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树的画法》内容简介:松树具有阳刚之美,它的枝干更是具有柔中有刚的特征,松的叶群给人以清脱之感。它是我们民族心目中的吉祥树,是常青不老的象征。松树,有的像虬龙,故称虬松,其枝干多变,直处坦率,弯曲内含,显出龙探青山之状;也有的曲中有直,变化非凡,似蛟龙入海之态;有的巨臂遮天,挺拔刚毅,有拔地钻云腾飞之势也。
松树的画法松根在山水画中,画松树时是否露根既要结合物理,还要结合画理,需审时度势,根据画面的需要丙寅。古人作画 时,三株松树一丛,选择两株露根,或者一株露根,是为了取其变化。作丛树时,往往选取古松露根,而不是株株露根,如果株株露根,容易 造成锯齿钉耙一样呆板的效果。
落实到画面中,松根多以线条勾勒而成,线条无论偏方偏圆、是浓是淡,都在浑厚结实,勾出的松根要抓牢有力。松树往往四面出根,所以,在勾写松根时还要注意松根与松干之间的前后掩映变化。
松干松树的主干有直干与曲干的变化,其实,自然中的松干千变万化,仅以直曲概括松干的形态,难免以偏概全。松干的轮廓与用笔往往直中寓曲,曲中寓直,变化多方;如果纯以直笔概写,会流于单调呆板,如果纯以曲笔概写,易绵软伤气。由于松干皮如苍癣,质地坚硬,松干的用线往往苍逸健硬,笔迹坚重,这种苍逸健硬的线条品质归乎于用笔的速度、力度和笔迹运行中变化。
松干用线在注重线条品质的同时,还要注意与松干结构的关系,两者要相辅相成,完美结合,不能两相脱节,妄生圭角。此外,松干的用线还要注意与松皮皴笔的巧妙结合,要将轮廓线起伏转折的勾勒用笔与轮廓线内的皴笔自然衔接,不能勾笔、皴笔毫无关系,各说各话。
松皮:松树的表皮粗糙皴裂,裂纹形状如同圆形的鳞片,结合松皮的形貌特征,山水画中多用鱼鳞逡表现松皮的质感。因松干的结构转折、起伏变化以及观察角度的不同,松皮的鳞片形状有大小、方圆、欹侧、疏密的变化,因此,以笔墨表现松皮的质感,在注意笔墨干湿浓淡的同时,还要注意皴笔形状的错落变化,切忌工整呆板的排列。为了避免皴笔的呆板对称,鱼鳞皴笔大多排列成不规则的三角形,以取参差错落之意。虽然,皴笔的位置参差交错,但笔意顺畅连贯,勾写时要有一气呵成之感,不能琐碎散乱。
宋代佚名画家的《文会图》中。松皮的勾皴严整,渲染得宜,鳞片的形状变化微妙而丰富,体现了画家深入细腻的观察能力和高超写实的表现技巧。
松枝:古人画树时讲究“树分四枝”,分四枝并非指枝条数量的多少,而是说从树干的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出枝,容易表现出树木的体积感和空间感。画松枝时不必四个方向面面俱到,重在能由前枝想见后枝,能够从左右枝长短疏密的节奏中求其变化。
在画面中,往往利用线条的前后和墨色的浓淡变化来区分松枝的前后关系,如示例图中,在松干的出枝处,松枝与松枝的轮廓线前后错落,暗示了松干与松枝的前后左右关系。
松针松树的叶子呈长针状,简称松针。松针丛生,或两根、三根一组,或五根一组。在中国传统山水画中,对于松针的画法有着丰富的绘画经验和作品图式,古代的山水画家通过对松树的深入观察,提炼出松针的形态,大体可归纳为攒针、轮形松针(或圆形松针)、扇形松针、平顶形松针、马尾形松针等。这些形态的差异除了因松树品种不同产生的物理性差异外,还因观察角度的不同引起了视觉上的变化,比如,以仰视角度观察时,松针往往呈攒针形;以平视的角度观察时,松针的形态为扇形;以俯视的角度观察时,松针往往呈轮形;以斜视角度的观察时,松针大多呈马尾形。
轮形松针:轮形松针是指松针的形状为圆形,其形如圆轮。
轮形松针根据用笔的变化,又有钉头松针和菊花松针的变化。古人勾写松针时,用笔变化比较微妙,有时松针的尾部落笔重,结蒂聚笔处用笔轻;有时松针尾部落笔轻,结蒂聚笔用笔重。钉头松针起笔提按明显,线条有钉头鼠尾的感觉,菊花松针则是起笔轻,结蒂重,松针的形状如盛开的菊花花瓣扇形松针:扇形松针其实是半圆形松针,在山水画作品中,表现晴空下的松树时,半圆形松针向上伸展;表现雨中之松时,松针下垂;雪中的松针则中间留白处理。
攒针:松针以仰视的角度观看时,针叶密集如同万针攒簇,长短参差,变化丰富,因此,以攒针法概括其特征。宋代山水画家李成画松时常用攒针法表现松针。
平顶形松针:平顶形松针是扇形松针的变体,扇形松针向两侧便呈平顶形。平顶松针的形态与笔法概括洗练,画平顶松针时注意笔势的连贯和线条的疏密变化,不要机械的平排。
马尾形松针:马尾形松针如蓬松的马尾,表现马尾形松针时,注意松针的用笔方向不能杂乱无序,松针用线要顺势而出,在不影响主势的前提下,线条的方向可稍加变化。马尾形松针的排列不能过于规整,要有线条的疏密与穿插变化,否则会流于呆板。
松林画法举要
第一步画松林,松干要直立,不宜多弯曲,从近处松画起,向纵深处推画。
第二步画后面的松,忌平头齐脚,要有高低错落,原则上是前低后高往纵深处画去,墨色渐淡。
第三步继续推远着画,墨色逐渐淡些,在出枝时逐渐简约,勾松针时只要注意大的外形即可。
第四步画完松林之后,用淡墨烘染云气增加层次感和空间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