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伦·凯勒从小就失去了听觉、视觉。但她不仅学会了读书,学会了说话,而且还考入哈佛大学,成为首位毕业于高等院校的聋盲人。她还致力于盲人的教育和慈善事业,为改善盲人的生活条件而四处奔波。她在晚年获得了美国“总统自由勋章”,还被《时代周刊》评选为 20 世纪美国十大英雄偶像。
《假如给我三天光明》这本书主要收录了海伦·凯勒的两部作品,分别是《我的生命故事》和《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的生命故事》是海伦·凯勒的自传性散文集,记录了她从记事起到大学毕业前的生活经历。盲聋人之前,海伦·凯勒因为一场突如其来的高烧逐渐无法听到任何声音,看到任何画面,但她渴望与人交流,家里请来莎莉文,正是莎莉文老师的到来,海伦·凯勒才得以告别黑暗,告别孤独,开始享受知识和爱,后来海伦·凯勒以超人的坚韧和勇气考上哈弗大学,又称为一个作家,社会活动家。
读了这些故事我感慨颇多,一方面我佩服海伦·凯勒的身残志坚,另一方面我也为她有一个爱她又相当殷实的家庭感到欣慰。先不说照顾这样一个残疾人要付出的人力和财力,就单说多年雇佣莎莉文这样的高级教师一对一教学可不是一般小康之家能接受的。
海伦·凯勒在社会活动时特别反感贫富差距,为贫困人口奔走呼号,但她没有仔细想想,如果没有如此富裕的家庭,她她怎么可能学到这么多知识,怎么可能为付不起她那么多学费的家庭而奔波。
事随时迁。比如现在有家庭孩子丢了,肯定是全力寻找,若哪个父母不放弃自己的家庭,事业到处去找,人们都会说他不是合格的家长。但过去就不一样,有孩子丢了,父母也会伤心哭泣,会找一阵子,但过后就算了,該怎样过还怎样过日子,基本不会有父母满世界去找。是那时的父母都不爱孩子吗?不是,现在人以个人家庭为主,一般家里又只有一两个孩子,孩子丢了,当然就是天塌了,嗯������为了家庭的全部当然要去找,然而过去人是以家族为单位,家里孩子又多,丢你个孩子你就不管不顾地去找,其他孩子怎么办?父母,岳父母,家族其他成员你不管了?这不是不负责任吗?
前几天读《泰戈尔传》,他从小喜欢写诗,写小说,戏剧,他讨厌家族的产业,只想为艺术而生。但你看泰戈尔的家庭,他父亲是印度数一数二的大地主,家里富裕的已经不用考虑怎样挣钱,他父亲到处花钱作慈善,被称为“圣人”。所以泰戈尔从年青就不用干活挣钱,可以把时间都用在艺术创造和坐禅思考人生上。我知道的我国也有一个跟泰戈尔一样只想写诗的艺术青年,他没有这样富裕的家庭,后来卧轨自杀了(我并无不敬之意)。
所以我认为,这些心灵鸡汤喝两口尝尝味儿就行了,把梦想藏在心里别丢了,先过好自己平凡人的生活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