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山东70年来的光辉历程和伟大成就
□中共山东省委党史研究院院长 赵国卿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伴着新时代坚实的脚步,我们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70载春华秋实,70载沧海桑田。70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全国人民披荆斩棘,砥砺奋进,创造了从一穷二白到全面崛起的人间奇迹,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飞跃,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巨变。70年来,山东省委、省政府团结带领全省人民,始终与时代同步,与祖国同行,用勤劳和智慧创造了彪炳史册的辉煌业绩,谱写了感天动地的壮丽诗篇。回望峥嵘岁月,重温光辉历史,从中汲取智慧,增添力量,必将激励我们在新时代长征路上迈出更加坚定的步伐。
始终与共和国同奋进、共成长,在神州画卷上绘就齐鲁壮美图景
新中国成立之初,作为敌后抗战和解放战争主战场的山东,历经十余年战争破坏,齐鲁大地满目疮痍,为支援全国解放,全省人民倾其所有,到了财尽力竭的程度。面对极其困难的经济社会状况,山东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建立和巩固人民政权,医治战争创伤,革除社会时弊,完成土地改革,积极发展社会生产,大力支援抗美援朝,仅用三年时间,就从根本上扭转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留下的混乱局面,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恢复和发展。此后,按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逐步对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国民经济建设。到1956年,随着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山东搭建起社会主义大厦的“四梁八柱”。政治上,在全省范围内进行了历史上第一次空前规模的普选,全省各级召开了首届人民代表大会和政治协商会议,普遍建立和完善了各级人民政权机构及其工作制度;经济上,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剥削制度,建立了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彻底废除了资本主义雇佣剥削制度,建立了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社会上,荡涤了旧社会各种污泥浊水,彻底清除了千百年来剿而不绝的匪患,革除了娼、赌、毒等社会痼疾,改革旧的婚姻制度,实现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山东同全国一道,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从此,山东人民奋发图强、艰苦奋斗,开始了社会主义的艰辛探索和大规模建设。
这一时期,山东建立起了比较完整的国民经济体系。工业方面,在全国较早建成了生产自行车、缝纫机、钟表的工厂和一批关乎民生的轻工纺织企业,彻底告别了洋车(自行车)、洋火(火柴)、洋布等基本生活必需品完全依靠“洋人”的时代。经过艰苦奋战,建成了胜利油田、齐鲁石化、莱芜钢铁厂、济南钢铁厂等一批特大型和大型骨干企业,建起了汽车、冶金、摩托车、化纤、电子等一批新兴工业企业,成为全国工业门类最齐全的省份之一。农业方面,疏浚河道、修筑堤坝,建设水库、开挖沟渠,从黄河、小清河到徒骇河、沂河、潍河,省内每条河流都进行了大规模治理;从虹吸引黄灌溉工程、导沭整沂工程到大批农田水利工程相继建成,大大提高了防洪抗旱能力,有些到今天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农业机械、化肥、农药大量增加,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培育了一批粮食、水果等新品种,发展了水产养殖,扩大了农业生产范围。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筑铁路、架桥梁、建电厂,建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基本达到县县通车、社社有公路,省内每条河流都架上了桥梁,实现了“天堑变通途”。社会建设方面,全省122个县(市、区)建起了广播站,基本形成农村广播网;开展大规模扫盲运动,大力普及小学教育,人民群众获得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建立了20万人的赤脚医生队伍,全省92%的生产大队办起了合作医疗,人民群众初步获得基本医疗保障。但是,在探索中也经历了一些曲折,在大规模建设的同时人民群众生活尚未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召开,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就在这一年春天,菏泽地区的一些社队冲破政策束缚,率先搞起了包产到户,拉开了山东农村改革的大幕。从农村到城市、从试点到推广、从经济体制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改革不断向广度和深度推进。得益于农村改革起步早,到198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跃居全国第一位,农民人均年纯收入比1979年翻了近两番。已经温饱有余的山东农民信心满满地开始了农村改革发展的第二次创业——大力发展乡镇企业。1992年,山东乡镇企业总产值在1985年基础上连续实现三个翻番,占到全省工业总产值的“半壁江山”。从1985年开始,经济体制改革重点转向城市。从承包经营、减税让利到深化企业经营机制改革,从国企改革到计划、财税、金融、价格、劳动工资、外贸、物资等配套体制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逐步转变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体制。在改革不断深化的同时,开放的大门从东到西、从沿海到内陆渐次敞开。1984年,国务院正式批准青岛、烟台为对外开放城市。到1991年1月,全省133个县(市、区)除长岛县外全部对外开放,山东“四门大开”拥抱世界,全方位对外开放格局逐步形成。1992年,全省生产总值由1979年的251亿元增长到2197亿元,增长了近8倍;进出口总额由1979年的13.6亿美元增长到77.8亿美元,增长了5倍多。
1992年党的十四大召开,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分税制、金融体制、住房、医疗卫生等改革为主要内容的改革举措相继出台,全省形成了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国有大中型企业,构建起宏观调控管理体制,建立起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社会救济、住房等社会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迈出决定性步伐。实施“海上山东”建设、黄河三角洲开发两大跨世纪工程,科教兴鲁、经济国际化、城市化和可持续发展四大战略,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总体达到小康。2002年,全省生产总值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进入21世纪,山东改革向全面纵深推进。经济领域,国有企业加大重组力度, 外经外贸、高新技术、民营经济成为三大亮点,一批行业排头兵企业在竞争中崛起,形成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的局面。2004年,全省生产总值一度跃居全国第二位。2006年、2008年、2011年、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先后迈上2万亿元、3万亿元、4万亿元、5万亿元四个大台阶。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全面开创新局面。习近平总书记高度关注山东改革发展,三次视察山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为新时代山东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山东党组织抢抓机遇,乘势而上,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谋篇布局,形成了以“走在前列、全面开创”为目标,以新旧动能转换、乡村振兴、海洋强省、三大攻坚战、军民融合、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区域协调发展、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八大发展战略布局为支撑,以全面深化改革为保障,以全面从严治党为统领的整体发展格局,绘就了山东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的美好蓝图。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山东党组织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群众,担当作为,狠抓落实。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工作思路,实施新旧动能转换工程, 建设全国首个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推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两区一圈一带”总体布局正式形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开展“十百千”示范工程和美丽村居“四一三”行动,“五大振兴”全面启动。加强海洋强省建设,实施“十大行动”,各项建设积极推进。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开展高质量的“双招双引”,推进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努力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实施生态山东建设战略,组织开展污染防治攻坚战,实施“四减四增”三年行动,绿色动能蓄势崛起。2018年,全省生产总值达到7.65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是1952年的344.4倍。齐鲁大地热潮涌动,干部群众干劲倍增,各项工作蹄疾步稳、有序推进,呈现多点突破、全面起势的良好态势,一个新动能澎湃涌动的新山东正阔步前进。
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带领人民群众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跨越
70年来,山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需求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接力探索,接续奋斗、人民群众彻底摆脱了吃不饱穿不暖的生活窘况,实现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历史跨越。
新中国成立之初,山东人民缺衣少食、物质匮乏,大多挣扎在温饱线上。为解决吃饭穿衣这一民生头等大事,山东党组织带领全省人民恢复和发展生产,全面进行土地改革,彻底废除了延续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使近3000万农民实现了“耕者有其田”的梦想,此后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山治水。但是,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时,人民群众的吃饭穿衣问题仍未得到彻底解决,这也成为以为人民谋利益为己任的共产党人的一块“心病”。这块“心病”让山东冒着巨大的政治风险率先开启了农村改革征程,从此,一切制约城乡经济发展、影响群众收入的障碍都成了改革的突破口,所有人民群众要求解决的民生短板都是发展的着力点。从“农村商品经济大合唱”“农业产业化”到农业“新六产”,从家庭土地承包15年不变、30年不变到“三权分置”、承包期长久不变,每一项农村改革都是如此;从国有企业改革到配套建立养老、失业和医疗保险制度,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从转变政府职能、下放审批权限到减少办事环节、实施“流程再造”,每一项城市改革亦都是如此。
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享受高水平的教育、高质量的医疗和完善的社会保障,成为人民群众新的需求,“上学难”“看病难”“看病贵”随之成为新的民生痛点。进入21世纪,山东按照中央决策部署,民生大单逐年增加,“真金白银”实实在在。2008年至2012年,山东民生投入占财政支出的比率连续5年保持50%以上。大力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全部免除城乡义务教育阶段学杂费,实现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全覆盖。2000年,山东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基本普及9年义务教育的历史重任。全面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和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全民医保基本实现,城乡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初步建立。先后建立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社会救助制度,困难群众生活得到有效保障。实施城镇安康居住工程和住房保障体系建设,进行农村住房建设和危房改造,推出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政策,更多住房困难家庭告别“蜗居”时代。2006年全部取消农业税,延续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制度成为历史。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党中央正确领导下,山东省委、省政府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定位,积极落实“共享”发展理念,不断加大民生投入,大力增进人民福祉,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居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社会保障方面,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乡一体的居民大病保险制度、全省统一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2018年,全省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人数分别达到7314.6万人和9437万人,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118元,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至490元。医疗卫生机构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288家增长到8.15万家,人均预期寿命由新中国成立初期的35岁提高到78.5岁。教育方面,2018年,全省高中教育毛入学率由1978年的10%提升到96.83%;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达到204万人,比1949年增长514倍,高等教育成为大众教育。“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的目标正在山东由梦想变为现实。70年来,从饥不择食到讲求均衡营养,从满眼“灰蓝”到时尚扑面,从低矮潮湿的“黑屋子”到宽敞明亮的楼房,从双脚丈量到抬脚上车,从凭票供应到琳琅满目的物品任由选购,人民群众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断增强。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一个都不能少;共同富裕路上,一个都不能掉队。70年来,山东始终把改善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作为重要战略,持续向贫困宣战。新中国成立初期,山东就注重对老解放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和救济。改革开放后,从山区开发、南四湖开发、海岛开发到黄淮海平原开发、黄河三角洲开发,全省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了大规模的扶贫开发。1995年,沂蒙山区实现整体脱贫,成为全国连片贫困区中第一个整体脱贫的地区。党的十八大以来,山东紧盯“黄河滩”、聚焦“沂蒙山”、锁定“老病残”,加大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方式,5年累计实现500多万省标以下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党的十九大之后,山东按照党中央部署,把精准脱贫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打好的三大攻坚战之一,启动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组织“万名干部下基层”,向扶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聚焦发力。到2018年底,60多万黄河滩区居民脱贫迁建工作全面铺开,省标以下贫困人口全部实现脱贫。
始终坚持实践基础上的不断创新,在诸多领域引领改革浪潮,走在了全国前列
山东地处沿海,得风气之先,山东人民勇于实践,素有创新精神。新中国成立70年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山东始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于开拓创新,敢于先行先试,全省上下社会创造力激情喷涌、澎湃勃发,在诸多领域引领时代潮流,探索出一批先进经验。
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非常关心社会主义建设在山东的实践和探索,先后25次到山东实地调查研究或听取各地汇报,在其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一书中,收录山东的典型经验10篇,其中亲自加按语的4篇。这一时期,山东人民创造了多项第一:研制出新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生产出全国第一辆黄河牌重型汽车;经过十几年持续探索,在中国北方成功实现了“稻改”和“南茶北引”,山东人吃上了自己种出的大米,有了日照绿茶、崂山茶、沂蒙龙雾茶等自己的品牌,等等。所有这些,展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山东党组织和干部群众坚决落实中央决策部署而又解放思想、多方探索的生动场景。
改革开放以后,山东勇于解放思想,敢于大胆创新、先行先试,闯出了一条独具山东特色的改革之路。1979年夏,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邓小平首次视察来到山东,他反复阐述党的思想路线和组织路线,首次提出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要补课,系统阐述干部要年轻化。结合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和三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山东再掀思想大解放新高潮,并率先着手推进干部年轻化工作。得益于思想解放和拨乱反正比较彻底,20世纪八九十年代,山东许多改革探索走在了全国前列:“商品经济大合唱”和“贸工农一体化”的“诸城模式”,发展冬暖式蔬菜大棚、建设大型蔬菜批发市场、实施“产供销一体化”的“寿光模式”,探索实践“农业产业化”的“潍坊模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莱西经验”,探索村级政权建设的“章丘经验”,探索股份合作制的“周村经验”;莱芜的简政放权,郯城、昌乐的廉洁从政,乳山的“两推直选”以及中小企业改革、县域经济改革、国企改革,等等,许多经验在全国产生了重大影响。
习近平总书记非常关心山东的发展,多次到山东视察、多次作出指示批示:腾笼换鸟、凤凰涅槃,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经略海洋,“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等等。习近平总书记谆谆嘱托、殷殷期望,推动着山东继续破解发展难题,再闯改革新路。山东以坐不住、等不起的紧迫感,再次解放思想,对标先进,深挖差距找根源,深入剖析山东由别人追着跑到追着别人跑的深层次原因,鼓励党员干部做“李云龙式”干部,大胆闯,大胆试,并出台了《关于激励干部担当作为实施容错纠错的办法》。广大干部放下包袱,大胆工作,勇于创新,再现全省上下敢为人先的拼劲和闯劲。创新体现在方方面面,正在实施的八大发展战略全面发力,正在制造着山东经验,发挥着样板作用。科技创新更为突出。通过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启动省级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数量居全国前列,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蛟龙号”“蓝鲸1号”“蓝鲸2号”“深蓝1号”等大国重器相继问世;青岛港自动化码头建成运营,创下多个世界第一。
始终坚持锻造一支忠诚干净担当的党员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党组织凝心聚力的重要作用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新中国成立70年来,山东广大基层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始终发挥着战斗堡垒作用和先锋模范作用。没有基层党组织的凝心聚力,没有广大党员干部的头雁引领,就不可能组织起广大人民群众艰苦奋斗、攻坚克难,跨过一道道沟坎,就不可能取得70年令人瞩目的辉煌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百废待兴,党和人民摆脱贫穷落后面貌的愿望非常迫切,在基层党组织带领下,全社会呈现出奋发图强、昂扬奋进的良好社会风貌。“愚公移山,改造中国,厉家寨是一个好例。”这是毛泽东对厉家寨事迹的批示,也是对厉家寨党支部和干部群众的褒扬。20世纪50年代,莒南县厉家寨大山农业社党支部带领广大社员,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和艰苦奋斗的精神,开山劈岭,整修水利,谱写了一曲战天斗地的壮歌。在“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号召和厉家寨艰苦奋斗精神的激励下,山东人民怀着“敢叫日月换新天”的壮志豪情,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建设,整山治水、改造山河、兴修水利,涌现出黄县大吕家公社下丁家大队等许多先进基层党组织。工业战线上也呈现出热烈、奋进、苦干的景象,如济南汽车配件厂党委,在一无经验、二无图纸的情况下,组织全厂技术骨干研究攻关,仅利用17天时间就试制成功第一辆吉普车。
改革开放之后,虽然时代特点发生了变化,但始终发挥党组织战斗力、凝聚力的作用没有变,发扬党的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没有变。20世纪80年代,平邑县九间棚村党支部带领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架桥、修路、引水、植树,用自己勤劳的双手,一举改变了贫困恶劣的生产生活条件,在全国树立起新时期愚公移山、艰苦创业的一面鲜艳旗帜。2003年非典暴发。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各级党组织冲锋陷阵,涌现出了32个先进基层党组织,最终赢得了防治非典人民战争的胜利。2008年,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在全省各级党组织领导下,9000多万齐鲁儿女用无私的大爱,谱写了一曲“川鲁血脉情”的慷慨、壮丽之歌。党的十八大以来,全省各级党组织认真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部署,加强自身建设,勇于自我革命,“四个意识”更加牢固,“四个自信”更加坚定,“两个维护”更加坚决,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显著增强。
山东70年发展史,是一部人民群众的创业史、奋斗史,也是一部党员干部的责任担当史。沂源县西里镇张家泉村党支部原书记朱彦夫,在抗美援朝战场上失去四肢和左眼,主动放弃荣军休养所的特护待遇,回到家乡担任村党支部书记长达25年,把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建成远近闻名的先进村,成为全国首位“时代楷模”。兰陵县卞庄街道代村社区党委书记王传喜,以强烈的使命担当,带动村庄发展、带领群众致富,被誉为“乡村振兴的领头雁”。济南市章丘区双山街道三涧溪村党总支书记高淑贞,坚守“让乡亲们过上好日子”的承诺,带领两个“贫困村”、“问题村”,走出一条“抓党建带全局、抓班子带队伍、抓民生奔小康”的乡村振兴之路,被誉为“新时代乡村振兴的领路人”。原菏泽地委书记周振兴为代表的一批党员干部冒着丢官坐牢的风险,从政策上为农民开了一条口子,实现了“大包干”责任制在山东的率先突破;寿光三元朱村党支部书记王乐义狠心拍板,铲掉青玉米、建起反季节“冬暖式大棚”,从此寿光成为中国蔬菜产业高地;海尔集团党委书记张瑞敏挥动锤子砸掉不合格的冰箱,成就了全球白色家电第一品牌;潍柴集团党委书记谭旭光持续坚持发展主业,将破产边缘的潍柴做成全球柴油发动机佼佼者。郝建秀、王杰、焦裕禄、时传祥、张海迪、王伯祥、孔繁森、李登海、徐洪刚、许振超、韩素云……一代代优秀的山东共产党人,以对理想、信念、价值观的坚守和不平凡的工作业绩,引领时代社会风尚,成为激励全省人民意气风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
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长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长征路。对历史的最好纪念,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在已经启航的新时代奋斗征程上,山东党组织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坚持“走在前列、全面开创”的目标定位,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团结带领一亿多山东儿女勇做新时代泰山“挑山工”,努力打造“走在前列”的新山东,以改革发展新的历史成就书写更加辉煌的新时代现代化强省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