4的科普好书

麦克法伦的足迹一直延伸到地球荒凉的角落,这次他探索了地下世界。

他综合了各类学科考察人类体验的细节。所引述的知识包括现代考古学出土的墓葬物品,暗物质物理学家的工作,树木—真菌地下共生网络(木维网)的研究,也包括本雅明的巴黎书写,巴塞尔德的《土星之环》,欧洲古典的洞穴文学,还包括东欧国家的战争记忆,北欧民族的遥远传说,十九世纪以来的现代物种加速掠夺史,等等。麦克法伦的地下隧道沿着其他勤恳的“鼹鼠”挖好的路径前行,又加赋以他本人亲眼目睹、亲耳聆听的在地化的事迹,置身于探索的对象之中,自始至终,他首先是个探险家,作品所包涵的情感力量也让人折服。

奇幻旅程始于无意中坠落的那个“兔子洞”。无穷丰富的地下世界在俄耳甫斯的回望中,在但丁的林间小路尽头,“看不见”的世界里藏着卡尔维诺的城市、本雅明的拱廊街和塞巴尔德的废墟。地上世界的“镜像”延伸到地心深处,菌丝和树根缠绕的“木维网”传递地母的脉搏和呼吸,远古的冰川和钟乳石冻结幽蓝色的记忆。向地下探索的旅行或许由死本能驱动,是在绝对黑暗的湮灭中感受存在,在洞穴深水的包裹下再次体验回归母体的诞生,是活着建造墓穴,作为后人的祖先成为遗骸的一部分,对于穿越我们的无数粒子人类才是游离的幽灵。向着深处前行也是向着时间尽头探寻,我们在地板下藏起童年的“时间胶囊”,向地下攫取宝藏资源,也在此掩埋历史灾变的创伤。岩洞中的兽群活在永恒的当下,人类世不过“深时”的一瞬,鲸骨幻化的猫头鹰向着“无处”起飞。

文中不同地方的“洞穴”探索各有特色,反映的则是人类活动的各种可能以及对自然的影响,既有“仰望星空”的地下暗物质研究室,也有精密的地下城,还有对核污染物质的掩埋......不一而足。不过最震撼的依然是各种“颜色”描写,从地下出来重见天日的颜色,或者是地下世界中时间留下的颜色。“地下世界长久地安置着我们所恐惧和想要丢弃的,也安置着我们所深爱和想要保存的。”

阅读的过程被一阵阵浓烈而迷人的奇幻虚构气息笼罩,矿场下的暗物质实验室、跨物种的地下世界里的幽灵植物,萨米族的三层级宇宙、海蚀洞中红色的幽灵舞者、冰川的时间之蓝、如墨的暗河,巴黎的地下还有另一个巴黎“墓穴”里的人们还会放大卫·林奇的电影!天蝎座如我永远为这种氛围痴迷沉醉;和《古道》一样,麦克法伦的文笔依然那么精致优雅知识含量丰富,跟随他异于常人的旅途邂逅感知世界所呈现的我们并不熟悉的另一面,感受他对大自然的深切的爱与悲悯,印象最深的是有爱有灵的“木维网”:林中某棵树生了病,其他树会通过土壤中彼此相连的根系网络向它输送养分将它救活,而受伤的树在死前会将它的养分无私地分享给邻居。

结成网络的真菌、缓慢质变的岩石、曾被冰川覆盖的洞穴壁画、如同奇境般的冰臼、埋着核废料的竖井…… 这样的题材很容易写成枯燥的科普或者引经据典的论文,但麦克法伦偏能写得妙趣横生。他深入浅出地讲暗物质、“人类世”、遗迹化石、“树冠羞避”……他不仅仅只讨论自然,也讲述他对宗教、社会、历史、人文的思考,还常常将目光对准“人”——有人相信无限风光在险峰,就有人对深水、暗河和深渊有执着的迷恋。 我平时见到的石头、冰块、土壤,可能都是十万年前就形成的,而它们居然穿过了十万年的光阴来见我,这真是让人觉得有趣且着迷。

关于作者: luda

无忧经验小编鲁达,内容侵删请Email至wohenlihai#qq.com(#改为@)

热门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