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生少有爱好,如果非要捏出点什么,便是读书。
与欧正武先生的《医学与文学》,《正能量与负能量》的邂逅,是在长沙晚报星期天“百家” 的版面上。这位“医师堆里冒出来的‘码字大家’” 身份很特殊:六十年代下放过基层医院。在那里,他救治过不少危重病人,印象最深的是那年秋天,他用六分钱的氯化钾,让一位前任医生治疗无效的软瘫病人站起来了,既挽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也挽救了一个家庭。从此,这位毕业于高等院校,后来著书立说成为国家级“郎中先生” 的他,就永远记住了那个丹桂飘香、红辣椒挂满屋檐的秋天,记住了那一家人和那个时代。
鲜活的故事,诗一样美的语言——欧正武先生不仅医术高超,文字玩得儒雅有趣,而且把医学与文学“形神合一” 的理论概述,梳理得滴水不漏:“医学与文学都是人学”。换句话说,文学是人学,医学也是人学,医学是人写的,文学也是人写的,而且写的都是人。只不过,医学反映的是人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而文学概述的多是生活或者芸芸众生的精神风貌。所以,无论是医学还是文学,都离不开人,共同的目标都是为了让人活得更精神,更健康,更有人性。
世上除了美食,便是“美文” 。读欧正武先生的文章有惊讶,有感动,更有启发:“医师和作家都要有一双好眼睛,都要乐于观察,善于思考,长于表达;而且观察得越周密越好,越详尽越好,越细致越好。”我算不上医师,更非作家,但我还是要为老先生这句放之四海皆准又五百年后都不过时的话点个赞。
“乐于观察”, 换言之就是乐于琢磨,用心去“看”: 看宇宙,看人生;看现象,看本质。凡能把大事、小事、好事、坏事,凡事都能看个透尤其能够把事情倒过来看的人,小日子必定另有一番滋味。往大处讲,关键时刻能够“灵光”闪现, “得道成仙”的是一大片。
二战期间,前线苏军某司令部突然来了几名自称由上级军官组成的检查组,要求所属的司令部提供一份作战的准备情况。在接待中,苏军司令部的一位参谋意外地发现:“检査组”的某军官,坐在椅子上不断地用手指敲击着桌面,从动作和发出的声响判断,这名军官“玩的”是一支德国名曲。于是,这位细心的参谋顿起疑心并立即将情况向上级汇报求证。经核实,这个所谓的“检查组” 原来是德军派出来的几名间谍。就因为这一防微杜渐的“细心观察”, 让对方的阴谋未能得呈,从而避免了一次军事泄密而带来千百万人头落地的噩运。
因“乐于观察,善于思考”而获利的还有神话故事【西游记】里的孙猴子:“祖师跳下戒台,用戒尺在悟空头上连打三下,然后背着手关上中门而去。众弟子见状纷纷指责悟空,而这猴头却不但不恼,反倒嘿嘿发笑。原來这家伙小脑袋一晃,便猜到祖师的心意:打他三下,是教他三更时留心;倒背着手关上中门,是让他从后门而入。待三更半夜之际,祖师果真给他“开小灶”教他七十二变,传他长生不老之术。也就是有了那个“三更半夜”, 有了那次花开花落两无声的默契,才使他成了漫漫西行路上的万绿丛中一点红。
“心战为上,兵战为下” , 聪明的人就是善于思考和把握。思考了,把握了,人生的小路就春光燕尔,生机无限。
七十年代,我在卫校参加培训时,认识了一位不错的朋友,他的特点就是善于将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看得入木三分,无论同学之间还是师生之间有点小茅盾,只要他一参与便立马雨过天晴。小伙子有心计,字还写得好。至今,那段临别的赠言仍历历在目:
友谊笔尖凝千言,
心潮起伏语万篇。
革命学医上卫校,
屈指餐宿竟半年。
遗憾与君相处短,
风雨同舸如一天。
今日分别回大圣,
远距千山心相连。
当历尽艰辛,在近四十年后的今天还能记起并写下这段情深义重的文字时,我忍不住泪流满面
这位“大圣” 朋友,除了优等的文字驾驭能力,政治觉悟与组织能力也很拔萃,二十多年来,一直坐在医院领导的位置上,而且培育出来的儿女也一个个温文尔雅,事业有成。
“未出茅庐,先定三分天下” 。应该说,无论是怎样的一种“指点江山” 治大国如烹小鲜都是思考与观察的结晶。说白了,就是有一双好眼睛。
人生的美丽永远是机遇与挑战同在,幸福与苦难并行。有了一双乐于观察的好眼睛和一颗善于思考的心,关键时刻抓住了问题的本质与要害,就等于抓住了牛鼻子与蛇七寸而难以被困惑所奴役。治病救人如此,生活如此,市场上你进我退, 此消彼长的生意经又何尝不是如此。
《花语》特约撰稿人:周康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