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教育学习

【乡土中国读后感】散文:乡土,年味

文/诗意盎然


“纵览鼠年,地球不易。地球辛辛苦苦绕太阳一圈,沧海还没来得及变桑田,但世界变迁已经异于从前。你可能会捶胸顿足,说2020有毒,一塌糊涂。但现在,2020余额不足,2021转账成功,再多的遗憾也要翻篇踏上新的征途!”这是央视段子手朱广权替地球发言的文字。是的,老子告诉我们,“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再困难的日子总会过去。2021策马奔驰而至,2020即将成为历史。


春秋轮转,四季更替,岁末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佳节。城市人叫过春节,乡下人叫过年。鞭炮声声辞旧岁,红红火火中国年!在乡土中国,年味特别浓。岁月的钟摆刚走到腊月,年关将近,整个乡村房前屋后就被欢快的童谣声团团包围:“红萝卜甜又甜,看到看到要过年”。在我的家乡就有这样一句谚语,“大人望种田,小孩盼过年。”是啊,大人们深知,只有耕耘才有收获,有了收获才有喜悦。“手里有粮,心中不慌。”可是,小孩们单纯幼稚,只知道过年有好吃好穿好玩的,巴不得天天过年。


乡土农村一进入腊月,各家各户就基本上休工了,陆陆续续开始忙着置办年货:先是冬至到了杀年猪,杀了年猪腌制腊肉、灌腊肠;接着推石磨豆腐、炕豆腐干;然后是小孩们吵着闹着要大人炒花生、炒南瓜子、打米卷、打爆米花;到了腊月二十三、二十四这两天,家家户户又都要忙着祭灶神,把整个庭院扫得干干净净,清理鸡窝、鸭棚、猪圈、杂物,揩抹门窗户扇,扫除污垢扬尘,洗涤床单、被套、衣物。小时候常常听爷爷讲:传说腊月是小年日,灶神菩萨要升天,灶王爷要向天庭报告人间的事情,所以农家都要在腊月二十三或者腊月二十四摆上美食和美酒来祭祀灶王爷,向上天祈福。最让人兴奋的事还是妈妈端了针线兜往大门口一坐,忙着给我们兄妹的新衣裤钉扣子,急着纳千层底做布帮新鞋。不过,妈妈总是要在做完了除夕年夜饭,我们看完春节联欢会以后,紧赶慢赶才能完工。看着别的小朋友提前穿着新布鞋骄傲的神情,我总是迫不及待地催促妈妈快点,妈妈也因此多次被针刺破了手指。她也总是习惯地把手指放到嘴里一抿,然后笑着对我说,“孩子,莫催妈妈,不要慌咯,保证你明早能穿上新鞋过年。”除夕夜里爸爸妈妈有守岁至零点的习惯,妈妈就把给孩子添置的新衣裤新布鞋搁放在孩子们各自的床头枕边。我们枕着幸福入眠,按捺不住的喜悦总是焦急地盼着时间的脚步能够快点快点再快点。天还没有亮,听到屋外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我们便倏地从床上跳了起来,穿上新衣裤新鞋,窜出门外,满地坝热闹着抢鞭炮过新年。这个时候,我总能看见爸爸已经担回来了一满缸水,一脸满足的神情,高兴地哼着,“一股银水往屋流,流进不流出”;我还能够听到妈妈喋喋不休地叮嘱,“新年大吉的,小孩子不可以大声说话,小心着抢火炮伤了手和眼晴,洗脸水千万不能往门外倒……”。我们总也会把妈妈的话放在心上,可小麻雀似的嘴巴会叽叽喳喳叫个不停,似乎只有这样才能把蓄积了一年的兴奋抖露出来,把快乐的空气点燃。鞭炮放完了,又回屋吃汤圆,桌上热气腾腾的又大又圆的汤圆也赶趟似的,飘散出阵阵香味伴着鞭炮浓浓的烟雾把乡村的年味包裹得严严实实。


吃完汤圆,我还要忙着赶去邻村给干爹干妈拜年。干爹干妈端坐在堂屋,就等着我的到来。因为地上有火炮纸屑垃圾,干妈也会心疼我穿的是新裤子,常常拿了一把扫帚平放在地上垫着。前村后院的人也看热闹似的赶过来挤在门外大声吆喝。拜年是要在大众广庭下完成的,我有点害羞,但是拜年有现金红包,我心里还是乐滋滋的。虽然红包只有5元,可是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对我的诱惑实在是不小。更何况村里像我这样拜年能拿现金红包的孩子也仅只有我一个。谁叫我比别人多一对干爹干妈呢。况且干爹干妈是村里做杂货店小买卖的,有活钱,也才有发现金红包的骄傲,所以我的骄傲大于害羞,拜年的仪式也做得淋漓尽致,干爹干妈开心,观众们十分满意。叩完了三个响头,额上还留着红印纸屑,在一阵热烈的欢呼声中,我拿到了现金红包。双手攥紧红包,我高兴得一蹦三尺高,那种幸福的感觉比阳光还要明媚。


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了,一直生活在城市里。总是觉得这城市的春节少了小时候乡土过年的那种气氛。虽然城市里有人家挂灯笼,张灯结彩;有人家放鞭炮,喜气冲天。大街小巷,喜庆的音乐声响震耳欲聋;四面八方,琳琅的商品橱窗罗鼓喧天。可是,男孩们玩冲天炮,总是爸爸给他点火;女孩们穿新布鞋,也是妈妈从商店买。要红包没有了叩头跪拜长辈的仪式和羞涩,有的是“拜年拜年,红包拿来”语言段子的随便和自得。我已经记不起,我的家乡从何时开始没有了杀年猪推豆腐的习惯了;也不知从哪年开始,村民们三三两两离开乡土,过年不再自己炒花生和瓜子了;屋前大坝孩子们争着抢鞭炮的热闹早已一去不复返了,房后乡民忙里忙外打扫庭院的场景也消声匿迹了。”中国传统里的“年味”开始变淡淡到不如从前。我也不再是掰着手指盼过年的孩童,而是数着日子怕过年的中年人。“灯下细看我一头白发:去年风雪是不是特别大?半夜也曾独坐飘摇的天地,我说,抚着胸口想您……这是杨牧年过五十写下的一首诗——《时光命题》的开头,像是一种总结,也是一种准备。不惑之年的我今天读来,感同身受,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进城工作以后不到五年,有了现在的儿子,却失去了伟大的父亲;妈妈跟着我带她的外孙,我们一起走过了十五个年头。十五年里和妈妈在一起依然有过年的感觉。可是,去年腊月十六,妈妈也永远地离开了我。没有了父亲母亲的日子,我生命里过年幸福的感觉也荡然无存了。春节快要到了,我无数次在梦里喊着爸爸要放鞭炮,牵着妈妈的手要新布鞋……盼望着回到二十年前,回到童年,回到唱着“过年又好耍,客又来得早”歌谣的家乡里。可是,这是一个多么奢侈的想法。故乡的记忆渐渐遥远,母亲的泪眼愈见清澈。时光荏苒,光阴似箭,我终于深刻地明白了张爱玲说“年轻时不懂事,懂事时不再年轻”的含义。儿时的我,年轻的我,只有过年的欢乐,盼望着年年过新年,又怎能了解父母亲害怕过年的简单心灵,又怎能读懂时间读懂离愁?那时的年轻呵,年轻的心写满的只有阳光,只有灿烂,只有说不完的未来,少年不识愁滋味?心有落寞谁人知?那时的落寞是心中的一点痕迹,淡淡的,无语的,不知也罢。如今,过年的落寞如一条毒蛇撕咬着我渐自枯竭的灵魂。家乡成了一个符号,象征着一个时代;妈妈成了一个记忆,镌刻着永远的眷恋。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城市版图不断扩大,无数人从村庄走出,去往城市实现梦想,乡村的景象日渐凋敝;随着现代生活多元化的兴起,一些传统文化渐渐被世人遗忘,“精神家园”成为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内心的期盼,“乡愁”成为让人想起便唏嘘不已、黯然伤神的字眼。乡愁在心底,凝成了一个个字花,在心里悄悄地开放;乡愁在心底,结成了一片片叶子,在心底慢慢地变绿;乡愁,是一首母亲哼唱的催眠曲,在心底油油地响起;乡愁,是费孝通先生《乡土中国》里浓浓的气息,藏在中国文化这口大锅里沸腾。


翻开《乡土中国》,我还能看见村庄挺直腰板在斜阳草树里坚守,家乡依然有镬烁的老人看护。那些“家乡放不下肉身,他乡放不下灵魂”的中青年人们也会赶着节点回家过年。乡土,乡愁正在以崭新的方式推动着时代的“年味”不断发展。


原创文章 写于2021年1月28日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乡土中国读后感,乡土中国读后感2000字,乡土中国读后感800字高中生”边界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