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光是难得的从小有名,长大也出色的一代名臣。
司马光首先是史学家,对后人影响最大的就是那部《资治通鉴》,这部巨著花了司马光十五年的时光,将近400万字。同时司马光也是有名的政治家,新旧党争热火朝天之时,他是旧党一派的头领,影响力之大使他死后也不得安宁,随着新旧势力的轮番掌权,死后的谥号、官位也是忽上忽下。最不重视的文学方面,司马光也著作颇丰,留下大量文章,没办法,司马光太博学、是个大牛人。
几乎每个人都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那时司马光也就是个六七岁的小孩子,一群孩子淘气,在一个装满水的大缸前玩耍,一个孩子掉到水里,很快面临溺水的危险。一群孩子没见过这危急情景,都愣在那发呆,而司马光就知道旁边捡起石头,砸破大缸,让水留出,救下了那个孩子。这事不是现在闻名,那个时候就在洛阳、开封间传遍了,大家都觉得这个孩子不简单。
其实不止这一件事,司马光小时候就受过精心的教育。他爹司马池也是当官的人,注意对儿子的言传身教,司马光6岁开始读书,7岁时就能背诵《左氏春秋》,更厉害的是还能说出来书的意思是啥。不过这么重视儿子教育,司马池给儿子起名好像没费啥心,当时司马池在河南光山当县令,在那出生的儿子就起名为光,这跟后来刘元帅在太行打仗而给孩子起名刘太行颇有异曲同工之妙。
司马池后来到处做官,认真培养儿子,司马光耳濡目染,见识相当了得,得到了知识分子阶层不少人的赞赏,他的尚书丈人就是那时候锁定了他,要把宝贝女儿嫁给司马光。司马光也不负众望,二十岁时参加会试,进士及第,自此步入官场。
如此看司马光的履历,他不像是那种愚钝苦学的小孩,然而却有个励志的故事是关于司马光的,这故事还有了个成语,叫“圆木警枕”。
有故事演绎说是说司马光从小就刻苦学习,但脑袋比较笨,记忆力不太好,背书要更长时间,因此他的时间常常不够用,导致睡觉也睡得晚。孩子睡眠时间显然更长,他早上就有时候起不来,那时没闹钟,更没手机定响铃时间,司马光就想出个主意,睡觉时候用圆木来当枕头。圆咕噜的木头枕起来肯定不舒服,主要是稍微动一下,这木头就来回滚动,早上翻个身,木头就跑了,脑袋落到床上,也就彻底醒了,用这个来提醒自己早起用功。
这个故事显然跟上面司马光小时候的表现不一致了,作为故事当然很好,要追索起来,这故事源头是宋代范祖禹写的《司马温公布衾铭记》,里边写的很简洁:“以圆木为警枕,小睡则枕转而觉,乃起读书。”使用圆木做警枕看起来没问题,作用是睡一会动一动就会醒过来,继续读书,这个也没问题,最大问题就是不知道是司马光啥年纪做的事。因此也有解释说,这是在司马光编写《资治通鉴》时候的事迹,听起来似乎靠谱一些。
用传统儒家观点看司马光,简直是完人,他有学问、谦虚谨慎、做事不激进、恪守传统和旧制、孝敬父母、爱情专一,在宋代那个读书人做官者娶妾盛行的时代里,仍能与不生育的原配夫人相守终身,这些都让人佩服不已,私德是有口皆碑的。
然而,用现代人的观点看,多半要持批评的角度了,问题就在于守旧,而且严重到凡是新党提出的新法都反对,甚至连新党启动的河西走廊夺取30万平方公里军事胜利都可放弃,搁到现在,绝对是要被打倒的。这给我们提了个醒,才华和德行很重要,对时代和国家做出改变和贡献可能更重要,因为处在历史长河中,后者更容易让人有清晰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