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南京文联和电视台要拍摄林山的纪录片。一行人去了林山的故乡乌江,去了林山的故居姜尚初堂。
故地,故居都去了,还差一个故人。于是,林散之要求摄制组去拍他的故人,邵子退。这一年,邵子退82岁,已是日薄西山,久病卧床,甚至,连站立都十分困难了。当摄制组走进邵子退的茅屋时,邵子退只能依靠他人的支撑才能勉强完成拍摄。病榻之前,林散之握着邵子退的手,念叨着,而邵子退只能侧耳聆听,默不能言。那画面,华发残年,知己在侧,想着就会让人心生温热,感动不已的。
林散之看邵子退很重,邵子退待林散之亦重。二人相交七十载,诗画相娱,感情至深。晚岁,林散之双耳俱聋,邵子退亦是眼衰听弱。二人就在那茅屋之下,方桌之上,一茶,一凳,一笔,一纸,以笔代言,咫尺传书式交流。这里你一行,我一行,那里也是满纸游龙幻云烟。谈到会心处,相视而笑,古风飒飒。时人冯其庸、谢冕,直说林散之与邵子退是元白在世,堪比子期与伯牙。
那一年,刘二刚老师读林散之诗并有感于林、邵之交,曾作过一幅感人至深的画,名曰:《江干挥手图》。那图中二老,古衣长袍,行舟作别。一个驻足岸上,挥手珍重;另一个拱手舟头,相看不言。此际,送君于此,终是离别了,于是,纸上风起帆张,水流催发,天地从此分了南北。刘二刚题林散之《赠子退五首》之四于画上:我身在江南,我心在江北,相去不百里,迢迢一水隔。情感直白,干净。后来,我亦翻阅林诗,知道其后还有两行而且这两行亦是感人的至语。其说道,犹忆窗前竹,摇曳风雨夕。相对一灯青,抗怀话今夕。
林散之的《赠子退五首》作于1976年。早时,林散之在乌江江上草堂避乱,常与邵子退相聚笑谈。江上草堂门前植松栽竹,四面杂草皆绿,清净得出尘。二人,取圩沟之水,煮六安新茶,卧看江南青山,满眼俱绿,绵延广大。多年后,邵子退写信给林散之仍是无比怀念。他说,松影簸地,新竹满园,门可罗雀……此情此景,不可复得。
1984年11月,拍完纪录片的数月之后,邵子退病逝。其孙邵川整理邵子退遗物,得诗稿若干。林散之得到读后,与邵川纸上传言道:今后回乌江更难受,无人谈诗,也无人谈话,写出好诗,也无人懂了。自此林散之大有俞伯牙摔琴谢知音之感,他写诗道:从今不作诗,诗写无人看。他是引邵子退为知音的。
作者:姚大伟 来源:扬子晚报 编辑:华明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