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图片即可购买)
《脑力觉醒:人脑天生爱学习》宋美霞 著
脑视角下的动力不足
不少家长和教师会发现,有些儿童青少年会在某一个阶段,出现害怕、讨厌甚至拒绝学习和上学的情况,看起来好像完全丧失了学习的动力。我们将共同探讨害怕心理和厌学心理的主要表现、了解害怕心理背后的原因以及厌学心理的形成过程。同时,我们也将探讨如何激发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动机,提升他们的自我效能感,从而避免受害怕心理和厌学心理的不良影响。
01
学习动机的概念和分类
所谓学习动机,简单理解就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动力。学习动机能够激发学习行为、决定学习方向和学习过程,影响学习效果,是关系学生学业水平的重要因素。动机水平适度的儿童青少年能够在学习活动中保持专注状态,认真完成学习任务;动机水平过低的儿童青少年则缺乏学习的专注性和持久性,进而引发学业困难。
儿童青少年的学习动机可以来自外部,也可以来自内部,有研究者根据动力的来源,将学习动机分为外部学习动机和内部学习动机。由外在动力激发以驱使儿童青少年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动机称为外部动机,包括来自教师和家长的奖励和赞许、考试的名次和荣誉等;由内在心理因素转化而来的,能够推动儿童青少年积极进行学习活动的动机称为内部动机,包括兴趣、理想、好奇心、求知欲、自我实现等。有研究者进一步将外部学习动机细分为附属性动机和威信性动机,将内部学习动机细分为认知性动机和成就性动机。在小学阶段,外部学习动机通常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年龄的增长,到中学阶段,内部学习动机对学业起到更加关键的作用。
02
脑视角下的“害怕上学”
学校中有这样一些被“害怕”或者“害羞”困扰的儿童。他们可能从早到晚会不断地在脑海中,提出各种各样的“危险会发生”的假设,他们会因为害怕而拒绝尝试新事物,对自己没有信心。他们经常害怕自己会犯一些不能挽救的错误,或者感觉自己没有办法做到一些事情,比如参加社团活动,比如和其他同学一起在餐厅吃饭。还有一些儿童青少年会担心上学途中的公共交通安全,或者害怕被传染疾病等。这确实会对他们产生很多负面的影响,长期、过度的担心和害怕会让儿童青少年变得脆弱,感觉疲劳无力,身体不适,还会降低他们的学习能力,影响他们的同伴关系。
必要的“害怕”
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害怕”是人类进化所必需具备的情绪反应,它的出现通常伴随着人脑中的“防御系统中心”——杏仁核的强烈反应。我们知道杏仁核是人脑边缘系统的一部分,既负责产生、识别和调节情绪,又对学习和记忆产生影响。杏仁核就像是一个“救生员”,它所激发的害怕、恐惧等情绪,对于我们的生存至关重要、不可或缺。我们知道,在人类成长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缺乏基本的生存能力以及对危险的躲避能力,那么,人类作为物种是很难存活下来的。也就是说,害怕和恐惧,为我们的生存,提供了功能性的安全保障,可以帮助儿童青少年在陌生的环境中保持警惕。
过度的“害怕”
适度的“害怕”是正常的情绪反应,但如果这份“害怕”不断长大,它可能就是抓着、扯着、挡着儿童青少年前行的敌人了。前面提到在杏仁核的作用下,我们的身体会启动“战斗逃跑反应”,但正常情况下,在确认安全之后,大脑前额叶就会发出“刹车”指令,提醒杏仁核放慢运转速度,从而让身体逐渐恢复到稳定的状态。但是,对于那些“害怕”的儿童来说,想要及时“停下来”却并不容易。他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依靠想象力来构筑大千世界,来解释万事万物,而那些浮想联翩的、可能发生的结果,特别是灾难性后果,就会让他们的恐惧感进一步加强。
不同年龄段的“害怕”
对于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来说,他们所恐惧的对象也有所不同,在婴儿期,7—9个月的婴儿看到陌生人时会感到害怕,在一周岁左右时这种害怕基本会消失;在幼儿期,特别是刚刚进入幼儿园的阶段,幼儿对于和父母的分离感到害怕和担心;到了小学阶段,随着获取的信息越来越多,儿童开始对现实生活当中的危险感到恐惧,比如疾病、药物、考试、窃贼等等。
03
走出“害怕”的困扰
家长和教师想要帮助儿童走出“害怕”的困扰,要激发儿童的自主感,引导他们自己发现这个结论,为自己的“害怕”做主。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理解,如果一个儿童始终在担心害怕,那么脑就会持续加固这些和害怕有关的神经网络。为了阻断这些神经连接的强化,我们需要帮助他们学会确认“害怕”从何而来?或者说让他们学习倾听“害怕”的声音。
这个方法实际上源自后现代心理咨询流派中叙事疗法所提出的“外化”技术,即“人”本身不是问题,那些困扰人的“问题”才是问题。通过“外化”,可以将“人”和“问题”分离开来。这样,“人”才能更容易理解和看清自己与“问题”的关系,摆脱自我责备,从而思考改变和付诸行动,向着更加积极的方向发展。
如果家长或教师能够引导儿童将感受到的“害怕”和自己分开,把“害怕”视作是独立于自己的一个外在对象,就可以帮助他们进一步思考:“害怕”的力量是不是过大了?过大的“害怕”给自己带来了什么影响?自己有哪些方法可以应对过大的“害怕”?
在觉察之后,除了通过“外化”的方式,帮助儿童青少年看见头脑中的“害怕”,家长和教师还可以启动更多的做法,包括认知层面上“改变灾难化思维”和运用“可能性区域技术”,对自己所担心害怕的情况进行“风险评估”,也可以通过放松呼吸、放松身体和放松精神的方法来帮助他们平衡身体的应激反应。此外,和容易导致儿童过度担心和害怕的家庭教养行为相对应,家长也需要作出一些家庭教养方式上的积极调整,帮助他们减轻内心的负担。
04
如果“讨厌”去上学
厌学一般是指儿童青少年对学校的学习生活失去兴趣,产生厌倦情绪,对学习持冷漠甚至逃避的心理状态。具体表现为把学习看作负担,认为学习是一件痛苦的事情,不能正常地参与到学习活动中,严重的还会出现逃学、旷课甚至辍学的情况。
有学者认为,厌学心理是逐步形成的,一般要经过四个阶段,分别是焦虑阶段、怀疑阶段、恐惧阶段和自卑阶段。
面对厌学的孩子,家长首先需要作一些积极的调整,建议尝试以下几点:
家长主动调节自身情绪,
不把自己的焦虑施加到孩子身上
家长学会处理自身的焦虑情绪是帮助厌学儿童青少年的重要一步。特别对于懂事、总为他人着想的“好孩子”来说,家长的焦虑和担忧会进一步加重他们内心的负担。家长可以通过向信任的人倾诉、转移注意力等方式调节自身情绪。
理性接纳厌学现状,
理解孩子的痛苦
在面对厌学拒学的儿童青少年时,家长往往会为了让他们上学,尝试各种方法。但在这个时候,父母不当的做法会激化、强化孩子的痛苦,把问题推向反面,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负面语言是家长要尽量避免的。
一切合作都是要以信任为前提的。家长需要先真诚地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孩子感到家长是发自内心地想要帮助他/她,理解他/她的需要。只有孩子认为得到了父母充足的接纳以及足够的信任时,才能够通过与外界的互动获得能量,厘清内心的情绪和想法。
具体分析孩子厌学的原因,
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家长可以静下心来慢慢听孩子讲,了解孩子内心的诉求。明白他/她不想去学校的原因,在了解了具体原因后,家长才可以有针对性地和孩子探讨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家长可以把孩子的厌学行为,看作是家庭成员共同成长的契机。在共同面对和解决这一困难的时候,家庭成员要学着在彼此沟通的过程中,学会互相尊重,在作决定、做事情之前学会询问彼此的意见、共同商量决定。让孩子既有机会表达自己、不过度压抑内心需要,但同时也能学会不完全放纵自己,能对自己的行为有所控制,学着在不同选择之间找到平衡。
形成亲子合作联盟,
家庭成员共同面对挑战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任何一方的缺失对于儿童青少年来说都极为不利。建立积极的亲子关系需要父母双方的积极投入,尤其是父亲,要回归家庭教育,建立权威,设置挑战,让孩子从中获得成长。孩子得到母亲的温暖和接纳,会产生满满的安全感;而在父亲这里面对权威的经历,则可以帮助孩子建立面对挑战的勇气和自信,为适应未来真实的社会环境作好内在的准备。
培养学习以外的乐趣,
家庭成员共同成长
把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表现的唯一标准,会给孩子带来无处排遣的慢性压力。同样,帮孩子把一切安排好,一切为学习让路的做法,也不会减轻孩子的压力,反而容易让孩子丧失对生活的掌控感。家长应该允许孩子拥有一些无聊、发呆、瞎玩的时间;允许他们有时间从压力中恢复过来、有机会探索热爱的事情。家庭成员可以多规划一起外出的活动,并且鼓励孩子提出自己的想法,让孩子对自己的生活有一定的控制感,允许他们在一定范围内作选择、作决定。
厌学不是孩子一个人的问题,而是整个家庭的困境。这种困境既是痛苦的,也是充满生机的,它在呼唤家庭中生出更多的爱,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