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装修房产

「洗衣机甩干时像地震」洗衣机甩干时像地震怎么解决 洗衣机甩干时声音特别大是什么原因

送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安全的成长环境

灾害和意外何时侵袭无法预测

但我们可以未雨绸缪

给孩子最大的保护

8月30日晚21:00,@萌芽研究所BUD 特别邀请了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队员、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步兵博士为大家带来"你不可不知的灾害应急知识"家庭安全应急救援知识讲座。讲座在萌芽组织的微信群线上进行,超过800人同时聆听了这场严肃又震撼的求生课程。主讲人步兵博士在群内用语音讲课的方式,有理有据、娓娓道来那些鲜为人知的灾难自救知识,很多论点几乎刷新了所有人的常识,来自第一手的前方救援资料,你一定要看。讲座足足持续了一个半小时,萌芽科普群的管理员们,用一天的时间,整理出15000字的超级干货,因篇幅原因,本篇文章为精华版,要查看15000字完整原文,可以移步@萌芽研究所BUD 的新浪微博查看,同时,9月2日(明天)我们将推出全文PDF版本供大家下载,欢迎继续关注我们的推送。

本次活动由萌芽科普群热带小雨林成长群主办并拥有活动最终解释权。组织者@卓妮、@思思、@英英、@楠子、@Nyx梵兮、@小桥有福、@周小台,主持人为@卓妮 。

主讲人介绍

步兵,地质学博士,高级工程师,中国国际救援队CISAR队员,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训练基地教官,中国应急救援杂志社编辑,美国Syracuse雪城大学Maxwell危机管理学院访问学者,北航公共安全管理与应急救援研究中心副主任。

图为新西兰基督城地震救援现场,正中人物为步兵博士

外滩画报曾经详细报道过步兵博士的故事,链接:

(萌芽注:因篇幅限制,以下案例及文章均有删减,欲阅读完整文章,请关注@萌芽研究所BUD 新浪微博)

步兵博士主讲内容:

大家晚上好,今天非常荣幸能与大家做经验分享,我想与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和一些自救与互救的有益方法。

案例一:汶川地震“

当许多新队员到达汶川的时候,都被眼前的情景震撼了。有几个队员在到达北川之后跟我说:我们感觉城内行走的都不再是人类,而是鬼魂,因为每个人都仿佛丢失了灵魂一般。许多救援队员本身感到非常恐惧,不敢直接与灾民进行沟通,灾后救援对他们的心理产生了巨大冲击。”

“这位母亲硬生生地把自己的一条腿锯断,所有的队员都愣住了。而正是因为她的这一举动,我们快速成功实施了救援。”

正是因为现场发生过很多催人泪下的故事,使我们重新反省到这些事件中蕴含着许多不为我们所注意的知识点。今天通过这个事件,我带领大家来分析一些不为我们注意的知识。

大型灾害事故中,男女的伤亡比例存在固定规律

这一命题我们与日本专门研究灾害与公共管理的教授做过专题研究,不管是日本的多发性地震灾害,还是在海啸、突发性地质灾害中,男女的伤亡比例是存在固定规律的。瞬间死亡的比例,女性要高于男性。

刚开始我们都认为这个命题是假命题,但是经过分析发现是有道理的,因为在灾害真正发生的那一刻,我们人为做出的往往是本能反应,对本能反应起决定作用的是反应力、爆发力,甚至是应急速度,即人们的主观身体素质。在这个前提下,我们举挤公交车这个例子。一般来说男士和女士能够挤上公交车的概率,往往是男士高于女士,正是因为男士的身体素质比女性好。同样在逃生过程中,如果从一个屋子里跑出去,我们相信也是男士的生存几率会被女士高,这是由于灾害的特殊性造成的。但是我们也发现了另外一个值得研究的现象,一旦成功逃出去之后或者被埋压后,在生存欲望和维持生命的能力上,女性比男性的能力强。

案例二:日本311大地震

“在灾害现场,我们被眼前的情景所震惊。日本民众并没有盲目地往城外逃跑。我对其中的一个场面印象非常深刻。许多日本家庭的老人与小孩围坐在十字路口和地标性建筑周围,久久不愿远去。后来我们做过,调查询问他们为什么在灾害来临的时候还围坐在这里,他们在等待什么?他们的答复特别简单——我在等我的家人,因为我们之前有过约定,一旦发生灾难找不到彼此了,我们会在约定的地点不见不散。”

灾难发生时手机信号很难保持畅通,未雨绸缪,提前制定“灾难约定”

在座的各位家长,今天我们就可以与你的孩子、父母及其他家人制定契约,一旦一天之内无法通过手机取得联系或者发生了不可抗拒的自然灾害,我们会在某个地方不见不散。在日本,这种契约形式是从幼儿园、小学开始就被制定的。我们可以学习跟家人制定这种契约,当灾害真正发生的时候,将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越是专业的救援队伍到达现场的时间越长

实际上国际要求的时间一般是二十四个小时,跨洲救援要求四十八个小时到达现场。就现在国内的情况来看,我们专业救援队最快也需要四个小时以后才能到达现场。因此在灾害到来的时候,并不是专业人员能第一时间对我们实施救援,经过分析我得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能够有效的第一时间对我们实施救援的,是位置上离我们最近的人,距离越近施救效果越好。换句话说,就是我们的邻居、在一起上课的同学、离我们近的亲戚,他们所掌握救援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了我们在受困时候被营救出去的可能性大小。也就是说我们作为父母,所掌握的救援能力是帮助你的孩子能够获得有效救援的最直接有力的手段,而并不是依靠专业救援队伍。

案例三:高雄大火

“这第三个故事是台湾高雄的一起大火。台湾高雄消防局局长在他临退休之前写过一本书,在这本书里面他把所有当时发生了但是不能说的案例背后的真实数据和原因为我们娓娓道来。”

在对遇难人进行尸检之后,发现他们真正的致命因素并不是大火

也就是说他们身上并没有任何着火痕迹,那么究竟是什么夺去了他们的生命呢?在对尸检报告分析之后发现,我们对火灾灾害有一个误区——即对烟雾、有毒气体和温度的致命因素分析不清。

在对这三者进行详细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很多遇难者从肺部到呼吸通道再到咽喉部,都已经发生了严重灼伤,于是我们终于找到了火灾中的致命因素。通常我们往往会认为是致命因素是有毒气体,其实不然,真正在火灾中产生的有毒气体无非就是火烧完石棉后所产生的大量烟尘,有时还伴有一些少量塑料。但是很多情况下,火灾产生的浓烟,即使是带有颜色的,也不一定具有毒性。

真正在第一时间使我们产生晕眩窒息的,主要是温度。火灾中气体的温度要远远高于火焰的温度。由于人们只是害怕火焰,对于高温气体并没有那么高的防备意识,这就造成了很多人吸入气体后窒息身亡。

这里给大家做一个比喻,在火灾着火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着火点辨别不清,一旦开门之后炙热的气体涌来,就会吸进去温度高达400-500度的气体,这些气体会导致鼻粘膜、肺和呼吸通道的烫伤,烫伤之后人的反应就是休克,进而立刻倒地。也就是由于高温气体使我们丧失了行动能力和意识,而之后发生氧气浓度降低、火焰进入和房屋塌陷等等就形成了让我们致命的各种因素,但最初的导火索就是气体的高温。

令人震惊的是,大多数人是在返家途中遇难的

这次火灾中特别有价值的调查结果就是我们分析了遇难人员所处的遇难位置。在这次调研中我发现一个现象:大部分人在火灾发生初期都会采用正确的姿势,也就是头部压低逃离火灾现场,但是很多人遇难的位置就是离自己房门不远处,这个位置非常值得研究。遇难者们的头部朝向往往不是他们逃出的方向,而是朝向自己家的方向,当时我们对于这一结果表示十分震惊,但是在某位幸存者给我们的反馈中找到了合理的答案。

大部分人在浓烟状态下是处于伸手不见五指的状况,即便是匍匐着往前爬,爬出十步以上之后,我们也会迷路。一是找不到通往安全出口的路和准确的位置,二是即便往回爬了,连通往自己家门的路也找不到。因此遇难者就是因为往前爬着爬着找不到楼梯间的撤离通道之后,内心非常慌乱时赶紧往回爬,在往回爬的过程中也找不到自己的家门,结果就不幸倒地了。

这个现象告诉我们:国内普及的一些火灾避险方法并没有经过测试,而经过实际测试后发现效果并不好。

我举一个例子,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很难呼吸!

当我们真正拿湿毛巾捂住口鼻就会发现,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本身就是很难呼吸的。那么究竟在火灾中我们是否采用拿湿毛巾捂住口鼻这一防烟措施呢?实际上经过消防技术人员的实践效果证实,这一方法并不是特别可取。在火灾防火的过程中,用湿毛巾捂住口鼻是为了降低吸入空气的温度,并不是为了排除烟雾。自己究竟能吸入多少空气,只有亲自试过才会知道。因此很多基础方法,只有我们亲身实践过才知道是否有用,同样的技术有可能只适合男士而不适合女士,这是由我们的身体素质这一客观因素决定的。

下面我为大家总结一些遇到灾害后的正确处理方法

场景一如果晚上睡觉时遇到地震了,我们该怎么办?

谨记:切忌立刻从床上坐起来

——首先我们会从睡梦中被惊醒,这一反应时间需要5-6秒。在我们清醒之后切忌立刻从床上坐起来,因为一旦我们坐起身由于供血不足,血液无法及时供至到我们的大脑,会产生晕眩感,从而耽误较多的自救时间。

——正确的处理方法是:直接用两只手抱住枕头,用枕头夹住两只耳朵后从床的一侧翻滚下来。

——在翻滚过程中,枕头始终在保护后脑,枕头两侧贴近我们的两只耳朵。翻滚的姿势是头部朝下或者脸部朝下,这样可有效防止在地震过程中产生的粉尘填满呼吸道。

——如果是两个人睡在同一张床上,两人翻滚的方向一定是相反的,就是两人各向一侧翻滚。

——接下来我们需要做的就是等待,等待主震过后,我们再有秩序地进行撤离。

场景二如果孩子在学校中遭遇地震,如何采用正确的方式避震和逃生?

无奈:如果学校房子倒塌了,孩子们躲在哪儿都无济于事……

首先我为大家提供一个案例:汶川地震中,我们曾经在教室中救助过许多孩子。我曾经特意观察过教室环境,教室中通常摆放着很多桌子,在汶川地震中其中一个教室中摆放有四十四张桌子,在教室的楼板房顶都坍塌后,这四十四张桌子把房屋的楼板支撑住了,有一些孩子正好躲在桌子下面和桌子过道处而幸存下来。但我们把这归结为偶然因素。

在真正的地震灾难中,发生房屋的房梁坍塌和楼板掉落,仅靠桌子想要将其支撑起生存空间的概率是微乎其微。我们在现场看到的几乎99%的房屋,一旦房梁掉落,桌子和桌子根本支撑不起来生存空间。在很多情况下,房屋的房顶和地面之间的缝隙仅有10-20cm,大部分学生都是在这个狭小缝隙中遇难的。所以我们没法用刚才那一个个例来教育我们的孩子,不能告诉他们一旦灾害发生了,他们可以在桌子过道处躲避。

可以在桌子过道中避难的前提是什么?前提就是房屋的质量是合格的。实际上,在地震过程中夺取人们生命的根本不是地震本身,而是由于房屋的建筑质量较差,是房屋夺去了我们的生命。如今很多学校教授的避震方法只是拿来主义,学习的是美国和日本的避震方法。美国和日本的教师们始终教育孩子躲在课桌椅下面或是拿起书包顶在头上躲在课桌椅的两侧,这个方法本身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其中一个必要的隐含条件就是学校的房子绝对不会倒塌。换句话说,如果学校房子倒塌了,孩子们躲在哪儿都无济于事。我们只能寄希望于国内的学校建筑质量合格,那么我们的孩子可以不必掌握太多的避震知识,因为他躲在哪里都是安全的。

场景三:楼层的高度,对于避震影响有多大?

误区:一旦发生险情,高层建筑住户必须跑吗?

这里我给大家解决主要是一线城市中,人们所居住的高层建筑——尤其是水泥浇筑的商品房——如果遇到地震的时候到底跑不跑的问题。

我们在救灾过程中分析,发现很多楼房的底层,尤其是一层和二层,受到的横向剪切力非常大,特别是在房屋窗户窗体特别多、门框比较多这种情况下,房屋会沿着窗子和窗子的对角线发生开裂。换言之,如果开发商建的房子质量不够合格,那么建筑物的一层就会被剪切破碎,二层可能会在一层倒塌过程中跌落到地下室,这种情况在灾害现场十分常见。

以我个人经验,高层避险应以三层为一个界限,三层以上的住户我不建议大家逃跑。三层以下,特别是一层和二层,我建议大家快速地从楼里撤出。因为一层二层承受的横向剪切力特别特别的大。为什么三层以上的居民不建议逃跑?我记得上海发生过楼倒倒事件,当时发生倒塌的原因是地基的地面沉降,即便楼房整体倒塌,我们可以看到楼的内部空间还是有的。一旦楼内存在生存空间,我们就有可能在其中幸存下来。而三层以上的住户在从三层往下跑的过程中,大部分的时间花费在从楼道中往下撤离这一过程中,一旦发生余震,楼梯间是最最不稳定的地点。楼梯间只是一个逃跑的通道,并不是躲避的空间。如果往下撤离的时间过长,当余震来的时候,处在楼梯间的人很容易遇难。三层以上的住户在屋里就近躲避,三层以下的快速撤离,这是我针对高层建筑物避震的一个建议。

萌芽注:同时步兵博士还提到,楼房材质不同,抗震性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抗震性排序是:木质>钢架结构>钢筋混凝土>砖混>土坯,“现在我国城市一般都是钢架或钢筋混凝土浇筑的建筑物,相对来说这种材质的抗震性是比较好的。对于这种建筑中三层以上的住户来说,一旦地震发生之后在家中就近躲避是最好的选择。"

场景四黄金逃生时间

震惊:某些情况下,根本就没有黄金逃生时间!

下面我简短给大家讲一下逃生时间的概念。这个问题也是经常有人会问到我的。我住在北京,经常有人问我,北京会不会发生地震啊。我这里跟大家说一下,北京不仅发生过地震,还发生过特别大的地震。北京城在历史上发生过一次八点多级的地震,死亡人数四万五千人以上。这次地震发生的时间正好是康熙年间。康熙皇帝一生之中只写过一次罪己诏,就是这次地震之后他写的。想告诉大家的就是,并不是说我们生活在所谓的首都圈或者上海这样的经济中心、大城市,地震灾害就会离我们很远。

一旦地震发生之后,我们到底有多少时间逃生呢?我们从网上搜索一下经常可以看到所谓的“黄金逃生三十秒”或者“黄金逃生十秒钟”,这些概念都是不严谨的。今天我告诉大家一个正确的概念。这个概念不是我们测算出来的,而是我们在灾害现场通过体验一点儿一点儿用自己亲身感觉总结出来的。

实际上,我们感受到的地震中最强烈的那个波(S波)传播速度是比较慢的,在它之前还有一个比较快的波(p波)传播过来,在快波和慢波之间会有一个时间差,这个时间差就是我们的逃生时间。我们逃生时间的长短跟我们所处的位置、距离地震发生的震中的远近有关。换句话说,如果今天在我们脚下发生了地震(震中处于我们脚下),那么我们是没有逃生时间这个概念的。距离震中越远,我们的逃生时间越长。

我来给大家列出一个梯度

——距离震中10公里,逃生时间是1-2秒。

——距离震中50公里,逃生时间是6秒。

——距离震中100公里,逃生时间是10秒。

——距离震中500公里,逃生时间是45秒。

——距离震中2000公里,逃生时间是3分钟。

问答

Q:感谢步兵博士分享了那么多闻所未闻的专业观点,厘清了很多认识上的误区。有个疑惑,湿毛巾不一定好用的话如家庭自备火灾防毒面具能抵御主要杀手高温气体吗?貌似面具主要作用是防毒?

A:跟大家这样说,烟实际上是温度很高的,我们在很多普通的火灾防火的过程中遇到的更多的是防烟问题,那么防烟也好防高温气体也好,一旦这个温度上来了,可以告诉大家,它是不可逆的,你的生命也就开始倒计时。我们家里安装的普通的门有一定的防火作用,但那并不意味着防火门真的能防火,而指的是门的抗燃烧时间比较长,如果要是摸到门把手很烫的情况下就说明高温的烟就在这个门的另一侧。这种情况下我建议大家赶紧用其他的东西把自己的门封住,然后拿水泼自己的门。这个作用是什么?这个作用就是告诉你如果你开门之后你的生命就开始进行倒计时。如果你可以封好门泼凉水,你最少能坚持半个小时,这个时间就是救援队进行有效的生命救援的时间。

Q:目前我只听到夜晚遇到地震时逃生的方法。那如果有不到一岁的小朋友单独睡小床的情况下大人该如何保护他呢?以及如果遇到火灾,身边还有宝宝,如何能最大限度地减少毒烟等对孩子的影响?

A:如果是在床上发生灾难的情况,实际上根据国际上最先进的的技术,孩子的婴儿床是抗震的。但如果没有这些技术怎么办?按照刚才夜间防震的方法,我们可以抱起孩子一块儿翻滚到床的侧面。这里我向大家多解释一下,我们的卧室里往往都有大衣柜,家长抱着自己的孩子,不管是翻滚还是躲藏到床的一侧,如果贴近大衣柜的话会有非常大的危险。我们在现场发生过大衣柜或冰箱将人砸死砸伤的事件。经过研究,我们发现大衣柜的倒塌形式是有一定规律的。如果发生七级的地震,冰箱的左右横移的跨度是一米到两米之间,六级的地震就把冰箱和柜橱里的东西全部给摇下去,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要在卧室里靠近大衣柜的地方躲避,请一定要靠近大衣柜的短侧躲避,因为大衣柜的倒塌往往是向长轴的方向进行的。

Q:关于火灾中的高层逃生问题

高层逃生的方法同样很难在短时间内说清楚,我给大家说一个案例,911时大部分人是怎样逃生的?其实他们大多数都是通过电梯逃生的。(萌芽注:后文会讲到)在这里,我给大家说几个火灾中的高层逃生方法:

第一种方法是通过安全通道逃生。安全通道就是楼梯间的安全出口。在房屋设计的时候,安全通道的四周墙壁都是做过防火处理的,换言之,它是一个天然的隔烟通道。但是它的隔烟功能有一个前提,即每一层通往安全通道的门是防火门,并且平时都应该是关闭的。我们平时很少会把防火门关上,因为我们觉得它很碍事、很重,我们通常会拿一些绳子把它打开,或是拿一些木楔子让它保持敞开,这样的情况下,它就变成了一个烟可以到达的区域,换言之,如果我们在楼梯间里发现有烟进来了,那么它就已经不再是一个安全通道,而变成了一个死亡通道,那么我们在楼梯间往下走的过程就会觉得烟越来越大,很多人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楼梯间遇难。

第二种方法可以通过高层逃生滑道逃生。现在这种技术在国内普及率并不是很高,在发达国家的普及相对较高,但我相信在过几年之后,在我国这种高层逃生通道也会有的。逃生滑道跟滑梯一样,人可以从窗户里直接出来,从国际上普遍采用这种技术的国家来看,大概一分钟能跑出二十个人左右,所以这种方式非常受用。

第三种方法是通过高空直升机救援。就上海来说,高层逃生时一般建议顶层的人往楼顶上跑,因为楼房顶部可能会有直升机停机坪,这也就要求城市里救援系统中必须得有高空直升机救援,但并不是每个城市都能做到,所以这种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第四种方法是利用隔烟层。在日本以及上海的老建筑(日方出资建筑的房屋,比如上海经贸大厦,这些建筑里通常每隔十层或十五层有隔烟层,这个隔烟层在楼梯间进烟时,隔烟层形成天然隔断的通道,发生灾难时,人们可以逃往隔烟层,那里也会储藏有一些逃生自救的工具。

第五种方法是采用高层里的自喷淋头。所有高层建筑发生火灾后,内部的火焰都是通过自喷淋头灭掉的。自喷淋头里的水是消防用水,它能把火灭掉,根据消防法,消防用的自喷淋头是必须要检查和测试的。

第六种方法是通过高空绳索下降。这种方法需要有一定的救援技术,这也是我们救援队想向大众普及的自己可以掌握的救援技术。在这里抛砖引玉说两点:第一,这种技术千万不能用手抓绳索往下降,因为我们承受不了自己身体的重量,我们搓一下绳索都有可能掉下去,这种案例经常发生;第二,我们人员下降的高度跟绳索长度有关,一般来说,我们很少有人会自备五十米以上的绳索,甚至二十米的绳索都不好准备。我们真正从高空下降并不是从高空下降到地面,这样所需要的绳索实在太长,而是使用绳索由灾难层下降到安全层这样的高度。那么具体需要多长的绳索呢?我一般身边会备一根二十米或三十米的。

刚才我列举了几种逃生方式,包括平时不常用的电梯。关于电梯我想补充一下,用电梯逃生必须由专业人员进行控制,因为普通人不太清楚电梯的供电系统跟居民用电的供电系统是分开的。在救灾过程中,如果消防人员把电一断,电梯也会断电,人员就会被困在电梯里。911正是因为很多专业消防队员控制用电,才使大部分人能从电梯快速逃生出来。这个案例告诉我们,很多的救援方法要求我们知道专业技术和原理,千万不能自己妄用。

Q:关于遇到地震和火灾能否躲在卫生间?

A:卫生间以后可以单独作为一个题目与大家分享,因为卫生间中有很多自救互救工具和技术细节,可以详细展开分享,现在先笼统的说一下。可以肯定的是卫生间作为一个小开间是非常安全的,但是也存在许多危险因素。卫生间可以躲,但不适合全家人都躲在里面。卫生间相对最安全的就是滚筒洗衣机旁边,我们只需要蹲下来,头部低于洗衣机的高度,但同时要注意避开卫生间的外墙。

Q: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安全避难位置

A:刚才看到很多人问我地震发生时躲在哪儿最合适,我之前也曾经做过这方面的调研以及案例分析,在这里我想告诉大家一个大数据分析的结果。我的个人观点是,不建议大家把“在家里躲在哪儿更安全”这个问题看得很重要,因为老百姓和普通大众的自救互救能力应该是弱的。而如果我们的房屋很坚固,我们没有必要让所有的学生都学到躲在哪里,在日本、美国等大的发达国家,房屋只要不倒,孩子躲在哪儿都是安全的,因为他们根本不用担心房梁往下倒,他们只需要预防往下掉落的书本、花瓶、吊灯或者是大衣柜等等。

这里想跟大家所说的核心就是,建筑物的质量是夺去我们生命最根本的原因。

Q:关于地震火灾是否需要逃生

A:我可以告诉大家一些方式,但是我无法保证大家所处的环境。我们所有的调研结果显示,我很遗憾的告诉大家,幸存者中几乎没有一个人是采用了逃生技术从而幸存,他们之所以幸存大多是因为偶然因素。但是他们在灾难中所处的位置是有一定的规律的,他们所处的位置是容易在灾难中被甩出来的,不过这很难用语言去描述出来。

Q:国内有没有机构或者组织可以学习到逃生知识

A:现在我和我的团队也在做相关工作,第一,最迟今年年底我们会推出一个真实案例为主的网站,把救援经验免费分享给大家,我们也会把这一领域的专家放在这一平台上面与大家进行无缝对剑;第二,我们考虑建设主题乐园,开发相关课程。

Q:关于推荐救援书籍的问题

A:刚才好多人问我关于这推荐书的问题,我不太希望大家花钱买任何东西。大家看到我发的这本书是我的项目组编写的,很多知识点是大家总结的,我们这次讲的课只涉及其中一两个知识点。

目前这本书我们做成了口袋书,是想把这个行业的救援技术和案例编辑成册,形成一本工具书。我希望把这本书做成电子版放到网站上,方便大家下载来看,现在大家很少看纸质书,有了电子版就不需要购买纸质书了。

我以后会把适合民用、适合大家掌握的技术总结好,根据大家的需求,结合实践、体验、视频,充分利用网站、数据库、APP等模式,用最快的速度进行推广,让每一个人都能学到自己想学的知识。只要大家觉得这些东西有用,我们就会努力去做好。

我发现我的书里有两页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帮助。昨晚有妈妈问我有没有推荐的必备应急包,我不建议大家购买必备应急包,因为那些都不专业。我做了一份表格,把大家平时需要准备的应急物品以及能够保持生命体征天数的量都列出来了,包括大家晚上睡觉时,假如有地震、火灾发生需要逃生时,家人及孩子所需要准备的应急物品,我也都列出来了。这些表格项目,我们不仅仅参考国内,更多的是参考日本和美国的学校。这些东西大家能背就背,背不了知道怎么用就行。

还有一个表格是我当时做的一个任务分工表。在灾害来临前,我们需要跟家人有一个契约,商量好一旦发生灾害我们应该怎么办,包括之前跟大家提到的,提前跟自己家老人和孩子约定一个地点,作为家庭应急避难场所,并绘制成一个小图。我把这些知识点,包括家庭任务分工以及行动表都做好了,我觉得这几个知识点可能能够帮助大家,就把这些内容给大家附上了。

Q:您怎么看待灾害降临?参加完讲座后我们都觉得不会再爱了(玩笑话)。经历过这么多灾害救援,个人如何看待生命意外?

A:我实在不知道如何去回答这个问题。作为一个救援队员,我时常会遇到这个问题。每次出任务之前,我不会和家里人打电话,只会发短信,我自己也有孩子,因为我知道一旦打电话就放不下了。曾经有人问过我,你读完博士毕业从事这份工作,你坚持这么久觉得最有意义的事情是什么?我告诉他我在灾害现场遇到过这样一件事,在灾难现在我们好不容易救出了一个孩子,孩子的母亲抱着孩子望着我们流泪,那一瞬间我们觉得这件事情特别有意义,那位妈妈的眼泪会永远留在我们每个救援队员的心里。这或许是我们寻求正能量最好的一种途径,在我们坚持下去之后,我们能时时回望一下最初心底的那份冲动与感动。

至于我们如何看待生命意外?如果很多年后,孩子们能够说爸爸曾经做过什么,我们觉得就挺好。假如真的遇到意外,那就只能听天由命吧。说真的,做现场救援这份工作,就是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真正按照标准的话在现场很多东西都是没法实施的。其实到后来的阶段,处理现场的情况已经非常熟练了。我举个例子,我们在驾校中学习的是交规知识,但是去赛场比赛的车手,掌握的技术更多的是弯道加速和弯道漂移等,这些技术都不是在驾校中学习的,而是靠平时个人积累。我们在灾害现场学习了很多经验,这些都是在书本中学不到的。

如果真的有一天灾难降临,我会坦然接受,该怎么样就怎么样吧。天灾降临的时候,人的力量是无法抗拒的。到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尽己所能,尽好自己的一份力量而已,没有什么特别高大上的意义。大家也别把我们的工作想的过于高大上,这只是我的本职工作,能把本职工作做好是分内的事儿。每个人的工作都很伟大,只不过各自在自己的岗位上默默付出,这一点上大家都是平等的。

(萌芽看到这里真的鼻子酸酸的……)

感谢萌芽科普群热带小雨林群的全体组长们,在短短一天时间内,把长达一个半小时的语音讲座内容整理得如此细致,让我们以最快时间将这篇干货满满的灾难应对法及时推送给大家。她们分别是@卓妮、@思思、@英英、@楠子、@Nyx梵兮,@小桥有福、@周小台,主持人为@卓妮 。

关注萌芽研究所BUD微信公众号(myyjs_bud)和微博(@萌芽研究所BUD),更多母婴育儿原创科普知识,独家放送。

---------------------------------------------------------

* 此文为@步兵博士 在萌芽科普群的讲座记录,版权归@萌芽研究所BUD 所有,文章已交由相关法律顾问受理知识产权保护,如需转载刊登本文,请微博、微信联系。萌芽研究所BUD 是毕业于香港大学的妈妈创立的新媒体。

*萌芽君个人微信号:mengyayanjiusuo

*萌芽君微博:@萌芽研究所BUD

* 喜欢就转发分享给更多的人看吧!谢谢关注和支持:)

责任编辑: 鲁达

1.内容基于多重复合算法人工智能语言模型创作,旨在以深度学习研究为目的传播信息知识,内容观点与本网站无关,反馈举报请
2.仅供读者参考,本网站未对该内容进行证实,对其原创性、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不作任何保证;
3.本站属于非营利性站点无毒无广告,请读者放心使用!

“洗衣机甩干时像地震,洗衣机甩干时像地震怎么解决,海信洗衣机甩干时像地震,洗衣机甩干时像地震问售后说螺丝没松,洗衣机甩干时像地震直晃”边界阅读